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的诗词书法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的双璧,中华文化艺术园地的两朵奇葩,尤其是毛泽东独具伟人风采的以草书见长的书法更是绝类弥伦、尤入圣域,被世人推崇为"毛体",毛泽东也被尊奉为"惊世书圣".毛泽东以自己身体力行的艺术实践证明其艺术思想的成功,他也以自身革命实践造就了他那独领风骚的书风.毛泽东书法艺术成熟时期的书法作品以草书为主(集其大成),但不能简单地把"毛体"书法归结或等同于草书甚至狂草.毛泽东在有心无意间开创了当代中国书法之先河,引领着中国当代书法发展的方向和潮流,这是毛泽东为中华文化、人类文明做出的又一个不朽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
图像艺术是记录和表现历史的重要方式。毛泽东图像艺术在百年党史的真实情境之中不断发展,既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形象的视觉呈现,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大变革的真实缩影。以摄影照片、美术创作、影视作品为类型分析百年党史四个历史时期中毛泽东图像艺术的特点,对增强文化自信、彰显革命精神和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白素菊 《老友》2010,(6):51-51
毛泽东像章是指以毛泽东像为表现主体的像章,也简称"像章"、"红宝章"、"纪念章"。毛泽东像章是一种当代文物,可以为研究历史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同时也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毛泽东像章有什么样的收藏价值·毛泽东像章是"文革"中面世最多的纪念品。在所有的"文革"收藏品里,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美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先进的审美意识和人民大众的审美需要在理论形态上的集中体现。坚持真善美的统一,并在斗争实践中实现这种统一,是毛泽东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毛泽东肯定生活美与艺术美两种美的不同形态的客观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阐释两者的关系,强调文艺家的主体能动性及创作主体与历史主体(艺术对象)的同一性,并对艺术美的创造规律,提出了一系列的美学原则,深刻揭示了艺术美的审美本质。毛泽东的美论和美感论服从干他的社会革命论,他所从事的革命实践和他的审美理想铸造了他美学思想的基本形态——崇高美。  相似文献   

5.
由王贵芝、王恩义主编,牛崇辉撰写的《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晋绥》一书,最近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纪实文学,生动地体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挥戈跃马、纵横驰骋晋绥的雄浑场面,深刻地反映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的丰功伟绩、经世雄才、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我展卷披阅,令人荡气回肠,激动不已。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晋绥》一书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晋绥的活动为描述对象,但它又是一本活生生的晋绥革命斗争历史画卷。作者不仅描绘出了令人神往的故事,蕴涵了启人心智的哲思,而且通过对历史感和时代感的强化与融合,纳大千于尺幅,真实地再现了晋绥历史的整体风貌,深刻地揭  相似文献   

6.
石长平 《南都学坛》2013,33(3):54-57
实践理性是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的显在特征,形成这一特性的文化渊源是墨家实行实效的思想和儒家的实用理性。毛泽东的实践理性主要表现在他对生产实践与审美活动的关系、社会实践与艺术活动的关系、文艺与文艺创作主体的关系以及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理解和论述上。毛泽东认为:审美活动的根基和源泉是人类的实践活动,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不仅是反映世界,其意义和价值在于改造世界;现实生活和特定的历史环境是影响和决定艺术与艺术创作关系的重要因素,政治是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的逻辑延伸。毛泽东实践理性中的"政治",在根本意义上指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指向具体时空中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在看待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艺术问题上,毛泽东一向主张保护和发展的政策.在文学艺术上,毛泽东很强调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的特殊性.对历史题材的少数民族文艺,毛泽东始终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的.  相似文献   

8.
运用典故,是我国古典诗词的传统表现手法,毛泽东同志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在诗词创作中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遣词造句、传情达意表现现实生活,大大增强了作品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探讨毛泽东用典特色,化用诗句、神话入诗和民谚民谣的使用。毛泽东的诗词用词风格与曹操、辛弃疾进行纵向比较,彰显出毛泽东使用典故的豪迈气魄。  相似文献   

9.
鞭辟入里富有新意──读徐涛《毛泽东诗词全编》曾祖荫毛泽东诗词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词,艺术地记录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进程,充满着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和毛泽东本人以改造旧中国为己任的共产主义壮丽理想.闪烁着革命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领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领导思想是毛泽东领导科学和毛泽东领导艺术的高度概括。做为人类历史与二十世纪世界政治与领导的历史巨人,做为占人类人口五分之一大国的领袖,做为东方文化、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毛泽东同志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为领导科学与领导  相似文献   

11.
运用典故,是我国古典诗词的传统表现手法,毛泽东同志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在诗词创作中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遣词造句、传情达意表现现实生活,大大增强了作品 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探讨毛泽东用典特色,化用诗句、神话入诗和民谚民谣的使用.毛泽东的诗词用词风格与曹操、辛弃疾进行纵向比较,彰显出毛泽东使用典故的豪迈气魄.  相似文献   

12.
青年毛泽东的政治文明观 ,是毛泽东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必要基础和重要环节 ,主要表现为以“巨夫伟人”为政治主体 ,以追求“大本大源”为政治途径 ,以“实事求是”为政治行为的准则和目的等方面。了解这些内容 ,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近现代史 ,亦有助于了解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历史  相似文献   

13.
节制土地资本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动员农民投身革命的重要措施。我国古代土地思想、中国近代洪秀全和孙中山的土地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土地理论,是毛泽东节制土地资本思想的主要来源。毛泽东针对井冈山斗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四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提出了不同的节制土地资本思想,具有四大特点、两大历史贡献和一个重要现代启示。四大特点是:以建立公有制生产关系为目标,以满足广大农民的渴求为动力,以因时制宜为原则,以百姓利益为根本依归。两大历史贡献是:破解了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土地资本过度集中的难题,土地公有化彻底解决了土地资本分配不公平的问题。重要现代启示是:如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是我党一位卓越的领袖人物,也是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着力表现的一个方面。我们的电影艺术家本着“还历史于真实”的主旨,试图通过对毛泽东在不同历史阶段作用的描绘,展示了他丰富个性和辉煌的一生。但由于种种原因,影片在整体上还停留于对历史事件,即社会共性的表现上,缺乏对人物灵魂即人本性的开掘和把握,单纯地以事携史,而没有给人提供更多的思考。已有的艺术实践表明:电影艺术家只有增大审视距离,全面理性关照毛泽东这一历史伟人自身发展流程以及他和历史与社会的联系,才能使影片真实艺术地体现出凝聚在毛东东身上的理性情感;才能使观众理解毛泽东这位历史巨人走上历史舞台的独特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在毛泽东的文章和讲话中,有大量关于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本文对毛泽东一贯强调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应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研究历史,要从调查研究、掌握国情基础上来研究历史等史学观的主要方面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与鲁迅尽管在文艺思想上有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观点,但细究起来,他们之间的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毛泽东主要是从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文艺的性质和作用的,其中心思想是阶级论、人民性和工具论,相对而言却较为忽视文艺的独立性、审美价值和艺术规律;而鲁迅则是以文艺为本位,较多强调文艺独立于政治的特殊性以及尊重并服从文艺规律,侧重点在于文艺的思想性、规律性和审美价值。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地位以及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学考察和认识角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熟读两汉史,关注并评论汉代帝王,不仅为现当代秦汉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我们读懂毛泽东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与史家评论汉代帝王相比,毛泽东更注重论说两汉帝王为政之得失,注意以史为鉴,并用以指导现实政治。毛泽东对刘邦、刘彻、王莽、刘秀的评价,更多的是从政治家的角度去分析他们的成败得失。从毛泽东评说历史人物的角度,我们可以了解其史学观念和文化性格,以及他在时代条件不同的情况下有所变化的历史视角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在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中洋溢着一种积极入世、积极干预的人生观与历史观.他非常注重主观世界(尤其是意志)对于社会历史的积极意义,希望藉此摆脱人在历史面前的消极被动局面.这不仅是直接面对社会历史环境的选择,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的逻辑必然.鉴于毛泽东在其人生的不同时期对主观意志的把握是不同的,毛泽东一生可以划分为青年毛泽东、建国前的毛泽东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毛泽东三个时间段,并分别做出考察.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决捍卫毛泽东哲学思想,反对了在对待毛泽东哲学思想问题上的各种错误倾向,从各个方面科学地阐述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核心,完整准确地把握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科学体系,在总结新时期的新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开创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2009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6周年,伟人离开我们也有33年了。然而,毛泽东依然活在人民心中,特别是伟人那精彩的幽默艺术,至今依然亲切、谜人、富有生机、极具魅力。毛泽东幽默艺术,是中国幽默艺术和中华文化的瑰宝,是矗立在中国语言艺术宝库前坪的一座丰碑。研究和学习毛泽东的幽默艺术,对提高人们的语言活动和艺术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