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传统文化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精神人格的形成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人格的培养不应只采用西方机械技术构造与解构手法以及纯意识形态的真理输入模式。大学生精神人格的培养应走传统文化内省的第三条道路,即用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内涵来构筑大学生理想人格的精神内质与内容:一是用“外化”、“入世”的理想人格确立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取向;二是用“内化”、“出世”的精神人格让学生淡泊名利、顺其自然并懂得接纳与珍惜,以净化心灵;三是用诗歌与小说的美学人格打造大学生诗意的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早年推崇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希望以儒家的理想人格和良好的国民道德修养改造社会,达到国家强大的目的。新文化运动后,李大钊扬弃了“圣王”思想的奴性消极面,把其积极面和西方民主思想融合,构成了他的新“外王”思想。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改造与人的改造的同等重要,把传统“圣王”思想改造成了无产阶级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早年推崇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希望以儒家的理想人格和良好的国民道德修养改造社会,达到国家强大的目的。新文化运动后,李大钊扬弃了“圣王”思想的奴性消极面,把其积极面和西方民主思想融合,构成了他的新“外王”思想。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改造与人的改造的同等重要,把传统“圣王”思想改造成了无产阶级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4.
孔子“道”范畴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其意义。孔子的“道”范畴具有天道观与人道观的涵义,人道观是其重心。就人道观而言,孔子的“道”主要是指以“仁”为最高范畴的价值理论体系,它蕴涵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目标;以“礼”为核心的价值准则;以“正名”为核心的政治理想;以“中庸”为核心的方法论和以“君子”为核心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5.
“内圣外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典型特征之一,有其历史的传承性.因此,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语境下,从“内圣外王”理想人格中挖掘出现时代所需要的“创造”潜质,也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与逻辑的体现.创造诠释说与创造教育说为其转化出“创造”性人格,提供了理论依据.由“德”化“新”立“创”,善养创造思维多元要素,化育人生最高义,揭示出“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化为现实“创造”人格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是孔子文化精神上的两类人物。而“君子”,成为了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历经政治失败而转入学术关怀的孔子企图恢复周礼而塑造的具有理想人格的化身,担负着复周礼而治国的神圣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笔者认为,不能将“君子”与“小人”简单界定为一种人格力量,而应该看作是以庞大的周礼文化体系为背景的一种文化现象,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从而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的符号。  相似文献   

7.
西周初形成的天命观以君权神授、以德配天为核心内涵,解决的是政权合法性问题。在这一历史语境中,凤凰被形塑为传达天命的使者,代表天临鉴人间君王之“德”,并成为“明王”的预示。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凤凰的知识和信仰被转换、改造,用以建构和形塑理想士人人格。孔子将“知天命”作为君子人格的本质,将“德”由政治面向的君王的德行转换为人性面向的士人的德性,将天命转换为理想士人人格合理性的来源,同时将凤凰出现与否和君子的穷通联系起来,将其形塑为君子人格的表征。凤凰的形态与仁、义等德目的对应关系随后也被系统地建立起来。屈原虽不言天命,但关于政权合法性的思考没有超越周初的天命观,而且,他极其关注士人的人格,张扬凤凰被放逐、被囚禁以及与众鸟的对立和错位,将其形塑为洁身自好、取义成仁的骚人人格的表征,透露出士不遇的焦虑,这得到了宋玉的发扬。汉代士人则基于时势的体验,主张“知命”、“委命”,建构适应大一统的新君子人格,潜藏着吁求君德和消解士不遇焦虑的文化动机;基于环境判断或远翔或降临的凤凰被形塑为审时度势以选择进退的新君子人格的表征。凤凰虽被不断形塑为不同内涵的理想士人人格,但都潜藏着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不遇焦虑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文化人格概念的阐述,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从文化的视角去发掘“嘉庚精神”的教育本质内涵,展示“嘉庚精神”的文化魅力和人文精神。针对当代大学生文化人格的现实基础和社会环境,探索当代大学生文化人格建构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要求,指出应继承“嘉庚精神”的民族性,传承民族文化和培养人文精神;应弘扬“嘉庚精神”的先进性.参与先进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应坚持“嘉庚精神”的现代性,确立现代人的主体地位和批判意识;丰富“嘉庚精神”的时代内涵,培养面对开放、变动的现实与学习特性。这些对当代大学生文化人格的建构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李贽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中,“自然”既是人格美的标准,也是艺术美的标准,人格理想和审美理想是相通的。崇尚自然真诚,追求思想自由,是李贽人生哲学的要义;“以自然之为美”是李贽文艺理论的核心。李贽的文艺自然论具有时代的特色:一、以自然反对礼教、反对道学;二、突破以平淡中和为自然的传统观点;三、以情性自然为出发点。他的自然论是较前人更为彻底的自然论。  相似文献   

10.
康伟明 《社区》2012,(32):10-10
最近.巴西监狱系统新推出了一项举措,被称为“读书改造计划”。犯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文学、哲学或者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书籍阅读,并做相应的读书笔记。监狱管理方规定,顺利读完一本书的犯人可以获得4天的减刑,如果犯人比较勤奋。一年能读完12本书,那么他就能获得最高不超过48天的减刑。  相似文献   

11.
“模式”是行为结构的一种框定,“人格模式”是指一种文化中多数人实际的人格,它是这种文化的各因素对个体形成的最后界定。“人格”的存在使得人与其它生物相区别,它是人面对未来发展自身的理由与标准。既然人具有了一定的“人格”,那他(她)将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  相似文献   

12.
“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人生哲学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冯友兰新理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其关于人生境界、理想人格的总概括,因而它构成了其人生哲学的本质特征。文章揭示了“极高明与道中庸”和新理学的最高人生境界──天地境界的内在一致性,论证了“极高明与道中庸”的统一过程即超越的过程,分析了作为其理想人格──内圣外工人格的特质及内在矛盾,并简明地指出了冯友兰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13.
“立人”是鲁迅教育观的核心,是与他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相一致的。“立人”要用家庭教育着手;“立人”要从儿童读物,用新思想,新文化培养下一代。  相似文献   

14.
“积淀说”社会历史成因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淀说”是李泽厚对其“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之道德命题的脚注;是其运用社会实践论改造康德伦理先验论的产品;是其吸收荣格“原型论”阐释贝尔的“意味说”并力图统一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孰先孰后之争的调和物;是其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同构”原理解释美之诞生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形式生成的音符;是其诠释艺术起源、艺术发展规律以及时代生活、社会氛围与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关系的弹性符号,是其适应时尚和人格充分扭曲的思想体现。“积淀说”是李泽厚思想的核心论旨,也是其美学思想的秘密所在。它包含着李泽厚哲学的性质、方法、构架、目的和特色,因此对其成因作多维的透视,将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研究李泽厚的思想或正确地估价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儒家看来,“人文”的价值指向就是塑造文明的人和文明社会,其基础和核心乃是“理想人格”的塑育。“理想人格”是儒家所设计的人生目标,也是儒家的教育目标。儒家先师通过对“理想人格”内涵及其实现过程(方式)的揭示,阐明了其基本教育思想,其中涵蕴着丰富而深邃的教育智慧,在诸多方面与现代教育思想享有共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作为镜像的“五四”新文化对沈从文的理想生命形态与人格养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沈从文的新文化观是一种动态发展观,其依据则是从“五四”时期科学理性精神与现代病理意识所衍生出来的“健康”意识。“健康的文学”观念是对“五四”时期“人的文学”观念的继承与发挥。从“健康”出发,他提出了“工具重造”与“国家重造”的观念。他始终把改造国民性、重造民族国家的重任系于文学一端,这既彰显了其纯粹不凡之处,又体现了其思想的局限性。沈从文及其创作是“五四”新文化的产儿,它们本身又构成了新文化“历史建构”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7.
理想人格是一定社会如何做人的标准和规范,也是人们孜孜以求、立身立德的终极范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始终把培养和追求理想人格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并以其系统性和独特性奠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理想人格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的理想人格也要以此为基础,并赋以时代特征和要求,既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和原则。“圣王”即内圣外王,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完美体现,源于孔子。《论语》中虽未对“圣王”作出具体规定和解释,但孔子把“圣”与其最高的道德规范“仁”并称,一生矢志不渝…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明而言,玉文化研究相较其他物质文化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也是当下新文科拓展知识创新点之所在。中国美学学术重建应回归本土视角和本土话语,根据考古新资料重建万年中国观的深度历史大视野和知识更新格局,锁定华夏文明核心价值观的原型物质——美玉,通过上五千年的鉴玉经验积淀过程分析,诠释下五千年“君子温润如玉”人格理想及其审美实践底蕴。万年玉文化传承在审美聚焦方面的两个本土核心问题是:温润如玉的价值判断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后代儒家的人格理想表达,要借助于玉的温润之美作为元隐喻?前一问的答案,将是解说后一问的认识前提。这样的连锁解答思路需要诉诸上五千年的先民审美感知世界。通过聚焦古人鉴玉的核心审美标准——华夏独有的美学关键词“润”的观念起源问题,可以发现,“温润”是古人通过佩玉和盘玉的把玩实践检验后提炼出来的美学理想和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19.
当代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应该是对民族伦理精神的时代发掘与创造性继承。分析孔子的人格理想与现代化的结合点,是青少年人格塑造的出发点。本文通过对孔子人格理想的核心“施仁行义”、“入世进取”的分析,提出了当代青少年的人格追求应体现的基本精神,即:宽厚仁爱的博大胸怀;义高于利的价值观念;自强刚健的入世精神;克己慎独的修养境界。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对国民人格的探索直接相承“五四”作家,他提出“新道家精神”,希望用它来“重造民族品德”。不论是对理想人格的模铸,还是对不健全人格的批判,沈从文探索国民人格的最终目的是:让国民获得健全人格,并进而达到中华民族重造和文化重建的目的。这是沈从文人格观念的独特性和积极意义之所在,它启示我们: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