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平民的救荒意识是指平民在救荒过程中对社会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平民的生存与环境、人口冲突之上,包括对官民关系、绅民关系、儒家思想、宗(家)族关系、风俗信仰的认识.明清时期平民的救荒意识和其生存状态、生产能力、生活水平紧密相连.明清时期平民占据了整个社会的绝大多数,这个群体的救荒意识是当时最普遍的救荒意识,其救荒意识不仅维持在饥荒的特定历史时刻,而且在未荒中也保留了这种忧患意识.这种救荒意识为研究明清社会状况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  相似文献   

2.
张学良将军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同时也是一位富有平民情怀的军人。他厌恶"吾国之军阀、官僚,日以大烟、麻雀为生活"的恶习,提倡平民生活,同情内战下普通百姓的痛苦遭遇,希望青年不慕官场,求学上进,做有益于国家的有用之才。认为国之兴衰匹夫有责。这些都体现了他精神世界里的平民意识。围绕着"自身本愿为平民"、"对战争下受难平民的同情"和"希望青年人做一个好平民、好国民"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其平民观的内涵及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五四"时期的新文学革命中,胡适、陈独秀、鲁迅、周作人提倡"平民文学"、"为人生的文学".特别是鲁迅先生,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呼唤平民挺身抗争的战斗精神;他用文学创作的实绩,使平民文学成为现代中国文学的主流.在阐述"五四"时期"平民意识"的同时,也对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平民意识"的衍化和变异,进行了梳理和描述.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一直以平民作家自居.平民视角是他自觉的选择,而文人情怀也在小说中一贯流露.他不仅书写着平民、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路程,也书写着自己走向现代化的脚步.他的道路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赵本山小品的平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世纪 8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大众文化 ,除了对精英文化进行解构的同时 ,还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那就是它的平民意识。赵本山在 90年代初登上央视舞台。在赵本山的小品中 ,通过内容和形式显示了浓厚的平民意识。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平民意识被再次强化,这些作品从平民立场出发,真实地描绘了平民世界的现实生活和内心精神,揭示了在经济文化转型的阵痛中平民百姓的立体生存状态。世纪末具有平民意识的文学创作的兴起具有多方面的意义,而其文学深度空间的建构则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提高电视新闻记者的素质包括提高其新闻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此外 ,电视新闻记者还应当注重并树立平民意识。所谓平民意识 ,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就是为百姓拍新闻 ,为百姓作节目的意识。电视新闻记者要有平民意识 ,这首先是由新闻传播规律和电视新闻的特点决定的。新闻的生命存在于传播过程之中 ,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受众接收了信息才是新闻传播的目的。作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传播媒介电视 ,它的生命力是由观众决定的。如果电视新闻记者制作的节目老百姓不爱看 ,那么 ,这种电视新闻就无法实现其价值。其次 ,电视…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平民诗人彭斯的主体意识,尤其是其爱情诗中所显现的平民意识:平民的爱情方式,平民化的爱情场景和村野情爱的“野味”,论述彭斯诗歌的特色之一的平民精神。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文坛上不能忽略王朔,他贡献给文学史的是顽主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语言风格.顽主们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平民,他们自己鄙夷着老百姓,这类多余人不具备平民身份,甚至还有一种优越感.但王朔进行创作的时候有意识地采取平民视角,让广大读者接受,真切展开叙述.王朔的平民倾向还表现在小说的语言上,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易于普通受众接受.  相似文献   

10.
王一庵尽管晚年做过低微的下级教育官员,但就其一生行谊来看,仍属泰州学派平民学者。他继承了心斋之学,并在诚意慎独方面有自己的新发展。一庵的诚意慎独之学是他平民儒学思想的理论依托,"自强""法天"观念彰显了一庵平民儒学思想的主体意识,"随分而成功业"体现了一庵平民儒学思想的事功观。一庵以讲学集会为实现其平民政治理想的主要手段。这种手段的苍白表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觉民行道"的"外王"取向,始终徘徊于"内圣"内涵的边缘上,难以真正向外拓展。  相似文献   

11.
对“启蒙”话语及“民间”生存秩序的考察与思索是毕飞宇小说的两个中心主题。在他的笔下,“神圣”的“启蒙话语”被粗野、蒙昧的“民间话语”一再地冲击、颠覆,“启蒙者”被羞辱、愚弄,毫无还手之力,这构成了对“启蒙神话”的质疑。而另一方面,“民间”的话语环境中也渗透着强烈的权力意识,“民间”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具有权力“规训”力量的空间,成为极权政治获取其合法性的土壤和源泉。“民间”不再是想象中的非意识形态化的牧歌之地,它的复杂、蒙昧与野蛮也粉碎了知识分子的文学性想象。  相似文献   

12.
李人是一个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作家 ,他的长篇三部曲是一部具有浓厚现代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对传统历史小说的讽拟 ,李人较成功地改造了传统长篇历史小说的艺术样式 ,同时大胆地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艺术手法 ,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以鲁迅的创作及中国传统文化为参照,分析新写实小说在创作上存在的缺陷。新写实小说着重表现小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琐屑与艰辛;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环境的销蚀之下丧失个性,满足于平庸的生活,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缺乏挣扎与抗争。新写实小说在反映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方面陷入平民意识而没有超越,缺乏对现实人生的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14.
作家师陀的创作独具特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家在小说里呈现了那个特定年代里的动荡与破败,写出了人们生活的艰辛与苦难,体现了他对民族与国家的未来走向深感受忧虑与怅惘。因而,在师陀的小说里凸显了浓厚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作家老舍在创作中关注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张扬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的时代主题,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与中国现代文学一致的现代性特征。但老舍的满族身份又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潜隐地运用多种方式为自己及其所属民族进行一定的辩护。老舍表达“国族意识”和满族意识的独特方式与满族特定历史时期的公众形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是一位有着较强宗教意识的犹太作家,我们不从宗教角度出发将难以读懂他的作品。《圣经》中的伊甸神话对卡夫卡有着深刻影响,其小说即是对亚当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后人类命运的思考。这可以从小说人物所犯错误、对罪的感受以及受到的驱逐、死亡等惩罚中得到印证。上帝与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卡夫卡思考的重心。在上帝与人之间存有鸿沟的情况下,卡夫卡推崇信仰方式的个性化,这也是走向上帝的救赎之路。写作是卡夫卡的"生命之树"。  相似文献   

17.
金庸小说中的情爱抒写大都借用中国古典小说及传统武侠小说常用的"一男数女,众星拱月"模式,主人公三妻四妾,拥有一个皆大欢喜的"大团圆"式结局是此类小说的通例,从形式上看,金庸没有超越这种模式,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着强烈的现代心理意识,这种"旧瓶装新酒"的翻新既赋予了旧形式新的意义,更重要的,这种写情也使他笔下的情爱故事更能契合现代人的心理,而且,金庸的爱情故事绝大多数以悲剧收场也表现出不同于传统武侠类小说的情爱观.  相似文献   

18.
当作家在接受外来文学影响进行创作时,在借鉴问题上总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思考.在中外广阔的文学背景下,萧乾接受了意识流文学的影响.在接受过程中,他联系社会现实,融会民族文化传统,对意识流所主张的揭示人的意识,特别是潜意识的流动及小说的诗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努力刻画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小说的诗境,作品始终保持质朴、清新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近代福州三巨人的林纾与林则徐、严复,都是心系国家,深明民族大义的名家。五四时期,由于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将新青年同路人和先驱者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敌人。以致后来将他视为反对新文化运动的玩固的守旧派。这是严重的历史歪曲。其实无论他早年的维新主张,中年后大量翻译外国小说,还是晚年为传统文化辩护,都是秉承了华夏赤子保种爱国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立场。精神脉络是统一的,而不是互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