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元朝     
《中文信息》2007,(6):108-112
中国历代皇陵中大多数朝代的皇陵都已经找到,部分陵墓已经开掘,唯独没有发现元朝的皇陵。而且,元朝10个皇帝,世人连一个皇家陵墓都不知道。不仅这样,连元朝的王公贵族的埋葬地也鲜有发现。那么元朝帝王的寝陵是否存在呢?据史料记载,元朝皇帝均实行秘葬制度,即帝王陵寝的埋葬地点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在案。所以,自明代以来,关于成吉恩汗陵和元代帝王陵的确切位置,就一直是人们探寻的热点。对成吉恩汗陵寝的具体位置有多种说法,如在鄂尔多斯高原;在蒙古国境肉的肯特山之南;在阿尔泰山等。既然是秘葬,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在案,那么,种种正史、野史的记载自然可信度都不大。所以在没有足够的实物证据之下,元朝帝王的葬地也将一直会是个谜。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从立志倾覆清廷时 ,就开始摈弃帝王思想 ,并为实现共和国的理想 ,维护民权制度 ,同专制统治者和帝王思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对帝王思想的批判和斗争 ,谱写了中国近代思想史光辉夺目的一章 ,为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西夏陵在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陵寝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从地域上来讲,在我国仅属西北地区一个局部的问题。从时间上来看,在此之前,我国陵寝制度至少已有1200年的历史了(约上溯至秦代)。因此,西夏陵寝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在我国也只是一个阶段的问题。然而,西夏陵寝制度却独有其特色,在我国古代陵寝制度发展史上亦应占有一席之地。本文试图将西夏陵纳入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发展史中作一初步探讨,拟通过西夏与唐、宋、辽、金陵寝制度的比较,来揭示两夏陵的诸多特点,从而阐明西夏陵在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发展史上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4.
明朝     
《中文信息》2007,(6):113-126
为了推崇皇权,明太租朱元璋恢复了预造寿陵的制度,并且对汉唐两宋时期的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这些改蕈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陵墓形制由唐宋时期的方形改为圆形,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浸润墓穴。所以,这一时期非常讲突棺椁的窑封和防腐措施,墓中的尸体一般都保存得比较好。其次,陵园建筑取消了下宫建筑,保留和扩展了谒拜祭奠的上宫建筑。相应岭取消了陵寝中留居宫女以侍奉亡灵起居的制度。这是对陵寝制度的重大改革。它说明,随著社会的发展,陵寝中原始迷信的方式不能不逐浙废止,这样就更加突出了朝拜祭祀的发式。明朝特别注重三叩九拜的祭祀排场,这是统治者推崇皇权、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5.
隋朝     
《中文信息》2007,(6):50-53
开皇元年,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的政权,建立了隋朝。八年之后,隋灭掉了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同时也为陵寝制度的复兴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这一时期已经恢复了秦汉时期“封土为陵”的规则,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公仅仅有二世,前后不到四十年,文帝和炀帝又都死于非命,所以在陵寝制度上,隋朝虽然恢复了秦汉“封土为陵”的规则,但是在营建规模上还远远比不上秦汉陵寝那样高大宏伟。  相似文献   

6.
辽·金·西夏     
《中文信息》2007,(6):00-107
公元十世纪初到十四世纪,中国北方诸民族纷争崛起,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加速了封建化过程。同时又以他们新兴的军事优势,取得了一部分或全部的统治权,其中契丹族建立了“辽”,“党项”族建立了”西夏”,女真旗建立了“金”。这些入室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旅,在陵寝制度上。吸收了汉旅传统文化,同时还保留了许多民族特色和习俗。这种汉族文化与北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是中国陵寝制度史上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7.
秦朝     
《中文信息》2007,(6):18-25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秦始皇开创的陵寝制度对以后历代帝王陵园建筑影响是最大的。秦始皇陵的修建历时38年,整个陵区面积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采用的是“方土”的陵墓形式,修建成方形的封土堆,“方土”是早期的一种陵墓封上形式,具体方法是挖坑筑后为墓,用黄土层层夯筑呈覆斗形而为坟,这时的陵墓之所以呈方形,乃与秦时以方形为贵有关。认为帝王是大地的主宰,按天圆地方之说,所以取方形。  相似文献   

8.
西汉     
《中文信息》2007,(6):26-36
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西汉继承了秦代陵寝制度并且有所发展。陵园里只有一个重城,陵墓在陵园的中央,坐西朝东。陪葬墓区也在陵墓前方。西汉初期,帝、后在一座陵园内异穴合葬。从文帝开始,帝、后各建一座陵园。到景帝的时候,在文帝霸陵旁也建造庙宇,以后这种陵旁边立庙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西汉末。西汉也是厚葬之风最盛行的时期。包括珍宝、明器、陶俑、车马、粮食等,身前身后的用品无所不有。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以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社会革命的方式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王统治,并且仿照西方政治制度,建立共和,进行一种积极主动的制度选择与建构。从结束帝王专制统治来讲,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也是最彻底的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10.
辽朝引入中原陵寝制度,但在营造陵寝方面并没有完全照搬,而是随着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陵寝营造官员在辽初并没有专设,一直到辽中后期才出现专门负责营造的山陵使,且后妃往往是陵寝营造的最终负责者.陵寝营造人员广泛,主要分为服徭役者、自发参与营造者、专门技术人员三类.营造费用除主要依赖国家财政外,也有官员、贵族进助山陵营造.陵寝的营造时间则受政治因素与“七月之期”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洛阳的皇家墓葬在中国的皇家墓葬中独具特色:洛阳皇家陵寝和中国其他地方的皇家陵寝相比在数量上是最多的,在此建皇陵的朝代也最多,时间延续也最长。洛阳皇陵丰富了我国陵寝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洛阳皇家墓葬地位重要,对封建社会的治理、提倡节俭之风、促进雕刻艺术的发展、促进历史学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影响。同时,洛阳皇陵在美学上又具有崇高、雄伟、深重和沉郁之美。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论坛》2012,(9):257-F0003
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西,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东陵始建于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共有陵寝和园寝15处。埋葬着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成丰(定陵)、同治(惠陵)5个皇帝,15个皇后.137个妃子,4个公主。全陵区以第一帝顺治陵墓——孝陵为中心,其他陵墓依次分列两旁。东侧有顺治皇后孝东陵,康熙皇帝景陵;西侧有乾隆皇帝裕陵及裕妃园寝.成丰皇帝定陵及成丰皇后定东陵。此外,在东南部有同治皇帝惠陵。在大红门外东侧有昭西陵。  相似文献   

13.
<正> 山东曲阜西南二十里有镇曰“陵城”,左右邻村曰东郭和西郭,顾名思义,此处应为古城址。否则此地向无陵姓人家,亦无丘陵地貌,何以称城名陵? 《历代山陵考》说:“三代以前无陵祭,至秦始皇起寝殿于墓侧。”秦陵按咸阳都城规制,筑内外两城,后世帝王陵寝制度便源于此。秦以后曲阜并无籍载有帝王陵墓。周、汉及明,曲阜皆诸侯封地,境内若干鲁王墓冢皆不在陵城。虽地方诸侯王之墓亦可称陵,但从无城卫之制,遑论外廓。陵城之名显与秦以后帝王无涉。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论坛》2012,(11):257-F0003
赵王陵位于河北邯郸县与永年县西北交界处紫山东麓丘陵地带,距邯郸市区二十公里,此陵墓系我国战国时期七雄之一赵国的帝王陵寝,依山而建,气势恢宏,虽经两千余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损坏,地面建筑只存遗址和碎砖烂瓦,但其整个陵台、陵墓封土、墓台、神道等保存十分完整。  相似文献   

15.
五代十国     
《中文信息》2007,(6):79-86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中原地区的王朝不断更替,前后有梁、唐、晋、汉、周五代。其他地区主要在南方则有十个割据的王国:长江下游的吴、南唐、浙江一带的吴越、福建一带的闽、四川一带的前蜀、后蜀,两湖地区的楚、南平,两广地区的南汉和山西境内的北汉。这一时期由于军阀混战,连年不息,政权更选频繁。五代前后七十多年共有十三个皇帝,死于非命的就有八个。所以,这个时期的陵寝建筑所剩无几,在陵寝制度上也基本没有建树。唯独地上皇陵-王建的永陵能作为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苗雨 《理论界》2007,3(12):132-133
中国古代对于整个佛教的整体态度,皆因每个帝王的好恶和个人信仰而有不同,变化很大,且无定式,而对于僧侣的管理制度则有迹可寻,除了个别帝王坚决灭佛的以外,其他朝代皆大体相同。本文从僧籍制度、僧官制度、度牒制度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政权对于僧侣的管理制度进行解析,希望能够对现今存在的寺院、僧侣管理制度混乱和无法可依的问题的解决提供历史经验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死者肖像保护的规则,最早是通过人民法院在这类案件中的裁判确立的,后来被司法解释部分吸收,形成了明确承认、保护死者的肖像权,同时保护死者近亲属对死者的敬爱追思利益的普遍做法.近年来,死者肖像权中的财产价值逐渐受到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的保护.在比较法中,死者肖像保护的相关理论和司法实践也在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些有益做法.我国应该在继承中国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吸收比较法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坚持直接保护的方法, 坚持一元的保护模式,规定部分权利能力制度, 规定死者肖像保护的具体期限, 规定死者肖像保护请求权的主体,规定死者肖像财产性部分的保护规则.  相似文献   

18.
清朝     
《中文信息》2007,(6):127-151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入关以后,十个皇帝,除末帝溥仪没有设陵外,其他九个皇帝都分别在河北遵化县和易县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陵园。由于顼个陵园各距北京市区东、西一百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清东、西二陵在规制上基本沿袭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长陵有“圣德神功碑”,而清东、西二陵中则有数通。陵园的布局与明代相比也发展到更成熟的阶段。清东陵和清西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与历代帝王陵园相比,它的年代距今最近,影响也较大,在陵寝发展史上处于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琼州学院学报》2017,(6):93-98
在古史传说中,伏羲是三皇之首,多有创制,为中国文明的开创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尊称为人文始祖,历代奉祀不绝。对于伏羲的祭祀由来已久,历代被列入国家祀典,渐成惯例。唐宋时期的伏羲祭祀在前代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成为当时国家礼制中的重要内容,有昊天上帝之从祀、五方帝中的青帝之配祀和先代帝王之祀。北宋时期在伏羲的陵寝之地进行祭祀成为定制,推动了伏羲信仰的地域化。  相似文献   

20.
堪舆历经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在中国古代礼制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成为权力博弈的依据和手段.清代的大工营建、陵寝选址、陵寝防护等皆用之.堪舆作为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抛开其“迷信”与“科学”的争论,可以看出堪舆这种古代传统术数在制度层面的表现方式及其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