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与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古红梅“老早就认识”。2000年,她在海淀区担任旅游局长的同时兼任北京市民族联谊会理事、海淀区政协常委,我不但是民族联谊会理事而且是她所在小组的组长。  相似文献   

2.
国庆节后十天,我到民族饭店去访问一位哈萨克族的牧业劳动模范,碰巧遇到我十多年未见的一位老战友。见面彼此问过一别十三年的各种变化后,就谈到了我来的目的。我的老战友一听说是访问喀力堪牧业模范,就高兴的说:“你是访问她呀!这我可帮上忙了。你知道吗?我随军参加了新疆的和平解放后,就来到了喀力堪住的这个地  相似文献   

3.
有一本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画报,她一直见证着新中国的民族政策的伟大实践,记录着中国各民族半个世纪发展历程中的许许多多精彩难忘的瞬间,这就是创刊于1955年2月,由周恩来总理题写刊名的《民族画报》。《民族画报》是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期刊,以照片和精要的文字为媒介,形象反映中华各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方面的情况,是全国各族人民喜爱的画报读物。她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族新闻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民族宣传工作的重要媒体。《民族画报》作为国内知名媒体,也是重要的外宣刊物,发行到近40个国家和地区。对宣传我国的少数民族和民族政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清朝初期,满族与蒙古族建立了较稳定的民族政治关系.这对当时民族政治人提供了广阔的民族政治舞台.孝庄文皇后曾扮演过重要的政治角色,是具有鲜明特征的政治人.她是满蒙初期政治联姻的体现者和推动者,是康熙皇帝处理蒙古政治问题的高级顾问.这为满蒙初期政治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一般来说,凡到过民族工作部门办事或同他们接触较多的人,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群众,都会感到亲切、热情、温暖.这是民族工作部门的优良传统作风.但也有的民族部门,墙上挂着“少数民族之家”的镜匾,却使到那里办事的人感到很冷淡.一位民族乡乡长对我说:“现在我们那里的民委‘气候变冷了',老领导、老同志有的离退休,有的调出了.新上任的主任没有民族感情,高射炮眼,小干部不愿意理睬.民委的门我也就  相似文献   

6.
我是瑶族,生活在城市里。环境使我对本民族一无所知。在大学,我才从古典书籍中渐渐了解了自己的民族。去年暑假大学生社会调查,我到了瑶族山乡,亲眼见到了我的同胞和他们的生活习俗。她是一个勤劳淳朴的民族,充满着希望。由此,我深深地爱上了她。瑶族是个古老的民族。盘瓠是瑶族的始祖,瑶族也最先成为中国的民族之一。除瑶族之外,很少见有其他民族祀盘瓠的。直至今日,每年阴历七月初七是盘瓠生日,设有“盘王节”,还盘王愿。我随广西贺县评选村干工作队一起到了大平瑶族乡。听本地人话,这是保持得最好的原始村落,服饰沿袭得很完整。女性头顶用蓝布圈成的尖帽。上衣极短,肚脐眼可见,衣服上绣有图案花纹,下着至膝裙子,绑带外出吋才使用。男性用布缠头,身穿蓝色对  相似文献   

7.
<正>新年寄语《西北民族研究》:《西北民族研究》是中国民族文化研究的重点期刊,她对于钟敬文开创的中国民俗学研究给予了充分关注,数十年来发表了相当数量的高水平的民俗学学术论文,我作为读者与作者心中充满感激。值此新年之际,我衷心期望贵刊在办刊方向上,继续坚持本土学术主体地位,强调关注民族民间文化这一主题,适当介绍新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在作者队伍方面,依靠  相似文献   

8.
二十一年前,毛主席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读了《优秀的民族工作者——吴兴春》这篇报道以后,我就马上联想到了毛主席这句名言.文学家艺术家应当如何到群众中去?毛主席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是"长期地";第二,是"无条件地";第三,是"全心全意地".我以为,这三点要求同样也适用于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也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为兄弟民族人民服务.吴兴春同志就是这样做的一位好同志.  相似文献   

9.
样貌清秀可人甚至有些文弱,性格略显内敛甚至与见面不多的人讲话时有些腼腆,但却十二分的真诚——我个人的印象中,这大概就是小马了。她于2000年自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铁路文工团担任独唱演员,至今已参加过近百场大大小小的演出,这对于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刚认识小马时,听人介绍她是唱“民族”的,谁都知道如今是流行歌曲独步天下的时代,以“美声”和“民族”唱法安身立命的歌手,大致只适合于晚会演出,而在音像市场上无不处境尴尬,业绩平平;另外,目前演艺舞台对于唱  相似文献   

10.
共和国诞生伊始的1950年8月. 大西北--中国民族最多最聚集的地区,用一面上马一面完善的办法,先于全国成立了第一座民族学院.当时媒体用"少数民族最高学府"来称谓她;各族同胞奔走相告视为举族特大喜事--共产党专为少数民族办大学.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破天荒!  相似文献   

11.
猴年伊始,在京城拜访了曾任北京民族中学校长、全国妇女干校(现改为全国妇女干部学院)校长张志专老人.她,就是苗族共产主义战士、建国初期的中央民委委员、全国政协民族组组长、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朱早观将军的夫人.当我说明来意,加上还有他的长子朱一葵坐陪,她很快停下画笔,拿出了珍藏的朱早观1952年所写的《自传》说:"这就是他生前留下的宝贝!"我接过《自传》,浏览之后,油然起敬.最使我难以忘却的是,他的"三个能做":  相似文献   

12.
20多年来,我始终是《民族团结》杂志的忠实读者,这除了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外,更因为有广泛的实用性。做为一个民族工作者,她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启迪了思想,学到了经验。  相似文献   

13.
龙宁英 《民族论坛》2013,(12):28-28
前不久,在吉首大学遇见《民族论坛》的编辑李立先生,他告诉我《民族论坛》今年创刊30周年,他们将做一期纪念专辑,我是他们杂志的老作者,嘱我写篇刊庆短文。  相似文献   

14.
说起《民族团结》,与我还真的十分有缘。每与人提起她,总有一种熟识感和亲切感溢于言表。她的强烈的向心力,有时甚至让我自以为是其中一员,归属意识竟那么的浓烈。这大概是另一种“熟人效应”吧。我是1985年走出校门的一个青年民族工作者。初识《民族团结》,却是在1982年。作为民族院校的一名大学生,班主任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几种刊物,其中之一便是《民族团结》。老师说,由于她的政策性、资料性、知识性和生动性,是我们民族工作者的“日用必需品”,也是做民族工作的向导。于是我便欣然自费订阅了《民  相似文献   

15.
1984年5月31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这意味着我国民族法制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我国民族法体系基本形成.自治法通过以后,对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本身则成了重要的研究对象.在民族法制领域,更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族博览》杂志约我写一篇稿子,要求所写的内容,既与我从事的旅游工作有关。又与该杂志弘扬各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宗旨有关。略加思索,我就拟就了这个题目。顺着这个题目去想,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就在我记忆深处涌现出来了。这些画面中,有对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的扫描。有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对发展旅游业、振兴当地经济的期盼的目光,有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后的歌声笑语,还有我对这一命题的思考与憧憬…… 就把这一切都记下来吧,管它是散文还是论文!  相似文献   

17.
我们中国很早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国内各民族间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存在着惨重的压迫、统治,甚至不止一次地出现过分裂、割据,但各民族结成统一国家的趋势终究不可逆转。这是什么缘故呢?是什么力量促成的呢?弄清这些问题,找出它们的答案,不仅对研究中国的历史和  相似文献   

18.
这是民族出版社的老门牌号,也是现国家民委新闻出版大楼的门牌号。60年来,门牌号从未变过。我们杂志社,民族出版社、民族画报社,都在其中。这是民族这是北京东城区和平里的十字路口,21岁那年,命运把我放在了这里。此后它成了我人生的一个坐标,一个归宿。记得当年,大楼(那个时候还是个院子)后面的那颗树,和我一样高。我进来的时候,这里已有很多各民族的编辑记者前辈,他们是我尊敬的老师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我没有见过出版社创办人萨空了先生,但经常听大家给我讲他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正>我俩是先听到石洁唱歌,然后才认识石洁的。那是 在今年9月份的“2002中国(永顺)土家族摆手节”大型歌舞会上。歌舞会气氛热烈,高潮迭起,克里木等一批著名歌手纷纷登台献艺。节目中段,一名着紫衣的青年女歌手款款走上台来。主持人已经介绍了,可我没听清她的名字,只知道她是湘西州民族歌舞团的歌唱演员,当然我也没怎么在意。演唱开始,女歌手唱的是我很熟悉的一支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一开腔,我不由地  相似文献   

20.
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一次情况介绍会上,一位外国记者询问这次艺术节在中国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我作为第三届艺术节组委会的副主任,不能不作答.我说:"56个民族派出自己的演员同台演出,这在新中国民族文化史上,是第一次!"匆忙中答完,我的思路迅速地向前朝的文化史延伸:五千年民族文化史中,盛唐的各族歌舞汇长安;清初的各族文萃集京华……盛事不少,但我没有寻觅出全国各民族自己的演员欢聚在一起同台献艺的盛景.于是,我当即否定了原来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