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依靠农民和农村取得政权的。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在我国研究农民和农村问题,加强农民和农村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的决定指出,中国的根本问题仍然是农民和农村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指出,看中国是否富强起来了,首先要看农民是否富裕起来了,城市建设得再好,农牧民富裕不起来,中国仍然是没有前途的。具体到西藏,这个问题更加引人深思。西藏农牧民群众占全区总人口的80%以上。没有广大农牧民的富裕、文明和进步,就不会有全西藏的富裕、文明和进步;没有农牧  相似文献   

2.
杂散居的少数民族,很多居住在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生活困难的边远山区。像杂散居我们县的少数民族就是这样。要使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尽快富裕起来,就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而要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铁路是工业化、现代化的产物,但是,那些还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水平上的民族,如果不发展商品经济,逐步走向工业化、现代化,使其经济生活尽可以与铁路"接轨",那么这些民族地区即使通了铁路,也不可能富裕起来。南昆铁路建成通车以后,必须大力发展沿线民族地区的商品经济,使当地经济与铁路"接轨",同时在沿线地区建设起一批中小城市群,使之成为沿线各民族经济与铁路"接轨"的交接点,充分发挥其辐射功能,这样才可能使沿线各族人民富裕起来。桂滇黔三省区各族人民的"百年南昆梦",已随南昆铁路投人运营而变成现实。人…  相似文献   

4.
本刊从这期开始,专辟“民族地区怎样才能尽快富裕起来”的讨论专栏。通过广开言路的讨论,明确认识,互通信息,集思广益。这对加速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善各族人民的生活,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希望各级民委、各民族地区和关心民族工作的同志,积极发表见解,为中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出力。  相似文献   

5.
本刊从这期开始,专辟"民族地区怎样才能尽快富裕起来"的讨论专栏。通过广开言路的讨论,明确认识,互通信息,集思广益。这对加速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善各族人民的生活,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希望各级民委、各民族地区和关心民族工作的同志,积极发表见解,为中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出力。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居住书我省西部嫩江流域的达斡尔、蒙古、鄂温克、柯尔克孜、满等几个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第一步改革的顺利完成,给少数民族聚居村带来了生机;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各部门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扶贫措施,从而使西部民族地区大部份少数民族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其中一部分人开始富裕起来。  相似文献   

7.
四川藏区属于典型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广大农牧民是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帮扶对象。文章通过对四川阿坝州小金县、甘孜州色达县等藏族农牧区的田野调查,发现藏区普遍将农牧民致贫原因归结为因学、因病、缺技能、缺劳动力等。文章认为,对这些原因要辨证看待,只有精准辨证才能精准施治,并着重对因学致贫以及藏区农牧民的宗教信仰消费、贫富观等对精准脱贫工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国家财政投入增加,衣牧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人均占有量提高,农牧民收入增加。但是仍然存在着农牧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基础设施薄弱,乡镇企业发展水平低,农牧民就业门路窄,收入来源少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束缚着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文章提出了加快发展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关怀推动下,由我区五市一地对十个自治县,两个老区县开展的经济技术协作工作已经开始,这是贯彻执行中央86年1号文件和胡总书记在春节期间对我区的重要指示,尽快使贫穷地区的各族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的正确部署,深受各族群众的欢迎。本文试就如何开展这一工作发表几点议论,以求教于同志们。一、实行自治县、老区县经济技术协作的意义。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许多事例说明,一定规模的经济协作,可以产生较前为高产的社会一生产力。这种社会生产力,打破了门坎界限,既是社会上一定时期内人类技术成果的大聚合,又是一定量的物质手段的总汇成,它在时日的推移中,必对社会的物质生产和文化生活产生  相似文献   

10.
如何在经济上改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增强民族团结、推进四化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富裕的重要课题之一。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是国家四化建设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少数民族繁荣富裕的重要物质条件。但是,多年来,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农垦,开发矿产和森林等资源,举办各种经济事业,一般是从汉族地区派干部、招工人进去搞,在那里自成体系,不大注意尊重民族自  相似文献   

11.
编者的话     
这里发表了几篇医药卫生工作深入少数民族农村牧区,为各族农牧民服务的报道。这些报道说明:认真贯彻毛主席的指示,坚决使卫生工作面向农村和牧区,为广大农牧民服务,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医药卫生事业唯一正确的方针,也是医务工作者实现革命化的根本措施。毛主席早在二十年前就说过:“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所谓扫  相似文献   

12.
<正>1998年10月,以桑植交通局牵头,扶贫开发办、以工代赈办、建整扶贫后盾单位等部门紧密配合的“通村公路”带动经济发展战略在桑植县农村全面铺开。从这一刻开始,那些深居大山因交通闭塞而导致贫困的村民心头开始孕育新的希望,祖祖辈辈做了上千年的富裕梦,因了这即将修通的公路而一天天圆起来了。通村公路:一个实现的话题桑植是老、少、边穷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截止1998年10月,桑植县558个村中仍有319个不通公路。这些村经济发展缓慢,绝大多数仍以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为主,农产品结构单一,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低下。由于不通路,白石乡岩门村的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寻找生财发家之路,使这个村几乎成了一座空村。同样由于不通路,西莲乡  相似文献   

13.
横贯内蒙古库伦旗北部的塔敏查干大沙漠号称“八百里瀚海” ,沙丘遍布 ,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于是 ,贫穷、落后、偏僻变成了这里的代名词。曾经 ,生活在这里的几万蒙古族农牧民只有在心里去想象富足的生活。1989年 ,全旗最穷的茫汗苏木来了盟里的扶贫工作队 ,工作队根据这里的自然情况果断提出 :旱路不通走水路。于是 ,22亩水稻田破天荒地在茫汗苏木常海嘎查落了户 ,当年亩产即达到了千余斤 ,种植水稻的农牧民不但当年吃上了香喷喷的大米饭 ,而且一举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生活在沙区的少数民族农牧民终于看到了走向富裕生活的曙光 ,也…  相似文献   

14.
青南地区是青海省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农牧民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本文从农牧民人均收入的水平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内部差距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产生差距的原因,并提出缩小差距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坚定方向,又要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积极推进。”因而,如何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引导广大农牧民尽快地走向市场,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崭新课题。我国北方农村,特别是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牧区,一般都是经济文化不够发达、交通信息比较闭塞,人们的商品经济观念很淡薄的地区。在这些地区,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经济发展过程和经常不断地对广大农牧民进行引导。这就是说,我们既要坚定方向,又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使广大农牧民尽快走向市场。  相似文献   

16.
捷克斯洛伐克有波希米亚、摩拉维亚、斯洛伐克地区。波希米亚的服装有国际都市的洗练;摩拉维亚服装有富裕的平原地区的华丽;斯洛伐克服装显示着当地的气候和风土人情。这些不同地区的服饰有着不同的妙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特点是:先进与落后共生,富裕与贫穷同存,文明与愚昧结伴,不同信仰交织,多种需求重叠。这些特点说明这些地区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就拿宁夏西吉县来说,商品关系的辐射作用相当微弱,有个别地方接近于零,至今在多数乡政府所在地连集市贸易都组织不起来,小生产的传统观念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生产力的发展。1986年全县专业户仅4242户,占总户数的7%,而全县经商做买卖的则只占总人数的0.71%。  相似文献   

18.
世居湖南宁远的瑶族,是个饱受苦难的民族。全县1.6万多瑶族散居在丛山峻岭之中,经济和文化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解放后,经过多年的开发扶持,全县经济有了较快发展。1988年比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85倍,人均纯收入提高2.37倍。去年虽遭特大干旱,但人均纯收入仍比1984年增长1.33倍,人均口粮也保持在500斤以上。贫困面比1984年下降56.4%,并有28%的户开始进入宽裕型生活。几年来瑶族地区持贫工作成效显著,但瑶族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全县还有7千多人生活在贫困之中。这些贫困对象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从地理条件看,多是居住  相似文献   

19.
传播学大师尼尔·波兹曼说:"如果某种媒介的使用者已经了解了它的危险性,那么这种媒介就不会过于危险"。身处西藏乡村的农牧民,一度完全沉浸于媒体带来的各种新视野,却难以认识这些媒体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今他们已逐渐度过了这段认识盲区,开始自主选择媒体……  相似文献   

20.
罗绒战堆  魏欣蕊 《民族学刊》2020,11(6):1-8, 149-150
本文根据机会的功能、供给与制约主体,就机会配置对西藏农牧民增收减贫所产生的效用进行了分析。首先,以不同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几个重要发展时期为线索,就机会的市场配置对农牧民收入水平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其次,以自治区政府在不同时期出台的针对农牧民增收减贫的政策为线索,就机会的政策配置对西藏农牧民收入水平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西藏农牧民的贫困性质是相对贫困,基于效益优先的机会配置是导致一段时期西藏农牧民增收乏力和相对贫困的重要原因。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政府针对西藏农牧民机会配置从效率优先到公平优先的政策调整立竿见影,发展机会供给量与农牧民发展机会竞争力之间的差距开始逐步缩小,引领西藏走上经济增长和农牧民增收高速并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