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庆文学中普遍存在篝火意象叙事。这些意象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神话原型的意义,由于北方作家多受萨满文化的浸润,因此,其篝火意象也主要源于萨满神话原型。篝火原型表征着石油工人恶劣的生态环境,象征了石油工人顽强的生命力,体现了石油工人对光明的向往,昭示了人性的善恶。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意象理论都关注客体形象和头脑中的形象之间的联系,以及对二者起着桥梁作用的语言。中西方文学意象都要传达特定意义,通过现存的事物来表达隐藏的含义,通过客体意象为主观情感找到出口。 相似文献
3.
朱寿兴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学语言,文学意象和审美的关系。文章阐述了如下几点:意象可以分为一般意象、观赏性审美意象和创造性审美意象。从创造性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艺术意境的产生,可视为从生活到创作的内在脉络;文学创作不是要把饱含感情的创造性审美意象转化为概念的堆砌,而是要用一系列概念去表现创造性审美意象;语言作为文学这一艺术样式的媒介,有其独特的优长与局限;在文学创作中,表现的意象和意象的表现的纷繁复杂和千变万化,为其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广阔境域,但也增添了其媒介运用的难度;语言的艺术需要艺术的语言,文学意象的酝酿和文学语言的提炼是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甘玲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38-42
意象是成因、结构和功能都很复杂的重要文学因素,它具有与文字学、心理学和文学等多种学科有关的多重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空间性特征。意象的空间特征又表现为强烈的物质性和文化意义的生产功能。意象空间的结构是经验空间,其成因是因为多重经验空间的重合。意象的文化意义生产功能在空间重合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使得文学文本产生视觉化、结构多层次化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马秀鹏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116-119
文学意象是主观的作家的情感与客观的社会生活画面的统一,是形与神的统一,是意会与言传的统一,也是离与合的统一,其具有象征性、荒诞性和哲理性的特征。文学意象是中西方理论家在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等文化范畴的基础上针对文学形象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等方面关系和性质所构建的文本形象理论。 相似文献
6.
惠转宁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3):87-90
张爱玲不幸的家庭生活及乱世战争的人生体验,使她笔下的人物皆处于孤独、隔膜的状态中。作品中镜子、月亮等传统意象的运用,更细微逼真地传达出人物虚无与绝望的生存困境及特定的心理状态,以此建构出她笔下的“苍凉”世界。 相似文献
7.
苏文军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98-100
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的沟通,更是文化之间的交融。译者首先要从原语和原作者的角度深入了解原语信息中的文化意象的预设,然后从文化态势对比等跨文化的因素出发,对译入语和其读者的文化预设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考虑文化交际的最终效果,译者可以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意象进行适当的修润和创设,在译入语中对原语文化意象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8.
隋丽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6):35-40
在中国生态文学的创作中,其创作规模和模式都在探索之中。贾平凹的《怀念狼》以其鲜明的生态主义立场、本土化的创作范式为中国生态文学创作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笔者运用生态主义视角,从生态空间的建构、东方意象的意蕴,以及生态危机意识的文学转换等方面,总结和归纳了这种生态创作向传统回归的艺术价值和趋向。 相似文献
9.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3-75
文学地理学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为研究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切入点。《边城》是京派作家沈从文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边城》中包含着丰富的意象,其中自然意象有水、黄狗、鸭子、鱼、虎耳草等;人文意象有赛船、鼓声、马路与车路、碾坊与渡船等,这些意象都是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的符号。 相似文献
10.
张金兴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4):90-92
新时期文学中的"乳房"意象,具有多重蕴涵.它既是女性生命强力的标志,也是母性勃发的象征,有时两者是交错相织在一起的.同时,它还与大地、坟墓等意象有着某种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1.
井延凤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3):79-82
“十七年”文学的大多数作品中有关爱情的叙述,遵循的并不是情感自身的逻辑,而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逻辑。不过,也有一些作品中的爱情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主流叙事的樊篱,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中呈现出一定的另类色彩。这些作品中的爱情描写虽然也赋予爱情某种超验意义,但遵循的则是情感自身的逻辑,甚或在有些叙事中爱情会成为多重意义生效的场域。在这些小说文本中,叙述者或者在宏大叙述中隐现女性意识,或者在城市的新与旧中展现爱情,或者在诗意与情愫中表达男女之情的幽微。 相似文献
12.
赵娟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3):110-114
网络文学女性写作者的情爱叙事作为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无疑是典型而又丰富的,我们很容易捕捉到其自觉地从性别角度出发致力于哲理文化层面意义的探询。但是,这些情爱叙事对性别偏见的规避以及对人性的探询依然存在很多“历史”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对当下和现实媚俗的陷阱。在追求价值多元化的环境下,网络文学女性写作者对爱情主题的叙述也要从爱情的社会性、自由性与和谐性进行理性的关照,只有走出以“性事娱乐”的浮躁叙事,爱情作品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愉快而自由的美的欣赏和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3.
巫小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8(2):39-44
张资平的恋爱小说可以拆解归纳为三种叙事话语模式:一是“花瓶”模式;二是“处子”追逐;三是“破鞋”原型.这三种叙事话语模式都是典型的男性中心主义话语,它是私有制下的产物,其本质是对女人独立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否定.张资平的恋爱小说,无论从文本策略、叙事姿态,还是从话语方式等方面看,都是典型的男权文化文本,体现出男权文化的价值立场.小说以各种女性在爱情、婚姻上的坎坷经历和不平命运,显示出男权文化话语霸权的巨大张力:女人在两性关系上意欲反抗和颠覆男性权威的主动出击的姿态,其最终结果却是走向事物的反面——更加有力地建构和强化了男性权威,揭示出男性本位主义价值立场之下女性生存处境的尴尬、荒诞及其悲剧性的命运.因此,张资平笔下的“新女性”充其量只是“伪新女性”,其小说的反封建意义就此被彻底消解. 相似文献
14.
曹怀明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8(2):27-33
由于道德理性对主体意识的规约与引领,作家在20世纪婚恋文学的叙事中基本采取了道德叙事的策略。这种叙事策略制约着婚恋文学的深层叙事结构,使20世纪中国婚恋文学呈现为道德叙事样态。道德理性在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的流变形成了婚恋文学中个性主义婚恋叙事、革命道德主义婚恋叙事、传统道德理想主义婚恋叙事和审美快感化的后现代道德婚恋叙事四种基本形态。婚恋叙事样态的更迭衍变又形象地展示着道德理性流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15.
"十七年文学"情爱叙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联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2)
在"十七年文学"思想膨胀的叙事中,情爱作为一种价值形态,始终受到政治理念和阶级意识的牵引.工农兵文学谱系中的情爱叙事,要么被作家严严遮蔽了,要么被红色政治理性高高地供奉于理想天国,它是神圣而非世俗的,它是革命而非是个人的,它是纯洁而必须是禁欲的.情爱本身应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私密性,不仅没能得切实的再现或表达,更被作家自觉不自觉地格式为了"革命十恋爱"、"奖章十恋爱"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6.
吴庆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2):129-140
民族认同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身份认同,是民族成员对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神话原型、象征体系和文化风俗的复制和诠释。文学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文学样态、创作范式叙述和建构着不同时期的民族认同,英国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叙述、复制和彰显了民族认同的时代特征。早期的英国文学叙述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学、文艺复兴以及17世纪文学准确地表征了民族认同中不断演变的英格兰性;18世纪以降的英格兰文学、苏格兰文学和爱尔兰文学的多样性准确建构出民族认同的不列颠性;20世纪少数族裔文学的兴起拓展了英国文坛的全球化文学叙事样态,同时建构出英国文学民族认同的世界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性将文学研究的目光引向文学外部的相关学科。图像与文本的譬喻关系,即叙事的图像性,使文学分析本身得到内部的充实,也为叙事形式开拓了新的道路。叙事的图像性不但体现在文本的内部结构中,也让作为"形式"存在的"书籍"加入文本进行言说,使丰富文本内涵这一手段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张鹏飞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23(1):89-93
《金瓶梅》小说叙事摹写的众多女性典型形象建构中,凸显着明代社会情欲声色的炽烈、欲望描述的露骨和女权意识的膨胀,事实是在旧的社会规范日趋衰弱而新的社会准则尚未健全的情况下的刻意彰显,并在某种程度上体认着世人以极端的方式弘扬人性、荡涤束缚、追逐功利的精神文化旨归。可以说,明末社会所追求的奢侈淫靡之风与思想文化领域的离经叛道契合融通,并张扬着女性生命主体抗争意识的日趋觉醒。 相似文献
19.
陈晓伟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4):51-54
以结构主义叙事学为基础,采用“故事”和“话语”的“二分法”,将叙事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做一梳理分析,概括出各种理论的得失利弊,在此基础上,探讨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对电影叙事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宇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6):116-122
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意识形态运作中,知识分子一直被指认为具有异质性的群体.这样的指认与社会象征系统对女性这一性别的潜在定位颇为相似.将这两个异质性的群体重叠编码,成了这一时期文化本文的一个有意无意的表意策略,由此衍生出一种文学叙事模式--"改造+恋爱".这一叙事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完满的文化象征结构,它不仅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权力结构,而且再生产了这种结构.一旦"知识分子身份"与"女性身份"发生错位,这一象征结构就会出现深度的裂隙.这一象征结构的运作、裂变、接受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参与,无不折射出当代文化场域中错综复杂的权力纠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