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和巴西农产品贸易:动态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的持续增长,巴西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国之一,巴西对中国农产品的需求也呈不断增加的趋势.通过分析中国和巴西农产品贸易结构、贸易集中度、产业内贸易和贸易优势等问题,发现:中国与巴西农产品贸易总体呈快速上升趋势,这种上升趋势以中国从巴西进口为主,两国农产品贸易产品集中度高,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两国农产品贸易优势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中巴两国农产品贸易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
中亚是我国农产品进口的重要区域,采用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HS-6分位贸易数据测算了1992-2020年中国从中亚进口农产品的贸易边际,并进一步分析了各贸易边际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第一,不同贸易边际对中国从中亚农产品进口份额的贡献存在较大国别差异,整体上,中国从中亚农产品进口份额增长是由数量边际驱动的。中国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进口份额增长先后受扩展边际和数量边际增长的驱动;从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进口份额增长几乎完全依赖于数量边际的增长;从乌兹别克斯坦进口份额的增长则是扩展边际和价格边际共同提升促成的,但这一趋势正在减弱。第二,近年来中国从中亚进口小麦和油脂产品持续增长,进一步挖掘其进口潜力对于中国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从影响因素看,地理距离和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对扩展边际有显著正向作用,中国对外投资存量与中亚五国农业生产效率的交互项对市场份额和价格边际有显著正向作用。准确把握贸易边际增长结构能令贸易政策的选择更加有的放矢。未来中国作为需求方应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以对外投资等方式促进中亚五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积极发挥双边贸易协定作用,实现中亚五国农业发展和中国进口多元化战略的双赢。  相似文献   

3.
扩大农产品进口有助于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也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科学测度中国农产品进口潜力则显得格外重要。基于1995-2019年世界双边贸易数据,构建进口潜力标准化指标测算分析农产品进口潜力和分布特点,并采用贸易边际方法进一步讨论未来农产品进口潜力来源结构。结果表明:(1)从总规模看,入世前农产品进口不足,入世后进口增加,2009年开始进口明显过度;(2)从国家(地区)分布看,中国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南美洲等国家(地区)进口农产品过度,从东盟进口适度,从印度和韩国进口不足,未来农产品进口重点区域在亚洲内部;(3)从产品分布看,动物类产品进口过度,食品加工类产品进口适度,果蔬类产品进口不足;(4)从来源结构看,农产品进口数量过度,进口种类适度,进口价格不足。提出要坚持“立足国内供给、适度进口调剂”安全战略,积极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对农产品进口实行国别管理,实施区域性贸易战略;对农产品进口分品种理性看待并分类实施;积极调整进口来源结构,减少对进口数量的依赖,重视优质、高附加值农产品进口,促进农产品进口增长方式转型。  相似文献   

4.
:基于UN COMTRADE数据,本文在对1996—2017年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从需求因素、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三个方面对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方面,上合组织成员国农产品进口需求增加是导致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  相似文献   

5.
结合粮食贸易格局演变及口粮贸易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拓展稻谷和小麦进口的潜在路径及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从数量角度来看,未来中国稻谷和小麦进口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进口多元化应基于价格、品质、运输、贸易政策、政治风险、生产波动、季节差异等多种因素,并结合农产品整体进口格局进行综合考量。未来拓展大米进口来源可供选择的国家包括缅甸、印度、柬埔寨、巴西和美国等;拓展小麦进口来源可供选择的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法国、乌克兰、阿根廷、德国、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在“十四五”期间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应继续坚持以我为主,增强市场调控能力;积极开拓新的进口渠道,防范进口来源过度集中的风险;培育具有粮食贸易掌控力的大粮商,提升贸易话语权;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制定,提升国际市场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选取2006—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2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从互联互通视角,构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的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模型,测算并分析中国对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效率及主要影响因素,预测出口潜力及拓展空间。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沿线国的经济规模、伙伴国的人口规模以及使用共同语言均对农产品出口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中国的人口规模、两国的地理距离均对农产品出口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政府效能、自贸协定、班轮运输连通性、铁路货物运输量、贸易自由度、进口清关时间、货币与金融自由度均对贸易效率具有促进作用,文化差异和政体水平差异均对贸易效率具有阻碍作用。中国对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效率总体还处于较低水平,这表明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潜力较大,未来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日本对我国三种农产品采取紧急进口限制措施 ,是有其深刻的政治和经济背景的。中日贸易战的发生 ,不仅损害了中日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而且对日本经济复苏和国内的政治危机都有一定影响。甚至对世界经济也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 ,中日应本着建设性的态度 ,从战略角度妥善解决好这场贸易争端 ,否则 ,将两败俱伤。  相似文献   

8.
中日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中日农产品贸易是一种互利、互补性的贸易,其贸易格局受多种因素决定。随着乌拉圭回合后国际农产品体制改革和中国加入WTO,中日农产品贸易前景乐观,但也存在许多新问题,诸如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不断,日本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对此,中国应以前瞻性的眼光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明代潮州对外贸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潮州私人海外贸易兴盛,主要外贸对象有日本、暹罗、爪哇、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外贸特点主要表现为“下海通番”、“做地通番”和“劫掠通番”三种形式。其出口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铁器等大宗货物,也有各种生活用品;进口货物多为贵金属和香料等高档消费品。在潮州的对外贸易中,“粮食贸易”发挥了独特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冲击,充分发掘中国农产品出口潜力,优化中国农产品出口格局,基于1996—2019年数据,以中美贸易摩擦中被加征关税的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利用弹性分析法而非传统的贸易潜力估计方法,估计了该部分农产品对36个主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短期出口潜力。研究认为,在36个沿线国家市场上,中国被加征关税农产品对出口竞争国的同类产品具有一定替代能力,尤其在意大利、韩国、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俄罗斯市场上的替代能力更强;36个沿线国家对来自中国的被加征关税农产品的进口需求均属于富有弹性;中国被加征关税农产品出口潜力较大的国家集中于东南亚地区。研究表明,中国应着力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成本、增加农产品价格调整空间,加强与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合作,尤其是借助RCEP促进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深入发展,带动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加,实现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格局优化。  相似文献   

11.
(一) “九·一八”事变前,中国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26年至1931年间,东北的贸易总额(包括对内商业往来和对外贸易)约相当于中国本部贸易总额的30%。同时,东北是中国对外贸易中一个大量出超的地区。从1926年至1931年,出超额累计达12702.8万元。这样大的出超额,对于减少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是起了相当的作用。由此可见东北的出口贸易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所居于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东北的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即大豆三品(大豆、豆油、豆饼)及粮谷居重要地位。大豆三品不仅能够源源供给国内市场之需,而且很大一部分远销于国际市场,其中包括日本与欧洲市场。出口物资除农产品外,煤、铁出口量也很大,主要运往日本。从1926~1931年,东北煤的生产量为5667万吨,出口2700多万吨,约占48%左右。鞍山和本溪的生铁产量为175万吨,出口为148万吨,占85%。 在进口贸易中,表现出半殖民地的经济特色,工业产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由外国进口,其中多从日本进口。日本在东北进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很大,从1925年至1929年都在40%以上,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实际上,在“九·一八”前夕,东北的对外贸易是以日本为主要对象国的。1927-1931年,日本对东北的贸易额约占东北总贸易额的40%  相似文献   

12.
考察2004~2013年间,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总量特征、市场结构及进出口集中度,并利用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测度了双边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结果表明:(1)2004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额快速增长,但双边农产品贸易逆差也逐渐扩大。(2)中国在东盟的农产品出口目的地较分散而进口来源地则集中于马来西亚、印尼和泰国;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主要为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结构相对多元化。(3)中国农产品总体上不具有比较优势,而越南、泰国、印尼等国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则较为显著。(4)中国对东盟7国的农产品进口互补性指数要略高于出口互补性指数,这也印证了东盟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地。  相似文献   

13.
使用 2017至 2019年 HS8位码的进口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中国对自美进口农产品加征反制关税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对美进口农产品加征关税显著降低了中国自美农产品进口额, 贸易抑制效应显著,但仅存在部分贸易转移效应;政策实施后中国自美农产品进口额下降的部分影响因素来源于美国企业降低农产品对华平均出口价格,政策效果显著,在一定程度证明美国农产品出口对华市场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一般贸易分类下的贸易抑制效应、贸易总效应、贸易转移效应相比不区分贸易方式异质性的全样本估计效果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强,这意味着中国对美一般贸易分类下的进口农产品实施关税反制的政策影响更强劲。  相似文献   

14.
根据UN Comtrade数据,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对1996~2012年中澳农产品贸易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和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口需求规模增加是促进中国对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额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规模增加是澳大利亚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大幅增长的关键因素。对分类农产品而言,影响中澳农产品贸易增长的因素存在差异。总体来看,农产品结构变化对中澳农产品贸易增长的贡献小甚至阻碍出口增长。随着双边市场不断开放,中澳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重点在于不断调整出口结构,以适应对方农产品进口需求变化。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通过汇率传导机制、需求传导机制、贸易传导机制等角度影响着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随着金融危机向更深层次发展,中国农产品出口相对进口增速日趋减缓、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在分析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影响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量化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最后根据结论提出了调控汇率、调整农产品出口战略以及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等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中美之间贸易摩擦不断,2018年3月,美国又根据“301调查”结果正式宣布对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征收关税,从而引发了中美贸易战。美国掀起贸易战的表面成因是中美之间长期存在的贸易不平衡和巨额的贸易逆差问题,实则贸易逆差并不是中美贸易战的真正成因,在愈演愈烈的中美贸易战背后,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忌惮和遏制,是美国在全球战略上针对中国的一种竞争,核心目的在于打压“中国制造2025”强国计划,以此维护美国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优势地位。在中美贸易结构中,农产品贸易是美国对中国具有出口优势的重要双边贸易领域,故中国则主要以对美国进口农产品征税作为博弈筹码,这对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生产也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有限。贸易摩擦也暴露出中国农业的一些问题,即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某些农产品国内供给不足,依赖进口程度高,为此,中国应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水平,同时健全中国的农业贸易政策体系,并抓住本次贸易战后重新谈判的契机,争取参与制定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业贸易投资新规则。  相似文献   

17.
出口农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农产品出口的长远发展。基于双边贸易成本的视角,利用中国与127个贸易伙伴847种农产品的数据,运用回归反推法测算了中国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样本期间,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且贸易自由化总体上可显著促进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但对出口到不同收入组国家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出口到埃塞俄比亚等低收入组国家农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对出口到孟加拉等中等偏低收入组和日本高收入组国家农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次之,对出口到印度尼西亚等中等偏高收入组国家的农产品质量反而具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卫生与动植物检疫(SPS)措施是农产品贸易领域使用最多、影响最大的非关 税壁垒.准确度量SPS措施的贸易保护效应可以为农产品出口策略的调整以及自由贸易 区谈判提供依据.基于2001-2018年 OECD国家和中国共37个国家 HS2位编码农产品 贸易数据,采用局部均衡模型和系统广义矩估计(GMM)方法测算 SPS措施对农产品进口 数量的影响,将SPS措施的数量效应转换为价格效应,在计算各类农产品进口需求价格弹 性的基础上估算关税等值(AVE).研究发现:样本国家农产品 SPS 措施关税等值介于 4.6%~60.6%之间,平均关税等值达21.07%,是农产品加权平均名义关税的2倍;从产品 加工程度来看,初级农产品SPS措施的平均关税等值比加工农产品高出60%,其中疫病风 险最高的活动物类产品的关税等值为60.6%.因而,出口商在选择出口市场时应综合考虑 关税水平和SPS措施的关税等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中国农产品虚拟水战略发展现状,从生产、消费、贸易三方面进行量化研究,概述了水资源在中国农产品中的配置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1年,中国农产品在生产及消费中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虚拟水贸易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资源的节约;生产耗水量排在前三位的农产品是稻谷、水果和玉米,属于水稀疏商品,其生产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而大豆、植物油等水资源密集商品的生产量较少,大部分需要从国外进口,外贸依赖度较高;城乡居民的虚拟水消费量差距正逐渐缩小,消费范围也更加趋于多样化.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以中非农产品贸易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中国与非洲的农产品贸易总量、贸易商品结构以及贸易市场结构。通过对中非重要农产品贸易伙伴农产品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指数分析,探究中非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而测算2018年中国与24个非洲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潜力。实证显示:从整体来看,中非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均相对较弱,中非农产品贸易商品结构仍有待优化和调整。中国和非洲各国的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距离、中非合作论坛等均对中国与非洲的农产品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中非农产品贸易呈现潜力巨大型、潜力开拓型和潜力再造型,且潜力巨大型国家比例更高,中非农产品贸易市场空间有待进一步开拓。最后,提出加强与非洲国家的政策和文化沟通,加快中国与非洲各国互联互通建设,提升非洲各国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中非农业合作方式升级和内容多元化以及有侧重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农产品贸易等促进中非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