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六朝家庭伦理观念的演变刘振华六朝时期,一方面是南北分裂时间较长,全国的经济、文化重心逐渐南移;另一方面是社会动荡不安,思想相对解放。就婚姻家庭及其伦理观念而言,也经历了一个上承两汉、下启隋唐的演变过程,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六朝这一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八思巴所处的时代是十三世纪中期,这个时代也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时代,即元忽必烈时代,这时结束了全国自唐末以来长达数百年分裂对峙的局面,促进了我国各民族在政治上的空前统一,加速了各民族之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流。八思巴就出现在这样一个历史大洪流中,公元1251年八思巴继承了由其伯父萨班开拓的使西藏在政治上服从于元朝蒙古王室统治下的事业,他象萨班那样运用自己在政治上的才华,宗教上的声望和影响力,促进了这一事业的最终完成,为蒙藏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阿睦尔撒纳原是我国厄鲁特蒙古辉特部的台吉,他在十八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分裂势力的叛乱、维护国家民族统一的斗争中曾经扮演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可耻角色。揭露阿睦尔撒纳的民族分裂叛乱活动,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对于推进我国边疆史的研究,澄清苏修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制造的种种混乱,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任艳 《理论界》2013,(12):153-155
新世纪以来,电影真正迈入了数字技术的时代。数字技术创造的“虚拟影像”同传统的“摄影影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使电影现实主义创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一度陷入了技术上的困局,造成了现实主义叙事的分裂和扭曲。但是在不断的摸索中,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也表现出了从困境中突围的发展趋势,有了将技术手段融入叙事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5.
历史经验证明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所面临的主要任务的变化不断赋予它以新的时代内容,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发展。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突出地体现在这个方面。本文着重阐明了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四项基本原则哪些新的时代内容,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在这些基本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并总结了在这个方面的主要经验,回答了如何才能真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先霈 《云梦学刊》2007,28(2):22-24
学术大师们无言的示范,指引我注重理论批评联系实际。我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确立学术研究的时代意识和时代感觉,做学术研究的人,要随时明白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学术时代,这个时代要解决的核心的学科问题是什么。同时,作为教师,我在教材编撰和教学研究上投入了颇多精力。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由奴隶制问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在这场社会大变革中,涌现出了许多学术流派,而名家学派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学派在社会大变革中起了什么作用?学术界看法不一。我们认为,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大都积极地参导了当肘的社会大变革,在许多方面起到促进作用。但这个学派有历史的局限性,也起过一些员作用。弄清这些同题,对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是有员处的。一、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大变革人们都认为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经历了一场社会大变革。但在这场社会大变革的性质问题上,学术男存在着不同时看法,主要有…  相似文献   

8.
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指出 ,在西方美学史上存在着一条从康德经席勒到马克思的发展线路。而这条线路与其说是一种纯粹的美学理论线索 ,反倒毋宁说它指出的是通过审美教育来解决人性分裂与完成人性自我复归的现实之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李泽厚预言 2 1世纪将是一个教育人类学的时代。但同时他也不无遗憾地指出 :中国的哲学美学界 ,对康德———席勒———马克思这条指向未来的人性发展之路 ,始终未能给予应有的理论重视和足够的现实关怀。正是在这个特殊的语境中 ,庄锡华先生和董馨女士最近合作撰写的《美育新思维———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徐晋 《社会科学论坛》2008,(12):145-148
文化是软实力体现的一种,它对于增强国家实力和在国际舞台上实现国家利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有着优秀的传统战略文化,但在当今这个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们应当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战略文化进行再建构,以能更好的维护国家利益。适应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10.
儒家大一统思想简议于汝波历史上的中国之所以统一的时间长,分裂的时间短,而且必然由分裂走向统一,不像西方中世纪查理帝国那样,一旦分裂,就再不能统一,除了经济、政治、军事等因素外,根植于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心灵深处的大一统思想无疑起了巨大的维系作用。大一统思...  相似文献   

11.
在清代文字狱的文化专制高压政策下,不仅造成笔书与口谈的分裂,而且出现思想与言行的分裂,这对于讲求知行合一道德修养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是很痛苦的;对于一个有忧患意识、有责任感的士子而言,更加悲愤。这不能像章学诚那样归咎于戴震个人的人格或心术的未醇,而应该从时代的现实形势环境中去寻求原因。由于时代造成人的这种分裂。对于戴震思想的研究,要充分理解这种时代背景下思  相似文献   

12.
异化仍然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事实”,它具体表现为:宗教异化、劳动异化、 商品异化、市场异化、职业异化、政治异化等等。异化的根源在于强迫性分工,在于私人利益与公共 利益的分裂。这个根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3.
美学研究的层级性与拓展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在一个技术至上的时代,美学必须对人类生存的状态发言。为此,必须注意美学研究实际上存在的层级特征,在这个基础上,从不同的向度上拓展,各司其职,协调发展,以此回应新的时代呈现在美学研究者面前的问题,并使美学本身获得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4.
时代性质问题刍议叶险明从世界历史的高度上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时代的性质问题,这是科学地考察现时代的一切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的基点。本文拟就这方面的问题,从方法论上谈一点看法。不能用时代特征来界定时代性质如何界定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性质?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  相似文献   

15.
从商鞅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到秦王政完成统一六国的历史任务,这一百三十余年期间,是中国由分裂、分权走向统一、集权的时代,也是秦国逐步实现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时代,作为法家的政治家商鞅,作为法家的理论家韩非,都是适应这个时代需要而诞生的杰出人物。无疑,他们的目光是瞄准着当时的政治斗争,他们集中注意力思考的是政治理论。但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任何脱离经济的政治,因此,商鞅、韩非在论述当时的政治斗争时,不能不涉及与他的政治观相适应的经济思想。因为仅仅是“涉及”,所以,商鞅、韩非的经济思想不大为人们所注意。其实,这是探讨秦王朝的兴亡和法家思想的内涵的新径。  相似文献   

16.
儒家德刑观的发展呈现出与时代之间的紧密关联性,随着时代的需要,实际上经历了“重德轻刑”到“德主刑辅”直至“明刑弼教”的理论发展历程。无论是“德”还是“刑”其内涵意韵均在随时代而变更。在由德刑分裂走向以德统刑的趋势中,刑罚的地位、价值和功能亦日趋升级。从德刑关系的复杂演进中,可以得知,儒家之“治道”非笼统以“德治”二字所能囊括一尽。  相似文献   

17.
幽玄意识与中国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们这个时代,黑暗、玄等等词汇往往都是在一种否定的意义上来理解的。当我们说“黑暗势力”、“你的论文太玄了”时,情况就是这样。但是,这些词语的否定性含义并非从一开始就存在,而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赋予的。这些词语的含义变迁,体现了中国哲学精神的某种演变。回顾一下现代中国的哲学,就会发现,它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进步和进化的信念、对世界之可知性的确信不疑、对于乌托邦式目的王国的执着追求,似乎构筑了一种坚定的乐观主义的传统,被这个传统濡染的人们曾经过于盲目地相信人对于世界的主宰力量。这个现代的传统与我们…  相似文献   

18.
<正> “文明”这一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有多种用法,具体说,可分下列四种情况: 一、把文明看作是一个“时代”,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即阶级社会阶段。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把一夫一妻制的出现,氏族制度的解体,社会分裂为对抗的阶级,看作是文明时代的标志。恩格斯对这一思想表示赞同,并抓住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及其本质做了进一步的阐发:“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还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对文明时代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阐发。恩格斯在从生产的发展上概括摩尔根的分期法时指出:“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马克思在《关于摩尔根〈古代社会〉一  相似文献   

19.
王褒为人的行为方式与其诗文作品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从人心这个角度看,他是荷恩眄,忘羁旅,性格是软弱谨慎的,从文心即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他又不断地抒写着羁旅之感与归乡之念,不断地在和不幸的命运作着抗争。这种分裂人格的存在是由于王褒在历史的大变革以后戴上了人格面具,从而造成了人心与文心分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21世纪的强盛--兼论祖国统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共同的民族渊源,二是共同的国家,三是这个国家的主体文化,这三个层面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是对中国国家及中华文化的归属意识,对增强民族的团结与凝聚力有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的中国政治格局中,中华民族认同是最能达成一致、最具有广泛性的要素,它对于在海峡两岸的统一问题上形成强大向心力、抑制分裂中华民族的思想、促使中国早日实现统一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