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致地说,近代以来,伊斯兰世界的变革呈现出下面的路线:三大帝国(奥斯曼帝国、波斯沙法维帝国、莫卧尔帝国)的衰败过程、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过程、革命化过程、现代化过程。在这四个过程中,内外因素诸种力量交互作用,并不是按简单化的“挑战──回应”方式或“传统──现代”方式运动的,而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网络运动。伊斯兰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化与争取独立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伊斯兰国家现代化总进程中旧体制向新体制转变的特殊形式。当然,就现代化的特定意义而言,随着一个个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现代化才逐…  相似文献   

2.
发生于1919年的土耳其基马尔革命,不仅是土耳其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而且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规模较大的民族民主革命.怎样看待这场革命,本人不揣浅陋,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一基马尔革命是在土耳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土耳其是一个日益衰落的封建帝国,大战爆发后,土耳其加入德奥方面作战,土耳其统治阶级将国家的命运拴在德帝国主义的战车上,成为德国的半殖民地.战争给土耳其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民大众担负了战争的全部重担:苛捐杂税、强制供应、强迫劳役、征兵等等.战争耗费逾十亿金里拉,国债高达帝国预算的十九倍,耕地面积和粮食收获量减少过半,物价上涨了十五到二十倍.战争所引起的瘟疫和饥饿,更夺去了二百五十万劳动人民的生命.战争结束时,土耳其到处是饥饿、贫穷和破坏,土耳其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战败了的土耳其面临着被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彻底瓜分的危险.1918年10月底,英、法、意等帝国主义强迫土耳其签订了停战协定.1920年8月又迫使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根据条约,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除伊斯坦布尔及其邻近的不大一块地区外,全部被列强分割.土耳其在西亚和北非的所有属国全部被英、法、意等国瓜分.英法军队占颂了达达尼尔和博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复兴运动与土耳其的社会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指出,土耳其的社会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伊斯兰教占绝对统治地位到政教分离的世俗化、现代化,再到伊斯兰复兴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现代化与传统、西方化与民族化之间的矛盾对立与抗争,伊斯兰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仍将是影响土耳其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变数。  相似文献   

4.
于卫青 《人文杂志》2001,(6):134-137
波斯民族崛起于伊朗高原,并创建了世界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从文明交往的宏观考察,波斯帝国正处在原始文明的点线交往向奴隶制文明的区域交往过渡的时期.在其统治的三百年间,波斯帝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波斯帝国的兴衰历程充分彰显了它在人类文明交往史上的典型特征,是世界历史上以国家、民族为主体的文明交往的一个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5.
郭一峰 《理论界》2001,(6):57-58
由于中俄特殊的地理位置关系,两国之间的交往与互动自古以来就成为中国学者投注于国际关系的重要焦点之一。“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中俄关系也要从历史追溯起,笔者试从鸦片战争前的历史时期内总结中国在此间的经验与教训,并对一些有历史渊源的问题作一些思考。 沙皇俄国是一个欧洲国家,本来同中国并不接壤。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俄罗斯以莫斯科为中心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后来它不断对外扩张领土,成为横跨欧亚两洲的军事封建殖民帝国,成了中国邻国中最强悍的一股势力。以下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鸦片战争前的中俄关系。 一、…  相似文献   

6.
孔元 《学术月刊》2022,(1):127-137
西方世界对于东方国家长期存在偏见,这种偏见在启蒙时代被系统化,形成东方专制主义的论述传统。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述,承袭了这种偏见,萨米尔·阿明用“纳贡社会”的概念,取代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从而发展出对于人类社会类型的全新论述。伴随着西方社会理论的“国家”和“帝国”转向,“纳贡社会”被转化为“纳贡帝国”,它成为对于人类前现代统治模式的一般概念。伴随着这一转型,西方中心论史学被扬弃,民族国家和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叙述,被更为融合性的“帝国”论述取代,并成为全球史学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7.
黄杰 《兰州学刊》2010,(7):23-27
君主制是中华帝国的政治体系下的一个支柱性的正式制度安排,它同帝国体系本身的维系以及帝国的国家治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它对有效的国家治理起着支撑和杠杆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对帝国体系下存在的内部矛盾和外部危机负有重要的责任。文章主要从君主制中君权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等角度对君主制同国家治理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我们认为:正是以君主制为代表的帝国体系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相应的权力结构导致了帝国体系在近代西方的冲击下面临“总体性危机”而最后走向崩溃,而难以实现向现代性的制度转型。所以,彻底终结君主制,最终建构起一种政党主导、各个阶级联盟的共和政治是帝制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去看那欧亚之城 "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那么它的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尔."拿破仑这么说的确有他的道理.这个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的地方,不仅是世界上唯一横跨欧亚两大陆的文化艺术之都,更是土耳其第一大城市和港口,曾先后成为东罗马、拜占庭、奥斯曼帝国首都,整座城市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所罕见.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时期的移风易俗变革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现代化,是整个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使之具备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就不可能成功地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①具有现代性的社会角色的形成,是一个国家民族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人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同阻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相抗争,摆脱各种自然力量、社会力量的束缚,谋求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就中国近代社会而言,阻碍人的现代化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就是封建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各种恶风陋俗,这些“旧…  相似文献   

10.
军队在土耳其的政治现代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战后以来土耳其军队一次又一次地发动军事政变 ,破坏了政治现代化的正常进程 ,同时也说明土耳其军队并没有远离国家政治舞台和政治生活 ,这是土耳其政治现代化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陈诚出使西域事迹考李江十五世纪上半叶,当拜占廷帝国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为争夺连接东西方传统商道而兵戈相向、战尘滚滚之时,东方的明王朝却从容不迫地派遣使者南下西洋,北出西域,开展文化交流,发展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关系,陈诚与郑和便是这个时代最著名的外交...  相似文献   

12.
1896年3月到10月,大清帝国的实权人物、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被称为“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访问了欧关8个国家,在德国期间,受到“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盛情款待。两人仰慕已久,只是未能谋面,甚为遗憾,现在能面对面交谈,足慰平生,谈笑甚欢。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人的现代化的实现途径王格芳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的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到行为都变为现代化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以真正...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中国现代历史时期三大文化派别对中国现代化的探讨集中于现代化的文化取向,解答了文化范式的现代转型问题①,那么,这一历史时期关于“现代化”问题和工业化道路的讨论,则把对中国现代化的探讨从文化取向拓展到经济取向,从而促进了现代化观念的确立和工业化道路的认定。一、“现代化”的讨论:促进了现代化观念的确立在中国,“现代化”一词是在二十年代出现的。柳克述所著《新土耳其)一书就把“现代化”与“西方化”并提,其指义亦较显明。胡适在为1929年(中国基督教年鉴)(英文版)所写(文化的冲突)一文中提出“接受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主义与苏联的解体谢国先苏联是在俄罗斯帝国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庞大国家。在莫斯科公国到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与四国联盟到十五国联盟的发展之间,有不可忽视的相似性。女皇叶卡特林娜二世没有活到二百岁,俄国(俄罗斯人统治的国家)也没能统治整个欧洲①,但至十月革命...  相似文献   

16.
从“日不落帝国”到“英国病”英国是最早走上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到十九世纪进入全盛时期,号称“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但是,英国从十九世纪中叶起,国际经济地位就不断下降。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开始衰落,它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已逐步为美国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英国拥有殖民地和附属国面积一千四百多万平方公里,遍及全球,包括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五亿左右,分别为英国本土和人口的近六十倍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于13世纪中叶的马木鲁克王朝,依靠人民的积极支援和英勇斗争,打退了蒙古人的疯狂进攻,清除了十字军的邪恶势力,曾使国家煊赫一时。然而,由于其推行的军事封建土地制度及宗教基金制度,本身就包含着毁灭自己的种子。此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葡萄牙的崛起,使马木鲁克王朝在地中海、印度洋的贸易战略地位丧失;天灾人祸使国家经济一落千丈,人民怨声载道,起义不断。1517年,终被奥斯曼帝国灭亡。  相似文献   

18.
帝国是有边疆而无边界,兼具整合性、差异性的巨型政治组织。帝国兴衰直观体现于边疆消长:在帝国兴盛之际,帝国边疆呈扩张态势,与帝国相邻的地区被帝国“边疆化”,成为帝国的边疆,直至遇到制衡力量而达到相对均衡状态;帝国的衰败则体现于边疆地区的萎缩,或者说“去边疆化”,边疆从帝国统治体系中“逃逸”出来。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统治经历了“边疆化”而被纳入帝国疆域之中,多瑙河以南地区最终成为帝国统治的核心区,由边疆成为帝国中心,这是“去边僵化”的另一种形式。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快速“边僵化”的过程,既源于奥斯曼帝国领先于巴尔干诸国的国家能力,也与巴尔干地区尚处于弱势国际体系状态有关。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征服运动在苏莱曼大帝三次围攻维也纳未果之后近乎达到帝国的“自然边界”。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征服巴尔干、围攻维也纳,进而“闯入”欧洲国际体系,成为欧洲国际体系的“他者”。17世纪之后,奥斯曼帝国衰败,欧洲国际体系崛起,1683年维也纳之战是转折点,弱势的奥斯曼帝国遭遇强势欧洲国际体系,巴尔干地区遂开启脱离奥斯曼帝国的“去边僵化”进程。欧洲国际体系是主权国家和帝国的双重嵌套,俄罗斯帝国、哈布...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价值与生命不取决于人为的呼吁而在于时代与社会的自然选择。儒教道德体系与文化发展阶段之间表现为一种时差与异质的价值关系。在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非现代化”社会,具有维系宗法秩序,强化人治国家的本质适时性;在现代化体系已经确立、充分物化了的“后现代化”社会,具有慰藉精神、调节心理的非本质适时性;只有在文化转型的“现代化中”社会,儒教根本精神表现为本质的不适时性。作为一种被绝对化了的道德体系,儒教经历了一个由“仁”至“礼”、“由“礼”到“理”及“命”的逐渐被神圣化也被世俗化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宗教理性与现代人权的对立,义利之辩亦由道德性的善恶判断扩大为政治性的是非判断,阻碍着社会和人的变革过程。  相似文献   

20.
《天使在美国———关于国家主题的同性恋幻想曲》是美国当代剧作家托尼·库什纳的代表作。内容涉及同性恋,艾滋病等边缘群体问题以及当代美国国内政治问题。通过文本细读,笔者认为该戏剧中的艾滋病不仅仅是一种疾病,背后更蕴含着浓厚的帝国政治色彩。库什纳从艾滋病患者的视角,通过艾滋病的隐喻意义,深刻地揭示帝国肌体的病态形象,批判了帝国政治的残酷无情,颠覆解构了帝国,表达了对同性恋、艾滋病患者、边缘种族等弱势群体在帝国政治体系下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的同情以及对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社会的美好述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