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海峡西岸旅游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必须做好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工作,从而必须明晰海峡西岸旅游区旅游文化的特证.海峡西岸旅游区旅游主体的文化特征表现为:入境旅游者构成是外国人、香港同胞、台胞同胞三分天下;港澳台同胞的人员需求袁现为宗教朝圣旅游、寻根问祖旅游、观光休闲旅游、商务旅游;外国游客旅游需求表现为观光休闲旅游与探秘游;国内游客主要以周边省份游客为主、层次较高、消费能力较强.海峡西岸旅游区旅游客体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自然资源以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为主:人文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海峡西岸旅游区旅游中介的文化特征表现为: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对台旅游,这一定位直接体现在对旅游业的管理和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中,也体现在海西旅游业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意识中,体现在两岸共同培养"海峡旅游品牌"上.  相似文献   

2.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它不仅涉及自然、经济、社会诸因素,而且同毗邻地区旅游资源的类型、旅游地的区位、交通运输条件、旅游商品的生产和供应等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不能仅仅考虑本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在某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突破或正在突破行政界限,客观上形成一个旅游区。实现区域旅游业发展一体化是时代的要求。京津冀地区就已经形成一个旅游区,其范围包括北京、天津及河北省的唐山、秦皇  相似文献   

3.
苗玲  高明 《理论界》2007,(1):98-99
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大众化旅游的逐步普及,现代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被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本文对我国现存的旅游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旅游业发展与旅游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促我国旅游业与旅游环境的相互协调发展,为人们提供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4.
云南旅游业发展的生产力布局与重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旅游业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格局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三条线路、四个旅游集散地、五大旅游区、六大旅游产品、九项旅游重点工程的旅游经济格局。其后续性开发拟采取三大旅游带、二大旅游线路产品兼及以软开发为主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而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和行业配合,构建无障碍旅游区,也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和集团化,国际旅游业的区域化倾向也日益明显,传统的、观光型的旅游产品和市场结构受到挑战。在世界和我国旅游产品结构体系向多元化转变过程中,重庆如何在清醒、客观认识旅游业现状的基础上,塑造自己的旅游形象,寻找一个地方旅游业在国际旅游业中的坐标;重庆如何以城为依托吸引游客,留住游客,这是重庆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课题。这里,仅对为什么要发掘、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巴文化,发展重庆旅游业,作一初步研讨。  相似文献   

7.
现代旅游业是一个高度开放的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国际旅游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财富分配,分享世界经济增长成果的有效途径;黄山是安徽旅游龙头.实施黄山旅游国际化,必将带动皖南国际旅游区的建设进程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黄山旅游的核心和龙头作用,加强一系列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现代旅游业在我国已有几年的历史了。这几年的发展情况,使我们对旅游经济的特点和旅游业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可能取得一些比较深入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能以对我国这几年旅游发展的得失有条件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分析;对旅游业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进一步发展有可能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安徽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的旅游业发展为全省经济增长起了重要作用,但与全国其它热点旅游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使安徽旅游业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文章在分析安徽旅游资源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信宜市委、市政府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实施"旅游旺市"发展战略,把旅游开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成功开发了天马山纯天然生态旅游区、西江温泉度假村、大仁山旅游区、太华山旅游区、甲门峡漂流景区、石狗岭生态旅游区、龙玄峡漂流、大雾岭旅游景区等,以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发展华东区域旅游业刍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我国的旅游业正在日益蓬勃发展,近年以来,旅游工作者通过实践,摸索出了一些可贵的经验。发展区域旅游业,就是其中一个新课题。目前,在国家旅游局的支持下,六省一市联合的华东旅游公司业已成立,可以说,华东旅游区已初具雏型。但是,不可否认,现有  相似文献   

12.
从美国旅游业的发展看非政府组织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是世界经济强国,也是旅游大国,非政府组织在美国旅游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分析美国旅游业发展概况、旅游管理体制和非政府组织入手,以非政府组织在旅游业中发挥作用最大的旅游问询中心(CVB)为例,对非政府组织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旅游业的现状提出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察布查尔县锡伯民俗风情旅游业发展现状察布查尔县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六大旅游景区:1.琼博拉森林公园自然风光旅游区;2.白石峰自然风光旅游区;3.伊犁河次生林自然风光旅游区;4.伊犁河金沙滩旅游度假村自然风景;5.靖远寺名胜旅游景观和民俗风情园;6.努拉洪滑雪场自然风光旅游区。  相似文献   

14.
旅游商品是旅游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属于弹性消费,是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旅游收入中,旅游商品收入所占比重与旅游发达国家水平相距甚远,导致我国旅游业发展呈数量扩张型,而形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旅游商品知识产权保护滞后于旅游发展的需求。在分析我国旅游商品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基础上,阐述知识产权保护对旅游商品及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论述了旅游商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内容,提出了旅游商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5.
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理论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游业目前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旅游业更是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区域旅游资源出发,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不同类型旅游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建设,已经形成了一些知名度很高的旅游城市和旅游区(点)。目前,北京、上海、杭州、桂林、西安、南京、苏州、广州、海南岛等旅游城市或旅游区已被国家确定为“七五”期间的发展重点。历年来,国内外旅游者高度集中在这些城市和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热点”。1986年,这些城市和地区的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旅游外汇收入的69%,旅游饭店客房总数占全国的73%。就这些城市或地区来说,旅游者又相对集中于几个著名的旅游点。如西安的临潼、北京的故宫、杭州的西湖、桂林的漓江、江苏的苏州等旅游点,每到旅游旺季国内外旅游者蜂涌而至,往往是人满为患,拥挤不堪,  相似文献   

17.
黔东南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东南以民族风情、古建筑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和以云台山、(氵舞)阳河、剑河含氡硫化氢温泉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形成了情景交融、对游客具有长盛不衰吸引力的旅游区,具备了与贵州西线旅游区相媲美的资源优势,便利的铁路、公路交通网络,使黔东南具备了大力开发的交通基础。黔东南旅游业在贵州省旅游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必须加速开发,赶超西线,使东、西两线双翼齐飞。  相似文献   

18.
一、海南旅游业发展概况海南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七个旅游区之一 ,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具有“东方夏威夷”的美称。海南旅游业虽起步较晚 ,但从 1988年 4月建省办大特区至今 ,海南旅游业已发展成为海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据统计 :建省前的 1987年底 ,旅游接待人数为 :75 0 ,810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为 1 15 0万美元 ,而到2 0 0 0年底 ,我省旅游接待人数为 10 0 0万元人次 ,旅游外汇收入为 1亿多美元 ,年平均增长率为 12‰。海南旅游业已形成了相当规模 ,并对海南省经济建设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巨大贡献。二、海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旅游产业的聚集效应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 ,日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在新的发展背景下 ,我国旅游业既面临发展的大好机遇 ,又面临严酷的挑战。本文试图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 ,引入空间概念 ,探讨做大做强我国旅游业的途径。一、现代旅游业的特点旅游业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成长壮大的新型产业部门 ,它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或行业的特点 ,无法套用标准的产业分类体系。其突出的特点 :一是地理靠近性。旅游业作为一个联结旅游主体 (旅游者 )和旅游客体 (旅游对象 )的产业 ,它涉及众多的行业和部门 ,这些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20.
海岛旅游开发的特殊性及策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海岛旅游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文章重点探讨海岛旅游开发在环境、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特殊性,指出海岛旅游开发既是一个经济过程,又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一个文化塑造过程.只有高度遵循可持续发展等海岛开发原则、构建相对完善的海岛风险扩散体系、注重海岛旅游企业盈利能力的培育以及特色海岛文化的挖掘塑造,海岛旅游方能为我国旅游业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