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数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通常用于记录、计算,然而置之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其所蕴涵的意义便超"凡"入"圣"。古人视其为"先天地而己存,后天地而己立",从而建构了一系列相关的文化语汇。透过数字本身来观察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所折射与反映的不仅是先民的宇宙意识,而且作为一种集体潜意识的约定俗成,它又成为华夏民族根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语言和文化密切联系并且互相作用.语言中的数字作为计数的重要因素难免受到文化的影响,这意味着相同的数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而数字“4”也不例外.数字“4”在古汉语中的文化内涵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消逝,同时由于其发音同“死”相近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而英语文化中则出现了更多与数字“four”相关的固定词组.本文尝试对比英汉文化中数字“4”的文化内涵并提出四种翻译含有该数字的固定词组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媒的开放性、快捷性和包容性决定了网络文化是“数字文化”、“快餐文化”和“多元文化”。网络文化的这些特质充分说明它是一种异质文化,一种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个体文化都不尽相同的新型文化形态。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开始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对现有文化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但网络毕竟是新生事物,网络文化在表层颠覆了现有文化,而在深层却与现有文化发生了融合。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 ,河洛文化的研究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是中国当前史学和文化研究发展的一个令人可喜的现象。河洛文化 ,内涵十分丰富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很多。对于内容如此丰富的一种文化 ,我们需要作出基本的界定。笔者认为 ,河洛文化最基本的层面是两个 ,其一 ,单独地看 ,它是一种区域文化 ;其二 ,全面地看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构成因素 ,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形成 ,长期发挥了十分独特的作用。“河洛” ,本是一个地域概念 ,因河流而得名 ,因河流而扬名。众所周知 ,由中国古代的语言习惯所决定 ,“河洛”之“河” ,并…  相似文献   

5.
与对现代性的批判相伴随,西方城市文化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呈现出了其独特的后现代特称,它是一种具有后现代意蕴的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现代西方城市文化在消解与无序中被不停地复制和摹写。作为城市文化的主体也表现出了一种边缘化的特征,由“作者”变成了“解释者”。  相似文献   

6.
网络丧文化是折射当代青少年心态和境遇的一面镜子,其中裹挟的负面情绪是网络时代值得关切的传播症候。网络负面情绪的兴起,是阶层固化导致的生存困境和时代变迁带来的社交孤独而引发的一场亚文化实践。在媒介技术的加持下,这场亚文化实践最终演变为情绪宣泄和自我满足的生活标签与符号意义。网络负面情绪呈现出颓废、迷茫、无病呻吟与多愁善感的叙事风格特征,具有三种现实意义:从个体角度,它是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的确认工具;从文化角度,它传递出对现实生活和主流文化的温柔抵抗;从经济角度,风格的实质是让受众沦为“数字劳工”,自由地、无偿地为商家提供“数字商品”并沉浸其中。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青少年负面情绪的过度传播潜藏着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意识形态隐忧,通过外部涵化与主体自律等措施可以化解青少年网络丧文化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7.
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因中国艺人“创造性”接受而再次产生巨大反响,这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史上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在这次异质文化的深度碰撞中,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更因彼此的衬托和比照鲜明地表现出来。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异质文化在这里已作为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手段或策略而显示出了其独有的功能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数字借助语言文字符号作媒介 ,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作为一种数文化现象 ,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诸多文化背景因素。深受宗教影响的数字的吉凶褒贬象征鲜明地体现了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 ,具有久远的民族文化根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9.
文化观照下的英汉数字崇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是一种语言符号,更是一种社会符号,一种文化符号。它鲜明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心理、传统与特色。数字崇拜对于英汉民族来说具有普遍的社会文化背景,主要表现为数字物教和数字禁忌。  相似文献   

10.
势不可挡的数字化浪潮正推动并促逼人类社会加速迈向数字社会这一全新社会形态。在日益被数字技术和智能算法所催生的数字化发展环境中,青年的生活图景与实践催生出“圈地自萌”与“无序抗争”的样态转向。“内卷”而“焦虑”“躺平”而“倦怠”“精神内耗”而“星座占卜”等一系列青年文化样态的生成与热议,恰恰凸显着在这全新的数字发展环境、加速的社会生活和物质精神双重压力境遇下,青年所作出的行为选择与思想层面的变相投射,隐喻并折射出青年的情感依托、内在需求与价值理念。数字时代所建立的虚拟世界一定程度上对于青年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的文化意识产生了侵蚀,在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的混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时间异化与空间异化的共振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呈现出意义创造的“缺位”、数字技术的“越位”与自我认知的“错位”等现实困境。对于数字社会转型中青年意义世界的退隐,应尝试从文化建构的深化、价值追求的提升与心态秩序的形塑之维度予以再造。  相似文献   

11.
与一般的模糊语言用法相比,数字的模糊用法颇为微妙,更为复杂,需要从文化范畴,从语用角度来分析,理解,解释。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由于历史沿袭,某些数字被赋予了特定的、或是吉祥的、或是禁忌的意义,可以追溯到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者宗教信仰;二、数字含义由具体意义演变为泛指意义,已经失去精确地数量含义;三、文学作品中倏格用以达到修辞效果。分析了数字模糊用法的文化因素,追溯其沿袭过程,并分析其具体用法和效果,以达到正确地理解和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2.
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认为国际间在科技、贸易、经济等各方面的合作与交往都与文化不可分。数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于各种语言,但其在各种语言中的使用、表达等却不尽相同。作者从跨文化学角度出发,对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进行了以下探讨:(1)英汉数字表示法差异;(2)英汉数字所表示的含义差异;(3)数字的联想及其跨文化差异。比较研究了其间的差异,指出了数字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数文化,以河图洛书为典型代表。中国易数,有中合双奇、中合双偶、中合奇偶。河图洛书之数,中合奇偶。中合双偶、中合双奇已经失传,目前发现水书有中宫双偶合数图记。易经之数,五十有五,二元十运。九星之数,四十有五,三元九运。水书之数,七十有八,四元十二运。水书数图西北戌位起步,四入中宫,巧妙将盈满的"十"数也隐藏于中宫。水书数图中轴线三宫总数二十八,中宫为双偶的十、四之数合成内静。上九下五,合成外动,两侧对角及平角线对应的合数均为九。实现内外纯阴纯阳理想和谐格局。为此,始信"神秘水书"之说。  相似文献   

14.
平常数的自然密度为1,例外数在自然数中的比例非常小,自然密度为0.利用平常数和例外数的定义及性质证明了在素因子给定的情况下,平常数只有有限个(因子重数很低的那些),例外数却有无限个(因子重数足够高之后).这表明一个数是否为例外数的决定因素是其因子重数的高低.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文化与文学史上有大量的对各种人物与其他事物以四论列的情况。考察这些实例,能够发现它们有很多不是按照历史事实自然建立的,而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不易用数理文化来加以解释,而更多地与汉语与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些特点有关。这种现象从宋代开始大量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以来中国经济、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物质财富记录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某段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它对于今人研究历史、缅怀过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大量地遭到了破坏甚至毁灭,因此,它的保护就成为现今社会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保护不仅指不破坏,还要去修缮、维护、整治,并加以合理的利用,这就需要人们在正确树立历史发展观的同时必须创建一个良好的法制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数字的文化承载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跨文化交际中,准确运用数字不仅可以表现数字的文化内涵,而且会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从汉至唐,吐鲁番地区在中原王朝屯垦戍边策略的基础上,来自中原的移民频繁,人口众多,中原文化逐渐在高昌地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汉唐时期西域的文化重镇和东西文化的传播中枢。  相似文献   

19.
完全数与梅森素数是初等数论中所涉及的几个特殊的数,本文简述它们的有关概况,论证了完全数与梅森素数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20.
由于音、形、义的特征,汉字数字除了数学意义之外,还具有哲学、文学和其他更广泛的意义。古代诗人们喜欢在诗歌中使用数字,并逐渐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到唐代其表现方法已臻于完善。常见的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形成特殊搭配,二是引导思维逐层递进深入,三是形成强烈的对比,四是表明时间和空间。在诗歌中恰当地运用数字,能收到更好的美学效果,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歌意境更加深邃高远和富于想象,二是富有节律变化的和谐美,三是逐层深入的奇异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