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蒙古族史诗英雄江格尔和西方史诗英雄贝奥武夫都是理想的英雄人物化身。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为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塑造有着相同之处。两个英雄人物形象都具有英雄与生俱来的先天优势、随身携带的作战装备、英雄卓越的能力三个方面的特质。同时结合原型批评理论,深入细致地解读史诗英雄人物并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了解文化差异背景下的人性共通特质,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3.
4.
宗教作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学作品中宗教文化的翻译既是难点也是亮点。本研究从阐释学出发,运用定性研究,分析比较《汤姆叔叔的小屋》三个汉译本中宗教文化的传译,由此得出三位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原系于译者所处时代的特殊性,个人偏见和自我视域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阐释学理论对翻译研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三国演义》两个译本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各异,体现了他们各自对原作不同的阐释。原作中穿插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发挥着重要的艺术作用。译者对这些诗词的不同翻译,也反映了译者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对诗词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6.
伽达默尔是现代阐释学理论的主要代表,其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效果历史"这三个原则中。他的思想对翻译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讨论伽达默尔的阐释学思想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并就其思想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本是国际社会了解一个国家形势和政策主张的最重要、最权威的来源,因此政治文本翻译日趋重要。阐释学翻译理论是一种关于理解与表达的翻译理论。根据阐释学翻译理论,译者在翻译政治文本时,应该先充分理解文本,同时考虑到读者的可接受性,让译文更加准确、易懂。  相似文献   

8.
现代阐释学语境下斯坦纳的翻译观——兼谈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述斯坦纳论翻译的阐释学的四大主体内容: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即斯坦纳的译者主体观.  相似文献   

9.
阐释学是一种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科学。阐释学理论关于理解历史性、效果历史、视野融合的论述强调了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翻译是艺术的再创造,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互动活动。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译者要考虑儿童特点及阐释的多样性和客观有效性来服务于儿童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10.
关联理论是一个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其关注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作为新的语用学理论,它对言语的交际与认知能够作出有力的解释。关联理论与翻译学研究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二者具有兼容性,因此它对翻译有着巨大的解释力。然而,关联理论无法解释所有的翻译活动,故关联视角下的翻译观必然有其自身的局限与不足。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新词英译现状及其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尤其是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的要素。新词,是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是鲜明折射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汉语中出现的特色新词是具有中国时代特色、反映中国国情的崭新的表达方式。在跨文化传播与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及时而又准确地向世界译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生事物对于宣传和弘扬中国特色文化、有效实现跨文化交际和对外宣传具有迫切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旅游翻译的目的是要唤起受众,诱导行动。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的观点,旅游翻译应注重突出译文的"呼唤"功能,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灵活应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手段以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3.
以翻译生态学为理论指导,通过分析若干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示例,研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以及译者的生理、心理环境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影响,试图找出原著作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最佳的翻译生态平衡点,减少误译.探讨翻译生态学原理在文化负载词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不仅是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的新突破,更是翻译生态学的新融合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英语和汉语产生于不同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背景也不相同,所以两种语言存在着差异。减译是翻译的一种正常现象,为了把原文信息译成译文信息,语言形式上的删减必不可少。减译不是减“义”,是翻译的一种变通手段。以英汉语言的规律性差异为切入点,以翻译理论为依据,阐释了减译的定义、本质。  相似文献   

15.
从与日俱增的汉英语言及文化趋同现象出发,分析了翻译与趋同的关系,重点从译者应运用的翻译原则与翻译方法2个方面进行英汉互译策略探讨,建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翻译目的、读者接受心理与特定语境,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使翻译与趋同相辅相成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小型电视新闻汉译英语料库的基础上,通过分析13个汉语原文的不同译文,总结了电视新闻的隐喻特点和翻译策略,以及影响隐喻取舍的因素。研究结果证明语言学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更加客观、科学的理论依据及分析方法。翻译研究者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影片字幕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自身特点以及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其翻译策略不同于文本翻译。本文从变译论角度,结合实例探讨影片字幕翻译中的一些变译手段,从而使字幕翻译达到传递信息、文化及满足其艺术性和商业娱乐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以中央编译局翻译出版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日文版)为研究对象,分析探究政治文献外宣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具体而言,《建议》(日文版)综合使用了增删词汇短语、整合重组句子、解释性翻译等归化翻译策略和直译、直译标音、直译注释等异化翻译策略,指出译文既保留了中国特色的语言表达和文化内涵,又符合译文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9.
用翻译二分法来谈论直译与意译、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等概念,着重对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进行探讨,并举例说明其所指。  相似文献   

20.
从普特南哲学对事实与价值、理论和诠释相互依赖的整体论认识观出发,根据普特南合理的可接受性、概念的相对性和观念的可错性三大实用主义哲学原理,深入审视中国传统翻译史、翻译理论和译作文本分析研究。合理的可接受性强调了翻译史研究中事实与价值的不可分;概念的相对性强调了译论研究是事实与理论的不可分;而观念的可错性则强调了译作文本分析研究中事实与诠释的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