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年轻人,因为贫穷没有读多少书,特来到城里,想找一份工作。可是发现城里没有一个人看得起他。就在年轻人决定离开城市时,忽然想到给当时有名的银行家罗斯写一封信。他在信中抱怨了命运的不公,希望能借些钱给他,他会先去上学,然后找一份好的工作。很多天过去了,就在他把行李打好包,准备无望地离开时,收到了罗斯的回信。然而信中银行家并未表示对他的同情,而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罗斯说:在浩瀚的海洋里生活着很多鱼,它们都有鱼鳔,唯独鲨鱼没有。没有鱼鳔的鲨鱼按照常理来说是不可能活下去的。因为它行动极为不便,很容易沉入水底,在海洋里只…  相似文献   

2.
<正>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我的作品从来没有给他寄过,姨前年来,问我是不是写过一个中篇,说父亲听别人说过,曾去县上几个书店、邮局跑了半天去买,但没有买到。我听了很伤感,以后写了东西,就寄他一份,他每每又寄还给我,上边用笔批了密密麻麻的字。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害怕离我们太久,将来会生疏的。但是,一年过去了,他却未来,只是每一月寄一张小女儿的照片,叮咛好好  相似文献   

3.
我住在一栋老式宿舍楼里。这里没有邮箱,如果有人来信,无论是挂号还是平信,邮递员小陈总会在楼下喊收信人来取信。我们这里住着几位上年纪的老人,他们中有些人的儿女在外地,时常会寄来信。久而久之,这里形成了这样一种“楼宇文化”,谁的信多,说明谁的孩子就孝顺。老人们接信,在楼里尤其有“面子”。然而,楼里数我信多。其实我是平时喜欢写点东西拿去发表,那些信件只是报社寄来的样报而已。我的对门住着一位刘婆婆,她是本楼中岁数最大的居民,但健康快乐,很善良,有时会做一两件很幼稚的事,像个“老顽童”。也因为我信多,邻居们都说我“人缘好…  相似文献   

4.
联系俞敏洪     
赵星 《可乐》2010,(12):55-55
一个网友来信,说她想邀请俞敏洪到其大学作报告,苦于没有他的联系方式,问我哪里可以找到。 其实,我有,但我不能轻易给她。我希望她能尽力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体会为一个小梦想而奋斗的完整过程。这话可能说大了,但我真心希望她明白“百折不挠”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5.
矛尘兄: 三日来信,昨收到。副刊,你自然总有一天要不编的,但我尚不料会如此之快,殆所谓革命时代,一切变动不居者也。十来天以前,严既澄先生给我一信,说他在办《三五日报》副刊,要我投稿,现在就想托你带我的译稿去访他一回(报馆在青年路新六号),问他要否?如要,就交与。将来  相似文献   

6.
编读往来     
《社区》2012,(22):1
订份杂志让大家看就是做公益近日,本刊接到江苏省南通市的读者杨汉祥的来信,他在信中说:我所熟悉的一位退休干部见《社区》办得好,其内容丰富实在,信息量大、精品文章多,是一份很理想的社区建设读物,尤其适合社区干部群众阅读,以至他自前年初开始,在自己订阅的同时,每年还另外订一份《社区》,赠送给他所在的社区图书阅览室,供大家一起阅读。许多居民见了都觉得很好,到后来有些居民家庭干脆自  相似文献   

7.
下午,李怡兄在路上拦住我,说要告诉我一个不幸的消息,我问什么消息,他递给我一封信,是福建宁德师专学报编辑部游友基先生来的.信中说:“余峥因脑溢血突发,已于11月初去世,年仅41岁.他是我的学生,正所谓白发人送黑发人,悲哉!”我深感愕然.余峥,我没有任何交往,甚至没有过书信往来,但是,我曾多次与朋友们谈到他,仿佛与他是知交.对他的情况我也一无所知,只知他前几年在北京大学进修过,只知他从事“九叶派”诗人研究,并且唐湜先生曾多次来信提及过对余峥的研究成果的肯定.我读余峥的文章不少,几乎都是关于“九叶派”诗人的.几年前,他向我参与编辑的  相似文献   

8.
李正明 《可乐》2010,(12):60-60
刚进白宫,事情千头万绪,奥巴马却在当总统后第一个星期就找来“总统通信办公室主任”科勒尔:“我想每天看10封民众来信。”科勒尔问:“您想看什么样的信?每天我们收到的信可是成千上万。”奥巴马看着他:“我不能告诉你应该把什么信给我看——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相似文献   

9.
正我刚来洛杉矶那年,一时没找到工作,连房租也交不出来,十分着急。房东是个华人,没有把我赶出去,还主动给我介绍了份工作,在汽车旅馆打工。在美国汽车旅馆,特别是都市里的汽车旅馆,投宿的人基本上是下层人。来这里住的客人三教九流都有,有毒贩子、妓女、在逃通缉犯,甚至还有银行劫匪。有一次,来了一个白人长发男子,左臂上纹着一只老鹰头,让人心生恐惧。纹身男登记住宿后,他的车在停车场上没有停正,我就打电话给他,要求他下来把车停好。可能纹身男喝醉了,他骂骂咧咧地走过来,向我竖中指,还莫名其妙地冲我大吵大闹。我看情况  相似文献   

10.
堂兄杨琛从台湾来信了,此前,他已经来了好多好多信,我甚至都已说不清楚这到底是第几封信了,但是我仍旧迫不及待地抢过来拆开,在一家人中我总是想先睹为快。一看日期竟是一星期前寄出的,屈指一算从台湾的台南到南京,也不过相等于海口到南京的路程,为什么海口到南京的信三到四天就能收到,而台南到南京的信却要六七天才能收到。另有一封信名曰航空,竟经过10天的旅游才到达望穿双眼的人的手中,我不禁有点不怅、不满。  相似文献   

11.
《可乐》2006,(11)
亲爱的×先生:或许你会奇怪,这次儿子怎么混成这样,三天没回家了。跟你说哦,你的儿子在我手上,请尽快准备100万给我,或者你还有的话,能不能再多给一点,我也会很高兴。至于你的儿子,我没有欺负他,他叫我在信上这样写,说他其实比较喜欢我这个大哥哥,你秃头又很吝啬,玩具都不买给他。我帮你儿子买了几个变形金刚,还送给他一部脚踏车。这些很贵,除  相似文献   

12.
儿子的安危     
海啸过后,很多人都在关注事件的发展情况,而且电视台和电台不断播出灾情和寻人启事。老王的儿子在海啸发生之前就在那里工作,一直没有回来。邻居挺替老人担心的。一个邻居问:"你的儿子有没有打电话回来?"老人说:"没有。"邻居说:"那么,有没有电视台或者电台播放了你儿子的消息?"老人说:"也没有,但是我知道他平安无事。"你能猜出老人是怎么知道的吗?  相似文献   

13.
娱乐广场     
一时凑不起来从前有一考生赴京考试,半天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两书僮倚门见其他考生纷纷交卷退场,为其主人着急。纷纷交卷退场,为其主人着急。天快黑了,甲僮问乙僮:“不知作文一篇,大约要多少字?”乙答道:“大概五六百字吧。”甲叹道:“这五六百字,难道肚子里都没有?到此时还不出来。”乙书僮好生安慰,他说:“你莫心焦,他肚子里那五百字只是一时凑不起来的缘故吧。”长生药一医生得病将死,在枕上喊道:“若有好医师,能给我把病治好了,我现有长生丹药谢他,叫他吃了,可以活几百岁。有人问:“既有此药,何不自服?”答道“好…  相似文献   

14.
《北方人》2006,(2)
在一个聚会里,一个在德国汉堡定居的老朋友给我讲起了他的一次颇有意思的求职故事。去年,他在德国留学毕业后,开始四处求职,期望着能尽快地找到一份正式的工作,以图安定。但汉堡的就业形势并不容乐观,加之他也刚刚毕业,缺乏工作经验,所以一直没有找到一份认为合适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吴晓波 《可乐》2008,(8):55-55
吴先生给他的明星表妹打电话,问她有没有朋友在报社或电视台工作,他想出钱登一个广告。表妹问:"表哥,你是发财了,还是折腾出什么玩意儿想骗钱?"吴先生苦笑着说:"我那么忠厚老实,会干那种事情吗?我想登的广告只有一行字——谢了,我不想得大奖。"  相似文献   

16.
1+1=2     
多一份帮助,多一份力量!人们只有互助,这个世界才会更美好。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快要死了,他就去问上帝:“我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上帝说“:你上天堂走一走,再下地狱走一走,你看哪里好,就到哪里去。”那个人先下了地狱,看到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大鱼大肉,但都瘦得象树枝一样,怎么会这样?他仔细一看,原来每个人胳膊上都系着棍子,勺子绑在棍子上,食物吃不到嘴里,也不采取任何办法,只能眼巴巴地望着。他又去了天堂,天堂里的人都红光满面,他们的胳膊上也系着棍子,自己也吃不到。但他看了一会儿,明白了,他们互相把食物塞到别人嘴里,这样你一口,…  相似文献   

17.
崔建丰 《社区》2012,(19):42-42
早晨一上班,我就看见一位小伙子站在社区办公室门口,一问才得知,小伙子把身份证弄丢了,过来开一封丢失证明信。我看了他的户口簿,快速地为他开好了证明信。开证明的时候,我问他证件怎么丢的,他说证就在家里放着,但找了半天也没找到。社区每周都会有几个来开丢失证明信的,有很多人都是像这种情况,平时自己保管东西不上心,到用时才找不到。  相似文献   

18.
我们这地方,称叔父为“小爸”。从我记事起就听爷爷说小爸是位南下的“大干部”,但不知是个什么样子,只是常听大人们念叨他寄回的家信。我稍大一点后,小爸便经常给我来信教育我好好学习,好好做人,还不时地给我邮寄一些书籍和文具。  相似文献   

19.
10元变成16万,不是变魔术也不是中彩票。只要你手上有一张面值10元的人民币"大白边",到北京马甸邮币卡交易市场就可以立即兑现"哥们玩了把逃顶,呵呵!!!"在股市急匆匆向5000点跌去的过程中,一个哥们在MSN上给我这样留言。可一年以来他都是满仓操作,5·30大跌时也摔得鼻青脸肿,怎么这回偏偏能学乖。后来仔细一问才知道,他能逃顶根本不是靠判断,而是把股市上的钱拿出来买了一套第二套人民币,从资本市场转向收藏市场了。  相似文献   

20.
平凡的母亲     
王水宝 《老友》2013,(8):21-21
我国著名报人、《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生前说过:"没有母亲对我的那两次敲打,我也不会走到今天。"是两次什么敲打呢?第一次,范敬宜于1984年从《辽宁日报》副总编辑,调文化部任外文局局长。这在范敬宜的仕途上,确确实实是向前了一步,心情自然十分喜悦。为了让远在上海的母亲也能分享快乐,他就把这一喜讯告诉了母亲。他母亲看了信后,不但没有一丝一毫的高兴,而且还给范敬宜回了只有8个字的信:"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