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韩愈创作时的社会处境 ,作品的多种艺术手法 ,所出之源 ,及其与柳宗元、刘禹锡之间的相互阐发等多方面 ,论述韩愈《天之说》、柳宗元《天说》、刘禹锡《天论》和柳宗元《答刘禹锡天论书》等一组哲理散文 ,同属自然天道观  相似文献   

2.
主张“文以明道”的柳宗元,他写作《捕蛇者说》,旨在说明“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全文不是空发议论,而是借事明道,溶理于事,因事说理,以蛇毒与赋毒相对举而成文,相比较而见意,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作者以“蛇”为导引,步步深入地展开文字。全文以蛇开篇,至蛇收束,其中按照产蛇、募蛇、捕蛇,到捕蛇者、捕蛇者说的顺序步步递进,最后得出结论。虽然题为“捕蛇者说”,却不径从蒋氏叙起,而从“永州之野产异蛇”下笔。写蛇,饰之以“异”,使人醒目  相似文献   

3.
日本近代作家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是开启日本近代文学大门的一把钥匙。它以西方美学思想为参照,从文学的审美角度提出了小说是艺术的非功利主义小说观,否定了以功利主义为目的的戏作小说和政治小说,实现了对传统戏作文学观念的超越,其理论建树不仅对当时的文学评论,而且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小说在杂志上分期连载始于申报馆创办的《瀛寰琐纪》,它旨在吸引读者逐期购买,但由于连载时间过长,未能达到辅助行销的目的。出版小说有利可图,激发韩邦庆将未竣稿的《海上花列传》以分期连载形式刊出,从而出现近代第一个小说杂志《海上奇书》。但它以单篇小说为主打作品,未能成功地抓住读者,无法与单行本小说抗衡而停刊。从甲午战争开始,社会剧烈动荡,为报刊小说的繁兴提供了契机。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希望借小说影响普通民众,传播政治思想,从而创办了政治色彩浓厚的《新小说》杂志。《新小说》具有崭新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容,为后出刊物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初到永州所作三则诗文——《谪龙说》《江雪》《首春逢耕者》为线索可以发现,柳宗元贬永初期的心态是复杂的,既充满着不久即可重新启用的自信,保持着狂傲书生的故态,又残留着身为京官的自得,深蕴着远离故乡的忧伤。  相似文献   

6.
王凤仙 《东岳论丛》2014,(4):166-170
《小说丛报》是民初重要的文学杂志,其对辛亥革命的叙述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其中"革命加爱情"的叙事形态复杂多样,其革命叙述中的民族国家话语表现在小说文本的叙述声音与小说文本人物形象的建构中,其革命叙述中的人道主义话语表现为叙述者对革命者亲人生死别离之悲苦的关怀与对战争中平民苦难命运的书写。《小说丛报》对辛亥革命的呈现与反思构成了民初小说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时小说也以自身的话语行为参与着民初社会思想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类聚分析,是现代语言学广泛运用的分析方法之一。但这一分析法早在《说文广义》中有所体现。类聚分析《说文》,以及如何类聚分析《说文》,这是《说文广义》馈赠给《说文》研究的又一方法论上的启示。基于《说文广义》这一启发,文章以《说文》中“词与意义说解”为切入点。从“训释种类”、“训释方式”、“补充和引用”、“联绵词训释”四个方面。对《说文》进行了类聚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揭示了运用这一分析法研究《说文》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帕斯捷尔纳克是苏联20世纪最为著名的作家和诗人之一,其凭借着《日瓦戈医生》一书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日瓦戈医生》不仅仅是作者一生中所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更是作者的精神自画像。虽然作者与书中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不尽相同,但是日瓦戈的身上处处都体现着帕斯捷尔纳克的影子。本文拟从书中主人公日瓦戈的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日瓦戈医生》作为帕斯捷尔纳克精神自传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英国二战后的重要小说家拜厄特(A.S.Byatt)一直是当代英美小说批评界的关注对象.在她众多的作品中,<占有>在近20年来国内外各路评论家的著述中已经成为一部"现代经典".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该作品评论一直呈现为"维多利亚传统"和"后现代"各执一端的对立现象.<占有>在叙述形式方面表现出的"后现代"特点,恰恰是该作品予以质疑甚至批评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甘丽娟 《齐鲁学刊》2006,(5):109-112
坪内逍遥在1885年发表的《小说神髓》中提出了写实主义小说观。他的小说观以批判以往劝善惩恶文学观为前提,通过对两者在描写内容、人物塑造和情节方面的对比分析,指出戏作文学的不足和缺陷,实现对其传统的超越,真正完成了日本小说观念的近代转型,对日本近代文论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认定医疗事故罪"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具体内涵应遵循医学依据而非刑法学依据,同时应把握"二维"标准首先,是<条例>和新<标准>中的一级乙等和二、三级医疗事故;其次,事故参与度必须在50%以上(不含50%).  相似文献   

12.
该文认为地方法院就个案中的法律适用问题向最高审判机关请示既于法无据,也于理难合,这是因为其无法得窥案件的全部事实,所以其“批复”往往先天性不足;在司法实践中,经其“批复”定案的个案事实上成为了“铁案”,这就永远剥夺了当事人的司法救济权,且因其视域和解释的筹划受具体限制,使其“批复”难免与个案间出现“皱折”,这必涉及个案正义的实现,故该文建议废除“批复”行为。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眼光观察世界,把中国的发展与整个世界的变化联系起来,提出了中国应做“世界公民”的思想,从而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作出了让中华民族进一步融入世界的战略决策。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不仅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关系得到很好改善,而且对世界的稳定、和平与发展也作出了很大贡献。今日世界正在向“一体化”继续迈进,“地球村”正在形成。面对这种形势,新一代领导人指出:期待着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必须以更加主动的态度、积极有为的精神,推动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建,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4.
论人的虚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甄武 《东岳论丛》2007,(5):141-145
人性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并与动物相互区别开来的那些属性。人性是具体的,是一个不断面向未来生成开放的体系。数字化革命催生出虚拟实践,致使人的虚拟性得以充分彰显,成为人性中最耀眼的部分。虚拟性是指人所普遍具有的在超越现实的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它从超越现实性的角度表现人的本质。人是虚拟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的存在物。虚拟性和现实性构成了人性的两极,缺少哪一极,都不是完整的人。从两极的角度看人性,不仅开启了人们对人性问题研究的新视阈,而且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李冬梅 《江汉论坛》2007,(4):104-107
本文以王肃《诗》学为中心,概述了魏晋之际经学大师王肃《诗》学之内容、特点及地位,认为王肃《诗》学的主旨是申毛驳郑,其《诗》学地位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16.
沈长云 《文史哲》2005,(3):61-68
作为夏文化创造者的“夏族”,是构成夏代国家主体的夏的“内服”氏族成员的统称,它包括与夏后氏同姓的诸姒姓氏族及其姻亲氏族。它们一开始都围绕在夏王所由产生的夏后氏周围,分布在古河济之间及其附近。今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第三期文化层具有都邑性质,只是表明夏王朝在其发展后期一度将势力伸展至河洛地区并在此建立一个新的政治中心。目前考古界一些学者在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之间划上等号的做法是难于理解的,因为一个已经进入文明的王朝的居民绝不会由一个单纯的族系组成。  相似文献   

17.
苏轼"人生如梦"观,形成于任徐州太守时期,定型于"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时期.苏轼的"人生如梦"既不仅是一般文人在政治坎坷时期的自我排遣,也不仅停留在陶渊明式关于生命短促的慨叹上,而是在大乘佛经尤其是<圆觉经>的影响之下,在参究佛家"如幻三昧"中的梦觉不二含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儒佛整合式的生命体验.这一生命体验渐老渐熟.这表现在他以如梦观整合、升华了他的人生思想,并始终保持一种亦儒亦佛,非儒非佛而又圆融统一,超然离执而又积极用世的态度去看待人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党的历史上两次提出"两个先锋队"的观点,都是在历史紧要关头提出来的,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两个先锋队"观点的提出,是我们党代表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发展民主政治的必然;也是我们党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论"十大行政伦理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以政府为核心的社会治理领域中,政府组织内部之间,以及政府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行政伦理关系网络。这一关系网络表现出十大存在形态,即政府与自然、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第三部门、政府与公民、政府与学府、政府之间、政府与其成员、政府成受上下级的伦理关系。研究行政伦理关系的意义表现为:第一,充分发挥道德的社会治理作用;第二,对“行政关系”进行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20.
论“以德治国”的现代规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治"是中国传统的政治理论命题,为传统政治的统治合法性奠定了认识基础.当代中国的"以德治国"显然不同于传统社会,在现代社会理念的观照下,德治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道德对于社会公共领域的全面介入;德治的本质规定是"守法为德";德治的目的是实现广泛的社会公正与公平.这些规定性决定了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确实不可偏废,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