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0世纪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埃兹拉.庞德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以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为支撑,庞德提出了以"意象"为其核心范畴的意象派理论。由于中西文学在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审美价值体系等方面存在差异,庞德在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两者诗学理论主张有别,庞德意象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作为比较文学的重要分支,比较诗学基于文化的可比性进行文学对比研究,旨在揭示研究对象的一般规律和相互关联。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因语言特征和文化思维的差异性,中西对意象的认知有互通之点,更有殊异之处。以比较诗学为理论支撑,从意象与意境美、意象与节奏美两种关系和维度来分析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翻译中的诗学认知,研究发现,源于对诗歌意象深刻而透彻的诗学认知,庞德得以充分再现中国古典诗歌的诗学要素和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3.
20世纪40年代,袁可嘉上承二三十年代中国象征派、现代派诗歌理论和京派文艺理论思想精髓,并借鉴艾略特、里尔克、奥登等西方现代主义诗人的诗学思想,把追求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性作为其诗学理论建构的主旨。八九十年代,袁可嘉进一步提出中国式现代主义这一新的诗学概念,诗学体系更加充实完整,充分表现了现代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诗人、学者庞德一生最为重要的诗学理论是意象主义和漩涡主义。国内外学界主流一般认为庞德是在提出意象主义理论之后,才偶尔发现费诺罗莎笔记中的中国诗歌正好符合其诗学理论的。他们忽略了这一事实:庞德在获得费诺罗莎的笔记之前已经接触到中国诗歌,他所提出的意象主义诗歌主张中有关诗歌节奏、诗歌用词等的理论都受到来自中国的深刻影响;而且庞德从意象主义转向漩涡主义也源于他对于中国诗歌认识的变化。因此,庞德的意象主义和漩涡主义理论具有明显的中国背景。  相似文献   

5.
"势"与"语势"是研究庞德诗学的重要概念。从闪光细节的方法,到意象理论,再到漩涡理论均是对"势"与"语势"的关注。由于意象与漩涡是庞德永恒的美学追求,对庞德而言,"势"即为充盈于意象或漩涡中的情感。"势"这一美学追求表现在语言上即为"语势"。庞德提倡"创新","语势"即在语言形式上的创新,也就是说庞德注重通过陌生化手段取势,通过音象、形象及义象等形式取势。  相似文献   

6.
[摘要]王国维“无我之境”说与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作为中西两种颇具代表性诗学理论,其对诗歌抒情主体、抒情客体及其读者接受等理论命题的认识既有契合,亦有分 歧。对之进行系统比较,对中国当代诗学理论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庞德的意象概念辨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辨析庞德意象主义诗歌中的意象概念,澄清对其的普遍误解。从庞德的诗学主张入手,阐述了意象主义形成的理论基础,结合庞德对意象的三次定义以及著名的意象主义代表作《地铁车站》的分析,指出意象本身并非自然物体,也并非总是视觉性的,而是由自然物体参与构成的启发性的细节描写,具有传递复杂情感的作用。意象主义体现了庞德对诗歌艺术可能达到的完美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叶芝的现代性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叶芝的现代性,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叶芝虽然不处于以艾略特、庞德为代表的现代主义中心,但其对现代主义的影响是深远的;叶芝对现代主义的态度是否定的,然而叶芝诗歌中的意象、思想无疑有着深刻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诗人、翻译家埃兹拉·庞德提出的音诗、形诗和理诗的诗歌三分法理论表现了他对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独特的美学思考。庞德创造性翻译而成的《华夏集》完美再现了其诗歌三分法理论。这部创译混杂的译诗集既蕴含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特点,也融汇了庞德的现代主义诗学理念,体现了庞德复兴英语诗歌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0.
“译作乃是新作”是庞德从译作的接受角度和文学翻译的意义出发提出的翻译原则。这一翻译思想对西方翻译界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原则和艺术性来阐明诗歌翻译的艺术原则和个性特征 ;同时强调加深对庞德的中国文学和文化译作及其翻译理论形成的背景和现当代翻译理论发展动态的了解, 从而以文学翻译的多元视角来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译作乃是新作”是庞德从译作的接受角度和文学翻译的意义出发提出的翻译原则。这一翻译思想对西方翻译界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原则和艺术性来阐明诗歌翻译的艺术原则和个性特征 ;同时强调加深对庞德的中国文学和文化译作及其翻译理论形成的背景和现当代翻译理论发展动态的了解, 从而以文学翻译的多元视角来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艾略特早期哲学思想中考察其追求诗歌的“隐晦”目标,并通过中西诗学观点的比较指出艾略特的“哲学诗歌”误区,这一误区导致他在早期诗歌特别是在《荒原》中使用“生典”和“硬典”的修辞败笔。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庞德现代主义诗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埃兹拉·庞德以其译作《华夏集》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结合创造了契机,为汉学西渐作出了贡献。本文通过对庞德的诗歌和汉诗英译作品中所体现的现代主义诗歌美学与唐诗美学所体现的现代诗性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阐明中国古典诗歌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美学的互通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华滋华斯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化身",这一主张与诠释学思想有相同之处。"化身"作为一种观念体现在他的整个诗学体系中。他的世界有灵论的自然观是"化身"思想的基础;诗歌的情感自然流溢说是"化身"思想的表现形式;诗人的想象则成为"化身"的条件。如果在诠释学的语境中研究华滋华斯的诗学思想,就会发现他的思想及诗歌作品不仅是对18世纪新古典主义文学的理性精神及文学形式的反拨,而且对20世纪诠释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孔子诗论>心理分析色彩浓郁,蕴含丰富的情性思想.其通过剖析诗篇文辞背后的深刻情性内涵,形成了以情性范畴为核心的诗学体系.同时,对诗歌接受者的接受心理也有十分精彩的论述.从诗歌创作时诗人的内部心理世界,到诗歌传播过程中接受者的审美思想情感,<孔子诗论>充分体现了战国诗学情性观之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通过解析庞德诗歌创作和翻译中的仿古特征,探讨其文学观。庞德的现代主义诗学原则已为人们熟知并认可,然而对他“以古为本、推陈出新”的文学观及其创作中一直坚持运用古体语言和仿拟古体诗歌形态的仿古倾向,却存疑很多。本文通过分析庞德不同阶段的作品,阐述其如何以古典诗歌翻译为先导在诗歌创作中灵活地运用古典诗歌语言和体式使其作品具有今韵与古风相得益彰的特点,并由此指出:庞德从灵感到创作都深深侵浸在一种崇尚古韵的意识之中,而且这种意识与其现代主义诗学创新意识交织在一起,二者既冲突又融合;冲突是表面的,融合才是其实  相似文献   

17.
战后美国诗坛上,被称为“要打破庞德和艾略特重组现代诗歌领导权”的诗人威廉·卡·威廉斯(1883—1963)确实取代了庞德和艾略特,成为“左右其他诗人的一支重要力量.”全国图书奖(1950年)、波林根奖和国会图书馆诗歌顾问的政府任命(1952年)、普利策奖和美国文学艺术院金质奖(1963年),以及不少大学文学博士头衔的授与,使他“声誉和影响至今有增无减”.评论界确认,威廉斯力图“实现惠特曼用本国原料造就美国自己诗学的理想”,称他是“惠特曼传统的主要代表”.如果说惠特曼在十九世纪中期冲破保守派仰承欧洲文化的重重阻力,以他用美国题材和人民语言反映美国民族精神的创作实践,开始了真正美国自己的文学,威廉斯则在本世纪前半个世纪顶着新古典主义狂澜汹涌的欧化潮流,全力开拓美国题材和本土语言的美学价值,坚持了诗歌的民族化方向.惠特曼和威廉斯是美国诗歌民族化道路上两个遥相辉映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寻威廉斯和谐诗学观的成因,采用了文献法和归纳法,从中国儒家传统哲学高度比较嵇康和谐美学观和威廉斯诗歌思想的相通之处。主要研究以下因素对其和谐诗学观的影响:医生和诗人的双重身份,母亲和祖母的思想,庞德等前驱诗人诗歌思想,中国古典诗歌、法国现代派绘画、拉美文化。从这四大因素看,威廉斯完美践行了嵇康和谐美学观中的四大和谐观,从而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和谐;物质与精神和谐;继承与创新和谐;多元文化中的自我和谐。  相似文献   

19.
"缘情绮靡"是陆机诗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历来评价最为歧异的诗学范畴。如果从历史文化语境的角度考查,"缘情"指诗歌的发生过程,"绮靡"是诗歌的审美特征;在理论内涵上,"缘情"是情、志、理的统一,"绮靡"是文辞、音韵、情感的统一。不仅"缘情"说深受佛教"格义"的影响,而且"绮靡"说也烙有佛典文风以及梵呗经音的深刻印记。"缘情绮靡",既植根于魏晋诗学,包涵着对缘诸生命冲动之情的肯定,也凸显了诗歌风格华美,音调圆润,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深化,且深刻影响了南朝诗学。  相似文献   

20.
李德懋(174l—1793,字懋官,号青庄馆等),是李朝末期著名的诗学家.他十分珍视继承朝鲜与中国在审美和艺术活动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深入探究诗歌的本质规律与审美规律,最终确立了包涵“情感论”、“言意论”、“通变论”内容的较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其中,“通变论”的思想,作为一种开放的诗学思想体系,为其它诗学理论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本文拟就李德懋“通变论”的诗学思想,做一番细致、深入的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