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国民党大陆政策的演变与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战略探讨孙堂厚韩淑伟(一)推行以“反攻复国”、“光复大陆”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时期(1949年10月~1981年2月)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此后,国民党就以台湾作为最后一...  相似文献   

2.
1945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根据毛泽东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和“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指示,为了适应东北当时的战争形势,决定将刚刚在沈阳成立不久的中共辽宁省委,分为辽西、辽东两个省委,主动撤离随时可能被国民党占领的沈阳。当时担任辽宁省委书记的陶铸被任命为辽西省委书记。在他担任辽宁省委书记期间,已经亲眼看到了当时东北的紧张局势。由于国民党正派出接收大员从南方和北平进入沈阳和长春,蒋介石又派出大批国民党军队从秦皇岛、山海关向东北进犯,所以刚被我军占领的沈阳很快就弥漫起紧张的战前阴云。国民党军队在进入…  相似文献   

3.
二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曾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徐志摩发生过一次论争。这次论争,虽然不属有关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范畴,但对陈毅、徐志摩生平思想发展的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史料价值。 1925年冬,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遭到国民党右派的破坏。这年11月,邹鲁、谢持、居正、张继、林森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非法的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取消共产党在木党党籍”、“开除中央执行委员之共产党派李大钊”等反革命决议案。接着,各地国民党右派纷纷响应。次年春,北京的国民党右派在南花园一号成立  相似文献   

4.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正式确立。这种政治体制主要以当时苏联的政治体制为蓝本,同时吸收了革命战争时期政权建设的经验,是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主要表现在:(1)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和党的主要领导人;(2)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来看,权力主要集中于中央;(3)在干部问题上,由党组织实行自上而下的任命制。这是由于当时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势力还未被完全消灭,中央人民政府面临着政治、军事、外…  相似文献   

5.
探讨国民党独裁统治覆灭原因,应该从国民党统治本身去分析,这是主要的,也是最本质的。国民党独裁统治覆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就政治方面而言,笔者认为,国民党的宪政加快了它政治崩溃的步伐。国民党于1946年开始实行宪政,自诩是要’‘还政于民”,实现民主。但这只是口头上的政治宣传,其真实目的只是在为其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体制被上一层“民主”的外衣。蒋介石在国民党六大开幕词中说:国民党“在还政于民之后,决不是弃置而不顾……在实施宪政以后,本党的责任不但不因之减轻,而勿宁更为加重……”在(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案)中…  相似文献   

6.
关于“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纷论在理论界由来已久,而实践却不管理论怎么说,径直走着自己的路,因而有了“新温州模式”;作为“苏南模式”的典型——江阴,则因其拥有10家上市公司,形成中国股市独具魅力的“江阴板块”,被称之为“华夏A股第一县”;以其占全国1/300的GDP,显示出“江阴板块”旺盛的生命力,被称之为“江阴现象”,亦可谓“苏南模式”、苏南乡镇企业的“凤凰涅(?)”。一、敏锐决策奠定发展基石“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中成长起来的乡镇企业,以小见长,所谓“船小好调头”,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小舢板”却难抗风浪,新形势下的敏锐决策,奠定了乡镇企业新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京剧《沙家浜》可谓家喻户晓,与《沙家浜》有关的人和事,散见于报刊上的也不少,但有一个人物未见提及,他就是1955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的刘飞。可以说,不是刘飞将军也许就不会有《沙家浜》。他曾在阳澄湖上领导过40多个伤病员,是《沙家浜》中郭建光的人物原型之一《沙家浜》一剧的素材,来源于1939年发生在苏南阳澄湖上的故事。那年9月下旬,以新四军为主力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击退了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的大规模进攻。为避免与国民党军发生更大冲突,…  相似文献   

8.
大革命失败后,刘少奇的行动轨迹表明,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主要在国民党统治区即白区工作。期间,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毛泽东、朱德等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开创的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等苏区,遭到了国民党蒋介石的一次接着一次的反革命“围剿”。白区无疑笼罩着白色恐怖,党的工作和群众斗争环境更为恶劣。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路线错误被纠正以后,早已存在的“左”倾错误增长起来,并且连续三次统治了中央领导机关。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思想上,“左”倾错误的代表人物都提出和推行了“左”的一套;在关于白区工作的策略指导上,他们在敌人统治力量强大、革命力量遭受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40年代初,湘黔边苗族人民的“跳仙会”起义,是一次以宗教形式发动的反对国民党政府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当时,称为“神兵起义”或“木刀起义”,永绥(今湘西花垣县)一带则叫“麻王运动”。一、“跳仙会”起义的原因 1938年,苗民革屯抗日力量被瓦解后,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对苗民的压迫和剥削。他们在苗区增收苛捐杂税,四处抓丁派款,垄断食盐贸易,广大苗民过着极其困苦和悲惨的生活。当时,在湘西苗族中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有钱是县长的,有谷子是财主的,有猪羊是队长  相似文献   

10.
战后,国民党对沦陷区的接收,是关系到其内部各派系权力与利益的重新分配问题。各派系围绕着受降与接收方略、派往收复区的接收大员与各级行政长官的人选以及各经济实体的接收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其斗争的结果是动摇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根基。政治上,不仅大失民心,而且加剧了其内部的矛盾和腐败;经济上,战后的接收成为国统区经济崩溃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封建王朝都面临着如何统治民族地区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当,中原地区就不能安定,中央政权也难以稳固。唐王朝统治民族地区的一个主要方式,是在民族地区设立羁糜府州,实行所谓“羁縻统治”。唐统治时期,在其政治势力所及的民族地区,大都设立了这种统治机构。但唐史上这一重要问题,现行的教科书很少提及,专著论及者亦不多见。今试作此文,提出不成熟的看法,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2.
从一九二七年四月十八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南京解放,蒋家王朝统治中国共二十二年。国民党政府建立后,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发展,国民党政府为适应其专制统治的需要,其中央政治制度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本文仅就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关系、国民政府主席职权的变化和政治统治权的变化以及执行机构的变化,分别加以论述。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一、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初建时期蒋介石把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提出的“建国三时期”学说搬出来作为理论根  相似文献   

13.
"中政会"(中央政治委员会)是国民党政治体制中的一个独特组织,在国民党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中政会"演变过程的述评,指明了"中政会"与蒋介石推行一党专政的内在联系,认为"中政会"的由盛到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党统治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1945年5月,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国民党六大)之所以通过《土地政策纲领》和《农民政策纲领》,究其原因是抗战胜利临近,农业形势严峻,国民党急于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解决所谓的内政问题。其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强化农村法西斯专制统治。其目的是壮大国民党经济、军事实力,变抗战胜利为国民党的胜利。  相似文献   

15.
1938年郑州花园口黄河决口的真实情况,长期以来让人疑惑不解。近几年,尽管有人研究了这个问题,也发表了文章,但都还没有将真相全部揭示出来。笔者对此曾作了一些工作,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了资料,从国民党军政大员来往函电中,发现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现把它写出来作为补充。国民党挖掘黄河大堤“以水代兵”是有预谋的。1938年4月,日寇围攻徐州,企图沿陇海路向西进犯,这就严重威胁着开封、郑州的安全。“开封不守,郑州即暴露于敌前,如河南省全部丢掉,武汉同西安的保卫更加困难,而且十分危险”。①为应付严竣局势,国民党已有了“挖掘黄河堤”“将日寇隔绝在豫东”的打算。②  相似文献   

16.
中央与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下)──两千年地方政府层级变迁的分析周振鹤第三阶段:从省路府州县多级制向省县二级制的简化。一、元代的多级复合制元代以游牧民族人主中原,对统治手段本无一套成规.于是就沿袭各个被征服政权的现成制度而混合之。加之蒙元帝国南下征服...  相似文献   

17.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浙江大地到处是腥风血雨,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惨遭杀害。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所吓倒,“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就在这白色恐怖下,中共浙江省委宣告成立,在全省各地先后有50多个县发动了武装暴动,给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以有力的回击。特别是浙南红十三军的崛起,成为浙江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主旋律,它是当时党领导下的编入正式序列的全国十四支红军之一。全盛时期属正式红军编制的就拥有6000  相似文献   

18.
季路 《百姓生活》2010,(1):56-57
美国学者易劳逸(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对国民党统治中国的历史有独到研究),中国学者戴晨京等,通过国民党提供的各种史料,引用蒋介石的许多“内部讲话”,精辟分析了国民党大溃败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民党是一个派系复杂而又长期陷于派系斗争的政党.其领袖人物蒋介石在大陆统治的22年中“三上”“三下”为国民党内部派系之争的历史勾画出一条清晰的轨迹.蒋介石“三上”“三下”,一方面出于他个人攫取党政大权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其具体而复杂的历史背景.研究蒋介石“三上”“三下”的历史真相,对认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兴衰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人物主体性活动因素考察,抗日战争时期,受军事政治“边缘化”地位影响,蔡廷锴在政治思想上完成了由朴素的爱国主义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转变,在政治立场上完成了由拥护国民党统治的爱国将领到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爱国民主人士的转变。尽管这种转变中思想认识的阶级局限成份亦很浓厚,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仍然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为后来蔡廷锴走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追求新民主义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