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唐朝是一个思想观念较为开放的时代,礼教意识相对淡薄,具体表现在婚姻方面,就是唐代青年男女择偶观念与方式的多元化倾向。一方面,受传统礼教的约束,一些青年男女在婚姻方面仍然遵从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依礼择偶不乏其人,这种现象从出土唐代墓志的相关记载中不难得到印证;另一方面,部分青年男女在婚姻问题上则敢于突破传统礼教的束缚,主张按照双方间的情来行事,缘情择偶的现象时有所见,这种情况在传世文献中屡见其载。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不违反法律禁止条件的男女缘情结合,法律虽然不作干预,却还是会不时受到传统礼教的干涉,以至于不少唐代青年男女每每纠结于依礼择偶与缘情择偶的两难选择之中。而从唐代婚姻立法的角度考察,唐律既认可青年男女依礼择偶,显示出对礼的尊重;又默许青年男女缘情择偶,显示出对情的理解,这无疑是唐律开放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论苗族情歌的比兴技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苗族情歌是苗族民间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古往今来,苗族青年男女多数以歌为媒,传情抒意于情歌的对唱之中.而男女内心的种种激情,诸如试探之情,赞美之情,爱慕之情,离别之情,相思之情,失恋之情等等,却又无一不是借助于一定的恰当的艺术技巧抒发出来的.比兴手法,就是苗族情歌的创作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和普遍的一种技巧.本文拟就苗族东部方言区即湘西、桂北、黔东、鄂西南、川东诸地流传的苗族情歌的比兴技法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束缚,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问题成了历史上的重大问题,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幸福始终是青年一代追求的焦点,许多作家都把它当作突出的主题来创作,而且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特色。从元代到清中叶比较有代表性的剧目《西厢记》、《牡丹亭》和《桃花扇》来看,爱情主题在戏曲中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典型价值。 一 元代杰出的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戏曲史上描写爱情题材的杰出作品。它以封建时代上层社会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为题材,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通过青年男女的美满结合,歌颂了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寄托了作者的希望,唱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成为数百年来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赞歌。它给了在封建礼教束缚下挣扎、奋斗的同代青年以巨大的鼓舞,在元代戏曲舞台上树起了一面反封建反礼教的旗帜,这是《西厢记》极为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4.
青年男女相爱,用食物表达思念之情,古已有之。《诗经》中就有"抛梅子"、"抛木瓜"的记载。古时男女青年于夏季果熟之际,聚会林中,互相抛掷梅子、木瓜选择情人。唐·王维《相思》诗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则是汉族男女相爱,以赠红豆作爱情信物的明证。时至当代,仍不乏其例。所不同的是,寄物寓情,非比当初,如赠金戒指等。但追根溯源,又以现在部分民族以食物来求爱,别具古趣。  相似文献   

5.
西曲歌绝大多数为情歌,既写商人与多情女的离别之情,也写农村青年男女清新自然的爱情,既描绘节俗中男女一起歌舞的欢快之情,也直接描绘两情相悦,男欢女爱之情。西曲歌写情的手法多样,内涵丰富,较之吴歌,有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审美差异。其原因在于当时南北文化的融合,使西曲歌中杂有中原曲调,又因荆、郢、樊、邓远离中央,与北方胡人边境相接,人口杂居之地,人文环境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有关。但吴歌西曲尚情的总体风貌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伤逝》以其艺术的独特性、思想的现代性、内容的曲折晦涩性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研究者大多关注"青年爱情小说"这个文本线索,而对周作人"伤悼兄弟之情逝去"的说法视而不见。透过《伤逝》的环境、情节和人物描写,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动因可以看出,《伤逝》其实是作者在男女情爱的表象之下,以自身的重大创伤经验为机核、以兄弟相处经历做骨干的"伤悼兄弟之情逝去"之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研究共情对当代青年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以及宽恕在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Hearland宽恕量表与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对461名青年展开问卷调查。结果:青年宽恕、共情以及网络利他行为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青年的共情和宽恕水平都对网络利他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且宽恕在共情与网络利他行为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共情能直接影响网络利他行为,也能通过影响宽恕而间接影响网络利他行为;宽恕在共情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8.
《伤逝》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忏悔文,而是"为了忘却的纪念",涓生与子君的爱情亦非世俗男女之情,子君对涓生的意义更多的在于空虚中新生的希望,他们的爱情承载了五四青年们寻求新生活的理想。理想的破灭使主人公感悟"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而生活的意义依然需要寻求,需要在理想与现实,空虚与真实之间挣扎前行。  相似文献   

9.
《北方人》2007,(4)
《诗经·卫风》有一首题为《氓》的诗,前半部写一对青年男女从相爱到结亲。大意是说一个敦厚的男青年到女家来买丝,目的不是买物,而是要娶卖丝的女子为妻。女子也有了情,就送男子回家,送出很远,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哀情小说是20世纪通俗文学中极其重要的一支,其悲剧结局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的.清末民初正值新旧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近代新学与旧学的矛盾日益尖锐,人的个性解放意识开始苏醒,但旧的封建制度和势力还依然顽固、强大.在这样一个无奈的时代,哀情小说的悲剧结局正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面临爱情婚姻的普遍苦闷心态与凄惨命运.  相似文献   

11.
莫特  繁星 《百姓生活》2010,(12):41-43
一对打工男女未婚先孕,未婚爸爸怀疑女儿有“隐形父亲”而人间蒸发 1998年盛夏的一天,湘西芷江县一个集镇的派出所里,一对办身份证的青年男女不期而遇。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的孤愤之作《聊斋志异》中 ,有近 1 /4的篇章描写青年男女的情爱、婚恋。这些情爱婚恋故事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对知己之情的渴盼和礼赞 ,这是作者屡遭生活蹉跎 ,屡受人生磨难 ,期盼自身价值得以确认的穷而后幻的自我疗救  相似文献   

13.
一、主題思想《西廂記》的主題是明朗而深刻的。它热情地歌颂了一对青年男女为了自己爱情幸福向封建礼法制度所作的勇敢的斗爭,以及这种斗爭在一定范围內所获得的胜利飧鲋黝}之所以深刻有力,是在于它接触到了封建社会中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婚姻問題。作者所提出的:“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口号,基本上是与包办强迫的封建婚姻制度相对立的。  相似文献   

14.
时下,一些青年男女在谈恋爱期间,喜欢签"婚姻契约"、"爱情合同",想用"合同"约束彼此的行为。就读于上海大学的张姓学生告诉记者,他们学校也有不少情侣签订了"爱情合同",有签毕业后两人不能在一起工作就分手的,也有签两人要携手到老的。而在婚龄青年男女中,有人甚至让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对《红楼梦》中“情”的阐释多指向“男女之情”。而对曹雪芹所观照的“同性恋情”缺乏本体论意义上的思考。本文通过对《红楼梦》“同性观”的多维阐释,进而展现曹雪芹对理想情爱观的超前之思。  相似文献   

16.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四十年代的成名作,它标志着反映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的诞生。在这不到一万字的短篇里,不仅唱出了青年男女争取个性解放并取得胜利的崭新的主题,而且塑造了许多呼之欲出的典型形象,尤其是三仙姑这一独特而复杂的变态了的落后农民的典型形象,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典型女性形象,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17.
邹韬奋主持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都市通俗文化生活杂志之一。围绕青年男女社交公开等问题,刊发了大量文章.这些文章在赞同青年男女社交公开的同时,指出了社会过渡时期男女社交公开所带来的危险和流弊,并对如何避免异性交往中的危险和流弊提出了相应建议,反映了民国初年《生活》周刊等社会舆论对于这一问题客观理性、中庸进步的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18.
张田 《北京纪事》2018,(7):95-100
婚礼讲究多 今天,青年男女可以通过自由恋爱互相了解后,携手共同步入婚姻的殿堂.但在旧社会,适龄男女只能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生活在一起,许多夫妻都是结婚当天才看到对方的模样,因此造就了很多"孔雀东南飞"式的爱情悲剧.单口相声《巧嘴媒婆》就描绘了一个巧嘴媒婆"酸梅",为了多挣说媒钱,将两位身有残疾的男女蒙骗入洞房的一个小故事,故事的结尾非常有意思:"拜天地的时候女的盖着盖头,新娘也瞧不见他是瘸子,新郎也瞧不见新娘是一只眼.  相似文献   

19.
为了指导青年男女的恋爱问题,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的相关文章。这些文章提出了自由恋爱和婚姻自择的思想,并对自由恋爱的意义、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一一进行详解。这些舆论导向既符合时代潮流,又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青年男女的婚姻观以及他们的婚姻奋斗模式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作。   相似文献   

20.
汤显祖《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不仅由于作品反映了她至深至切地追求自由爱情的行动,更是由于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青年女子的苦闷的内心世界。杜丽娘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始终如一的爱情心态,是性心理的传统文化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