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逐渐成为我国大多数人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共同体。在某种意义上,这一共同体是以对城市文明的追求建构其发展秩序的,从而彰显出城市文明的秩序意蕴。城市文明内在的秩序是指在城市空间区域里,由"物"的文明、"人"的文明和"制度"的文明三大构成要素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和结构状态。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城市文明秩序的建构应以"三大转型"为现实起点——从"发展崇拜"向"发展文明"转型、从"城市化"向"城市文明化"转型、从"创制"的文明秩序向"自觉"的文明秩序转型。同时,"社会认同"、"文明实践"和"网络式治理"将成为实现现代城市文明秩序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世纪以来,重大事件被视作“强心剂”,在中国城市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重大事件为中心,能够在一段时期内调动城市的各方面资源,形成合力,较快推动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上海世博是一场“突显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大事件”,同时包含着两个方面的特点以及两者间内在的矛盾与冲突.本文对作为重大事件的上海世博所带来积极影响、负面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城市发展动力的选择要处理好可持续发展和重大事件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调整城市发展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新的合力,实现上海长时段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自发创新走向自觉创新,是城市与文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一个普遍创新的时代,需要关注可能出现的创新泛滥、创新异化、创新陷阱。创新陷阱,是由于人们不正确、不合理、不恰当的创新理念、行为、策略,所导致的发展问题、发展代价甚至整体问题。语境陷阱、秩序陷阱、意义陷阱,是当代城市社会遭遇的主要创新陷阱。建构更为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城市环境,外在秩序与心性秩序相统一的有张力的城市秩序,兼容性、非独断的城市正义,是规避创新陷阱、推进城市创新可持续的重要伦理选择。  相似文献   

4.
世博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博越来越全面地展现出复杂而又富于张力的现代性物化系统.借助于马克思的学说,可以得出判断,工业博览会反映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及其实证精神,既呈现了历史从区域史及民族史迈向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展示了现代世界图景中多个世界中心的现实.世博会的炫示方式,形成了一种新的人类交往及竞争方式.现代以来综合性的世博会,包含着如下四个基本维度:一是由技术引领工业、市场的现代性物化体系;二是世博物化结构的艺术呈现以及由世博历史促成的现代艺术世界;三是文化以及文明多样性的诉求及呈现;四是深入人心的生态文明理念.上海世博以城市为主题,凸显了空间及其景观效应,同时带来了对相关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上海世博会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通过对中国元素的遴选/组合、编码/解码,实现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从上海世博的宣传片到世博会的选址和规划,从中国国家馆到省市区联合联合馆的主题确立、标志设计、场馆外形到内部的展示内容,从以中国元素活动周为代表的各种演艺活动到外国场馆中对中国文化的借鉴,中国元素可谓渗透在上海世博的方方面面。上海世博的中国元素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通过中国元素及其组合,传达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城市智慧、生存智慧以及对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理想与追求,这些都成为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精神内核。但是,上海世博通过中国元素来建构中国国家形象会否实现设计者的编码与参观者的解码之间的无缝对接而不致于遭遇对抗式解读?本文提出‘元素主义’的思维陷阱、中国形象给谁看?——‘他者眼光的想象’与‘中国文化的自省’和‘一体与多元’:文化的地方性与中国国家形象问题等三个问题并进行了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称之为传播西方文明窗口的近代上海,娼妓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几乎与这个城市的近代化并驾齐驱,乃至以上海特产闻名全国的四马路野鸡、长三堂子在近代上海社会史和妇女生活史上写下了可耻又可怖的一页。娼妓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它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观念、妇女地位密切相关。因此,今天探究一下旧上海娼妓制度发展的原因及特点,对遏制这一社会丑恶现象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上海世博会是第一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城市文化的展示和交流是此次世博会的重要内容.世博会公众论坛的主题设置和世博展馆的设计都体现了城市文化与世博会的互动,并为上海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借鉴和参照.上海世博会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形象、文化创新能力,推动了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对周边区域发挥着辐射作用,成为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红卫 《学术论坛》2007,30(6):170-173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中的扩张,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强调从维护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它将使我国真正步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现代文明发展大道。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的推进使城市与文明的关系日益复杂。城市与文明呈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负效应,但在总体上推动着文明的进步。城市的文明效应具有贯穿性、整体性、复杂性、裂变性。城市的文明效应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效应、社会分工效应。城市发展推动、激活、深化了人的主体性的成长及社会分工的多样化。确认城市-文明的多样性、可创造性,立足合理的人性假设建构城市制度,对于规范城市社会运行,推动城市社会的伦理化具有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庞秀慧 《中州学刊》2012,(1):192-195
近年来,人们对乡土小说的关注多以民工和保姆题材为主来考察乡下人在城市所面临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苦难,男性的性别怨恨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乡村男性的性别怨恨,源自于城市女性凭借着城乡的文化差异对他们所实施的性别权力。虽然这种性别权力询唤了乡村男性的主体生成,但它依旧是传统秩序的表现。在社会转型期非但没有改变男性的主体性认知,还进一步强化了两性之间的性别对立,无益于性别秩序的改善和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1.
市民阶级和市民社会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演化的一种城市文明,同时,城市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也离不开市民社会的作用。市民社会与城市特别是现代城市的和谐进步,有一种内在的共生关系。这一理论路径对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对和谐城市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薇 《兰州学刊》2008,(8):88-92
城市社区权力秩序一直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文章从“秩序”这一概念的缘起入手,梳理了20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城市社区权力秩序研究的脉络,总结出其具有代表性的精英论、多元论,以及“国家-社会”研究框架;其次,文章亦对国内的城市社区权力秩序研究的缘起、特点、成果进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主流的“国家-社会”研究框架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3.
张笑扬 《理论界》2011,(8):102-104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站在人类社会整体的立场,以全球性视野深刻地阐述了"世界历史"的形成、演进过程及发展趋势;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全球化理论的重要源泉。上海世博盛会的成功举办是全球生产力发展和一体化进程的时代产物,是人类科技发展和普遍交往的历史见证。我们要在全球化敞视下诠释世博图景,从而深刻领会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要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积极融入一体化进程中,并推动全球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经济的壮大,有力地加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第三次产业革命——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运用,城市巳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和交换的基地,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类的现代文明集中体现在城市生活之中。象纽约、华盛顿、伦敦、巴黎、布鲁塞尔、日内瓦、莫斯科、东京、香港、北京和上海等著名城市的影响巳越出国界,在国际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  相似文献   

15.
乡村智慧与古村镇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文明成为一元价值观的社会大背景下,乡村文化已成为土气和落后的象征,"农民"变成贬义词。但其实,乡村存在着自我调节的一套规则和秩序。乡村智慧构成了乡村文化的内核和精髓,是乡民为适应一定自然地理环境、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摸索出来的;与城市文明相比,它有着特殊的价值和实用性,应加以保护并激活其功能,让它在现代乡村建设中继续发挥效用。  相似文献   

16.
市民是城市主体构成因素,它既是城市文明的创造者、发展者,又是城市文明的体现者、承载者。一个城市要创建成现代化文明城市,必须要把提高市民素质作为先导和前提。(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呼唤高度的城市文明。而一个城市的文明,需要这个城市良好的市民素质来支撑。1.良好的市民素质是城市物质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物质文明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是人化了的自然物。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它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状况或经济发展水平。在社会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人是最有活力的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劳动力素质不仅决定着…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社会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初期,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均发生剧烈变迁,殡葬制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习俗制度,在近代西方文明的浸润下亦出现前所未有的变迁。考察近代社会转型最为典型的城市——上海,从西方公墓在上海的兴建,殖民者在公墓问题上与华人的冲突,以及在此影响下华人公墓的兴起与发展,均可探究西方文明对于近代中国人日常生活及观念转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程宏燕 《理论界》2011,(3):85-88
技术的感性文明是指人们在参与设计技术、制造技术、使用技术等过程中立足于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健康、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并将其外化在产品的功能和形式上。它是当代技术的内在规定,具有富有人文情感、生态学意义和未来学观念特征,是现代社会转向后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要素。技术的感性文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能够进一步从外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降低城市生存与扩张的风险;同时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19.
继上海经济发展战略和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研究、制定和批准,市委、市府又组织了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的研讨,这对振兴上海,促进全国四化建设,将会发生积极的深远影响,这对上海包括社会科学事业在内的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必将是一个有力的推动。作为一个专业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我们谨就上海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要大大地提高对社会科学在两个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孔子礼学思想是在继承周代文明基础上对当时理想文明的新构思。它不仅经纬着等级秩序,规范着人们的言行,调节着社会各方面的生活,而且有一套独特的集权与民主相结合的决策程序。“以礼让为国”是以文明为先导的对社会政治和人的精神道德的综合治理,这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明进程,是促成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高度发达繁荣的主要政治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