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历代茶法制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饮茶的国家。巴蜀时期四川已有种茶、饮茶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东南地区已普遍种茶,饮茶活动业已广布大江南北。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茶叶只是作为土贡贡献朝廷,不征收茶税。直到唐代茶叶生产大规模发展和广大民众饮茶风气形成以后,封建国家才开始税茶、榷茶,逐渐建立起完密的茶法制度。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期散文创作领域,汪曾祺和贾平凹的散文呈现出相近的皈依传统的古典倾向,恢复了散文表现个人趣味的美学品格."雅趣"是他们个人趣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二人散文皆有尚雅的倾向.对汪曾祺而言,"雅趣"是先天的文化资源,而就贾平凹来说,"雅趣"则是其向文人共通情怀自觉靠拢的努力.因此,贾平凹的尚雅倾向更为直接与显明.而由于几十年来,雅化的社会生活和文学传统的"断裂",汪曾祺与贾平凹散文的"雅趣"更多体现为对古典文人精神的接续,而非生活实践上的承继.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茶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用茶、饮茶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根据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的茶即茶也,说明大约在4600年前的神农就已经开始利用茶以解毒了,足见我国用茶历史之悠久。根据唐代陆羽编著的世界第一部《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也足见我国饮茶历史之悠久。我国不仅用茶、饮茶历史悠久,而且饮茶区域之辽阔,饮茶人数之众多,饮茶文化之丰富,均可称为世界之最。尤其是绿茶,由于保留了大量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关于"饮茶"有哪些主要说法?其最初的概念是什么?所谓"品茶"与"品茗",究竟是否同义?它们最初出现在什么时代,载于哪个文献?诸如此类的问题,本应成为中国茶文化思想史研究的基础性议题,但却始终被相关研究者所忽视。实际上,"茗饮"是表现喝茶的最初概念,它出现在南北朝时期。自唐代茶文化兴起之后直到清代,在"茗饮"之外,又先后出现了"茶饮""啜茶""吃茶""饮茶""品茶""品茗"等提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茗饮""啜茶""品茶""品茗"这四个概念。清代以后,此前的"茗饮""啜茶"概念基本消失,"品茶"与"品茗"两个概念则广泛流行,而成为时至今日表现喝茶的主要概念。不过,若就其最初意思细究的话,则"品茶"范畴要大于"品茗":"品茗"只是一种文学性表现,仅仅指向茶汤的品鉴,而"品茶"则包含对于茶叶的鉴别、水的选择等。总的来说,当原本作为饮食文化的茶文化进入"品茶"或"品茗"的境界之后,茶作为物质享用品的意义就会逐渐减弱,饮茶的主体性审美与精神性追求意义便会大大凸显。  相似文献   

5.
维吾尔族接触茶约在唐朝前后。维吾尔族的茶饮发展到今天,已经从最初的生茶、茯茶、绿茶发展到今天的红茶、药茶、花茶等不同品种、不同口味的茶。维吾尔人也称茶为"恰依"。维吾尔人由茶而聚,有聚必饮茶,历史上的先民大多以喝茶聚会,才演变形成了这样的名词。  相似文献   

6.
宋代咏茶诗蔚为大观,苏轼直接歌咏茶道茶艺以及间接提及荼事的诗作共有六十余篇.这些诗作多角度地将日常茶事描摹与诗人的生命书写融于一体,客观再现了苏轼乐道茶事、以茶会友、赋荼唱和的文士风流,呈现了在佛教思想流行的时代背景下苏轼与禅僧以茶为触媒参悟机理的文化交往.同时诗歌还以托茶言志的方式折射出苏轼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骨鲠刚直人格的推崇,并且将他在困顿窘迫的境遇中借茶雅心、旷达自适的情感体悟彰显无余.苏轼咏茶诗典型地凸显荼这一现实物事在宋代文学创作和宋型文化建构中的积极作用,见微知著地反映了茶与宋代文人的紧密联系,对于真实揭示苏轼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亦具有积极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红巾军起义的时代巨变,元顺帝时期的士风经历了一个从复雅到变雅的转变历程。东南文士领袖顾瑛所主持的玉山雅集,在此过程中引领潮流,持续了28年,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名士,以其高雅的品质和清雅的格调而著称于世于史,形成了元后期至元末文士普遍崇尚风雅的文学文化现象,并为明清文人钦慕和效仿。以顾瑛及其玉山雅集为标本,可以深刻地洞察到元顺帝时期士风从复雅到变雅的转变历程,并能清晰地观照到中国的雅文化在历史特定阶段的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8.
饮茶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茶文化是东方文化宝库中一朵奇葩。茶除作为药用、食用、饮用外,还是一种保健品。同时饮茶又是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9.
藏族饮茶习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在我国数千年的茶文化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饮茶经验,逐步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茶礼、茶俗。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藏胞离不开茶。”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说明了茶在藏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藏胞饮茶乐于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中,茶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愈益密切,茶文化的影响愈益深远,茶文化的研究再次掀起高潮.如果我们以美学作为切入点,综合运用茶学、诗学、美学等知识,以诸多优美的唐代茶诗为研究材料,解析诗中所体现的饮茶的自然环境、使用的器具、冲泡程式等,则可以发现,饮茶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且是一种艺术和精神美的享受.深入研究唐代茶诗,便于我们把握唐代茶艺审美情趣的奥妙所在,丰富茶诗美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茶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文学中写茶小说的鉴赏,可品味茶雅,泛淡历史与文化,了解茶俗,领略各地风俗人情,知茶论事,体悟人生。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箫具有独特之审美属性。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文人对它内涵的理解亦在不断丰富。从早期的与礼乐文化的关联到与文人内在品性的融合以致箫心的产生,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基本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历史上对箫意义的各种解释;二是箫在各方面给予文人的心理影响;三是箫运用场合的多样性;四是箫与文人活动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3.
晚明小品折射的文人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麟 《兰州学刊》2008,(9):176-178
从某种角度来说,晚明小品是晚明文人心态的一面镜子,轻灵的小品可以折射出变乱纷呈的晚明文人复杂多样的心态。异端倾向、末世情怀、自娱心态、遗民心绪,依次展现了晚明文人丰富而真实的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14.
张金桐 《河北学刊》2003,23(1):96-101
唐代妇女性爱生活丰富,且为唐人小说的一大主题。现实中的妇女性爱放荡、混乱,小说以偷情、私奔方式表现出来,没有抹去现实生活的痕迹。唐人小说的特点为,言情而不淫,纵情而不乱,极大地提高了现实生活水平,使文本的表现方式得以升华。这其中包含着小说家们丰富的心理因素。唐代文人多遭门阀婚姻之苦,既有感于世风开放,极力寻求性爱伙伴,又深受传统礼教熏染,要求性爱对方绝对纯真圣洁。于是,现实中妇女性爱放荡、混乱的状况,便被提高到了一个新视点。如此,既满足了文人的性爱生活,又相应解除了其失败婚姻之苦,也不丢面子。此乃纯属小说家营造的性爱心理态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论有三大传统:一是工具主义传统,二是审美主义传统,三是以文本为中心的诗文评传统。这三大文论传统均与古代文人士大夫某一方面的精神追求息息相关。但是到了现代,中国古代文人逐渐为现代知识分子所取代,他们的精神追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相应,上述三大文论传统也各有其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雅俗论在宋代诗话批评中首次得到充分地展开 ,其内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高标去俗崇雅 ,将其视为诗作审美的普遍美学原则 ;二、辨分雅俗之别 ,执着于从不同角度对两者本质内涵及其特征展开论评和界定 ;三、倡导以俗为雅 ,探析从内在接通雅俗的必要性及其所内蕴的艺术审美机制。这深刻地影响了有宋以来的诗歌实践及其理论批评  相似文献   

17.
杨兹举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4):24-25,29
三亚的文学不失为三亚的一道美丽风景,三亚的文学创作队伍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方面做出了新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君子”人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子平生教书育人,以培养造就"君子"为宗旨。君子一直是人们区分人的道德品行好坏的标准,君子是人们追求达到的理想人格目标,小人是人们所鄙弃的无德行者。君子人格的内涵、特征或者标准,大致说来,应该有10种:仁、义、礼、智、忠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与自强不息。孔子及先秦儒家汲汲于"君子小人"之辨,目的在于扬善抑恶,塑造仁德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9.
郭洪雷 《河北学刊》2002,22(5):111-113
琴作为悲剧人格的象征,有一个历史的生成过程。本文从历史、现实、和宙美风尚这三个方面论述了琴成为魏晋士人悲剧人格象征的必然性,以及人格唯美主义的危机和历史对新的知识分子人格范式的呼唤。  相似文献   

20.
国外品牌译名的"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品牌名称的特殊性使其翻译缺乏“信”和“达”的基础,译者只能进行“雅”的追求。大多数译者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想象的方法进行国外品牌的翻译。但这种“雅”的追求仍应遵循一定的准则,首先应考虑跨文化的因素;其次应符合国人的审美心理。这样的品牌名才符合国人的欣赏习惯和文化传统,国外商家才能使自己的品牌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沃土之上,并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