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历史本质问题是历史哲学的最高问题。文章认为,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对“历史之谜”的真正解答;而历史认识的最高视野,则是历史的社会价值观点。作者首先分析了生产实践本身的双重价值意义,认为一切社会历史实践,本质上都是人们通过对象客体价值的创造,来实现人的主体价值的活动。文章又从个人价值、群体价值的追求活动,进一步提示了社会历史的深层本质,是人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创造和实现。文章通过人的“双重生命价值”的分析,论证了社会价值的本质取决于人的类价值和类本质,其表现形式是人以“自在生命价值”为基础对“自为生命价值”的追求;而其实质内容则是人对人自身类本质的追求、创造和实现。最后,作者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规律观点及其人和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为依据,进一步论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规律和最深层本质,是人们通过他们个体本质、群体本质的实践创造活动,去不断追求、创造和实现人之为人的类本质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前,人们对需要理论的研究单纯限制在人的阈限内,这就使“需要”问题的研究难免狭隘和肤浅,而且使这一问题研究的实际价值受到局限,不能充分体现。同时,局限于人的阈限探讨需要问题也很难深刻地揭示需要的一般含义。因此,对“需要”问题探讨的阈限要拓宽,拓宽到需要主体的全部即整个有机界。为了人的需要能够顺利地实现,应当也有必要探讨整个生物界的需要问题。需要不只是人及人类的基本问题,也是生物界的基本问题。只有这样认识,我们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人及人类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商品经济和商品生产的发展,使人们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日趋重视。当今在世界上,有许多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经济管理学家、伦理学家都从不同系统、不同层次对人际关系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将通过对人际关系的具体分析来探讨它的哲学性质,并深化对人际关系的规律性和现实性的重要的意义认识。一、人际关系的社会性质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的合作关系。人类具有物质性的欲望,又有精神性的需要,在这两者要求  相似文献   

4.
金波 《社会》2003,(11):22-24
20世纪末,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入,原来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统包统揽的社会服务职能开始分化并逐渐回归于社会及社区,人们已逐渐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更确切地说转变为“社区人”。社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地位、价值和功能日渐凸现出来。社区发展的重要性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在促进社区发展的多项措施中,不容忽视社区档案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明 《探求》2012,(Z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产业所生产和提供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后,其自身固有的价值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尽管各种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价值量与普通的物质产品相比,有着难以评估的特殊性,但这些产品毫无疑问都是人们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结晶,是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和创造者通过活劳动和创造性活动所体现出的特殊生产力要素转化.这种转化所形成的价值,经过市场运作来达到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目的,从而具有了使用价值.而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文化产业与服务又不可避免地显示出了其具有的交换价值.由此可见,文化产业所生产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在进入市场被消费者接受以后,便达到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统一,从而突出地显现出了商品的经济属性.文化产业依靠这种属性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着越来越大的经济效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对经济、对社会的促进作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目前尽管文化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的态势还不够明朗,但日趋壮大已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的崭新事业,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人们在实践中对它的认识也必然有一个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变的过程,因此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矛盾运动,是探讨社会主义及其规律的重要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不同观点和看法,是很正常的,目的都是为探索真理,更好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近 2 0年 ,国际社会科学界及相关组织在欠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认识上 ,经历了由“增长”主题向“发展”的转变。尽管对“发展”解释不一 ,但目前至少在两方面达成基本共识 :所谓发展 ,是一个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社会整体性变迁过程 ;发展的价值指向是“人” ,所产生的结果应该是社会绝大多数人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代表性的理论除了弗朗索瓦·佩鲁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义提出的“新发展观”外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发展的目标》论文 ,同样应看作这一认识转变的重要反映 ① 。但在 2 1世纪降临之际 ,欠发达国家依然面临严重的“…  相似文献   

8.
公证牵涉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国际民事交往需要公证、经济建设需要公证、社会生活也需要公证。随着人们对“公证”这一国家司法证明制度的逐渐认识,有越来越多的公民已学会运用这一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规范自己的行为。为此,有识之士不无感慨──  相似文献   

9.
精神产品是精神生产者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所创造出来的,能够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产品。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精神产品作为精神生产者的创造物,是一种精神客体,凝结着人类的劳动,因而它与社会主体之间具有多种价值关系;它本身具有多种价值属性。 1.精神产品具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价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各种精神产品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能满足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因此具有巨大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自然科学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斗争经验的结晶,是自然规律的正确反映;社会科学则是人类改造社会的经验的结晶,是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它们具有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马克斯·韦伯的“儒家伦理不发生资本主义”的命题和东亚一些学者的“儒家伦理有助于经济发展”的假设的分析,探讨了儒家经济伦理对我国经济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全面转变的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作者认为: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一些所谓“后工业社会”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宗法经济伦理被用以救治其种种社会弊端,这反映了儒家文化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某种积极作用。但儒家经济伦理作为自然经济的产物与商品经济观念是根本对立和互相排斥的,我们在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不可盲目照搬资本主义国家对待儒家文化的经验,对儒家经济伦理的痼弊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价值论中有两个“标准”,一是衡量价值之有无或大小的标准(也称价值标准),二是判定价值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也称价值认识的标准),它们是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认为,无论是讨论价值标准,还是讨论价值认识的标准,都必须坚持社会历史尺度;否则,许多道理不容易讲清楚,价值论研究也很难成为一门科学。但是,近年来不少作者在讨论上述问题时,恰恰忽视了这个“价值论中的社会历史尺度”,从而造成了一些不该有的混乱。这是需要加以分析和澄清的。本文主要围绕价值标准问题来阐述价值论中的社会历史尺度,许多地方也涉及到价值认识的标准问题,作为一种尝试性的探索,不当之处,还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2.
日本人文化价值观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如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一样。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通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文化价值观,即是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个客体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评价其效用的认识。作为群体的文化价值观,可以确定群体或社会选择什么样的生存形态、生活方式及行为模式。大而论之,一个民族的历史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莫不同其所持的文化价值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是一大转折,一大进步。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会有今天这般的经济速度。经济建设带动了社会发展,增强了“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的自觉性。社会发展的光辉实践,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发展的理论地位,使得人们的认识产生了新的跨越、新的飞跃。社会发展现高于可持续发展现。现在到处都在讲,一可持续发展”这是对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的一种回敬,很有意义。不过,可持续发展只是回答了近期与远期的关系。以人的全面发石为目的的社会发展观,触及到了发展的本质,同时屯包含了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这是个大题目,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本文只是从社会经济形式的角度淡些粗浅认识。社会经济形式一般与特殊所谓社会经济形式,是指同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形式相适应的产品生产组织及产品实现的形式。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是自然经济,即直接为满足本经济单位或生产者个人需要而进行生产的。只是从原始社会末期才逐渐产生了简单商品经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自我实现”是人们特别是青年人议论较多的中心话题和追求达到的目标。按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说法,“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是自我发展最高潜力的表现。也就是说,个人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有要求将自我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的需要。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实现”确是人的一种积极的社会需要,这  相似文献   

16.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必须经过长期不懈的自我修养和锻炼的过程,如何处理好贡献与索取、自我设计与“社会需要”、科学价值与道德价值的辩证关系,是人们在对待人生价值观上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本文在充分阐明其辩证关系的同时,人们必须注重对崇高价值目标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论精神文化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在人们劳动和改革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社会的人进行创造活动(通过一定的产品体现出来)的一种过程。这种产品具有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客观属性。它是以满足人们利益为目的的客体。价值是文化活动的产物和成果,是一定社会关系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文化价值的这种性质不是由文化本身的自然性质所决定,而是由社会历史实践的现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一、发展与认识的关系个体经济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个体经济曾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曾视为是产业“资产阶级土壤”被铲除,人们在其对经济的作用方面总有认识上的不一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党的十二大,在具有划时代的文献上统一了人们的...  相似文献   

19.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研讨活动开展以来,至今已有半年多了。文化问题从书斋走向社会,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因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人们对改革的认识的深入,人们看到了有许多非经济的因素在影响社会的经济体制改革。文化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文化传统、文化素质、文化结构类型和文化心理等等,是行为模式的基因,不解决文化这个斯芬克斯之谜,中国将无法走向现代化。在当代世界各国朝着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文化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文化已不再局限于抽象的概念之中,停留在具体的形式之上,而是逐渐成为寻找整个社会发展途径的宏大背景。  相似文献   

20.
新闻价值同新闻定义一样 ,是一个在新闻界争议颇大的基本理论问题。为了对新闻价值有一个较为科学、深刻的认识 ,我们试作如下理论探讨。1  马克思指出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段话告诉我们 ,价值表明的是主体 (人们 )与客体 (外界物 )之间的关系 ,即需要满足与满足需要的关系。客体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效用是价值的客观基础 ,主体对客体的需要是价值的主观条件。价值的实现既不能脱离它的客观基础 ,也不能脱离主体的需要。根据这一观点分析新闻价值 ,就会发现 ,新闻作为一种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