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柱仁 《老友》2009,(2):59-59
《老友》专家门诊:我近几年来,脑鸣耳鸣不断。先后两次出现眩晕,经检查颈动脉有斑块形成,反复服用脑得生、银杏叶,眩晕有所好转,但耳鸣、头晕、失眠症状依旧,且右手颤抖越来越严重。请问应怎样治疗?  相似文献   

2.
不少老年人因发作性眩晕而深感苦恼,尤其是变换体位或头颈无意识地左右旋转时,眩晕感更为明显。其中一些老年人还同时伴有头重、耳鸣、走路不稳或出现视力减退、记忆力下降、颜面和四肢轻度麻木,以致影响正常生活。引起老年性眩晕症约90%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此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常常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以及由于自体免疫性反应所致的免疫复合物,也可使血流不畅,供血减少。脑组织对血氧变化十分敏感,在这种长期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缺氧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脑功能障碍,从而发生眩晕症状。老年性眩晕症患者在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3.
母亲有颈椎病,经常眩晕,她还有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时常出现短暂性脑缺血的症状,手脚麻木无力、头晕。因为每次都是短暂性的,母亲很不以为意,但我心里却焦急万分。作为一个学医的人,我知道如果这种症状经常发生,总有一天会发展成为脑梗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通脑活络针刺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治疗组采用通脑活络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5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通过观察临床症状、TCD变化,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总优良率为77.5%,优于对照组总优良率62.5%(P0.05);TCD结果显示治疗组对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及动脉搏动指数(PI)等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参数指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脑活络针刺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5.
刘柱仁 《老友》2012,(6):58-59
一、何谓眩晕和头晕、头昏 眩晕是病人对自身或外界物体在旋转的感觉。这是一种运动性幻觉。临床上眩晕应与头晕和头昏相区别。头晕表现为间隙性或持续性头重脚轻,站立或行走时感到摇晃不稳。头昏是一种持续性的头脑昏昏沉沉或迷迷糊糊、不清晰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眩晕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症状,它是很多系统病变时所引起的主观感觉障碍,病人常有一种天旋地转的感觉,或感到自己周围的所有物体都在转动,或者病人只有头重脚轻而无旋转感,甚至可以跌倒,有时伴有恶心、呕吐、焦虑或恐惧。引起中老年人眩晕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  相似文献   

7.
刘柱仁 《老友》2016,(4):61
《老友》专家门诊:我今年70岁,患有眩晕症多年。眩晕发作时,感到天旋地转,并伴有怕光、全身发热、冒汗、呕吐,但睡一觉后便可慢慢恢复正常。平时站久了会摔倒,大概也是眩晕所致。我服过西比林、脑心通及一些中药,但不见好转。请问:我这种症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治疗?泰和县刘××刘××同志:你今年70岁,患  相似文献   

8.
眩晕性颈椎病是受颈椎增生骨刺激后而产生的椎基动脉供血不全,使脑干、小脑区域的血流量减少而出现的中枢性眩晕[1]。临床上在排除耳鼻咽喉疾病、颅脑方面的疾病后,常规治疗为安静卧床,应用脱水剂及血管扩张剂,但大多数患者效果不满意,而且容易复发。我院2004年12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眩晕性颈椎病患者65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2人,综合组33人。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综合组使用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结果综合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极显著,效果令人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5例,其中男25例,女40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3.5岁。病程2~4周。入院后均经过完善检查排除了梅尼埃病、颅脑方面的疾病,通过颈椎正位X光检查和磁共振确诊为眩晕性颈椎病。65例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症状及体征经统计学检验无差异。1.2临床表现常规症状是较为顽固的眩晕,严重者伴有呕吐、胸闷、乏力,大部分患者有上肢麻木感,体位改变时症状加重或减轻。1.3治疗方法65例患者均使用甘露醇、丹参静脉滴注,使用苯海拉明等药物治疗。其中综合组33例患者加用了高压氧治疗。我院采用双人纯氧舱,治疗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塞通软胶囊、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的疗效,比较两种药物治疗脑动脉硬化的疗效有无差异。方法将90例脑动脉硬化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5例,A组给予血塞通软胶囊每次2粒,一日2次口服,B组给予银杏酮酯滴丸每次8丸,一日3次口服,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91.11%,B组总有效率为9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软胶囊与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眩晕都有较好的疗效,但银杏酮酯滴丸的疗效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10.
眩,是眼花缭乱的一种症状;晕,乃指头晕,脑觉旋转不定的一种病症症状。在医学会上,常把这两种疾病症状并联在一起,统称眩晕(vertigo),该词来源于拉丁文“Vertere”,为旋转之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112例老年眩晕患者,探讨眩晕的正确诊治。方法112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患者,根据主诉、临床表现并结合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给予明确诊断、合理治疗。结果112例眩晕病例中,颈性眩晕43例(38.4%),脑动脉硬化34例(30.4%),脑梗死6例(5.4%),脑出血3例(2.7%),梅尼埃病15例(13.4%),中毒3例(2.7%),其他8例(7%)。结论鄂西北地区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中,以前庭系统性眩晕常见,且多为中枢性眩晕。只有对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对眩晕作出正确合理的诊治。  相似文献   

12.
《百姓生活》2008,(6):46-46
眩晕发作时,令人感到天旋地转,惊慌失措。从全世界来看,大概10个人中就有一人有眩晕,其中又以老人和女性居多。为什么会眩晕?能不能避免呢?什么是眩晕头晕(头昏)有很多种,眩晕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一旦发作,会令人产生周围的环境在移动的错觉,还伴有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中风,系脑部或支配脑的颈部动脉病变,引起的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所谓脑血管意外,基本上是脑血管疾病的统称。也可以说,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中风的共同特点为起病急骤,往往在短时间内脑部损害症状达到高峰。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和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症状。本病大多发生在中年以上,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急剧增高。  相似文献   

14.
《老友》2006,(10)
我今年62岁,是一名退休教师。1993年夏天的一天上午,我正在给学生上课,突然感到心慌、胸闷、眩晕,竟晕倒在讲台上,经医院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心律不齐。虽然经过几番治疗,但是病情仍时轻时重,心慌、胸闷、眩晕等症状仍时不时困扰着我。2004年2月,在一位老医生的推荐下,我尝试着服用通心络胶囊,每天服用三次,一次服用两粒。没想到,服用了一个疗程,病情就减轻了,自己感到又有了精神头儿。一些同龄的老朋友见了我就问:"你现在像换了个人似的,到底有什么秘诀啊?"说实话,我也没什么秘诀,只不过我在坚持服药的同时注意了自身的保健。  相似文献   

15.
《老友》2012,(6):66-66
眩晕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是因脑血管病引起的机体对空间的感觉障碍.多为脑缺血影响了小脑与小脑有关的结构所致。据报道.脑血管病眩晕约占门诊眩晕病人的绝大多数,中老年人占90%。因此.突然出现眩晕要警惕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6.
刘柱仁 《老友》2008,(10):57-57
《老友》专家门诊:我去年2月突发一次头部眩晕,眼睛视物晃动,站不稳,静坐后才恢复正常。后经CT检查为脑轻微萎缩、脑供血不足所致。请问:脑供血不足应怎样治疗?  相似文献   

17.
正夏季是泌尿系统炎症、结石的高发期,患者往往对伴随其他症状的血尿感到紧张,对于没有其他不适的血尿却掉以轻心。其实,无痛性的血尿更为可怕,小便带血一定要找专科医生进行彻底检查,明确诊断。血尿是泌尿系统病最常见的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的名称。许多泌尿系统疾病的首发症状就是血尿,按有无明显的表现,血尿可分为症状性血尿和无症状性血尿。症状性血尿是指除血尿外,还伴有另外一些泌尿系统症状,如水肿、尿频、尿急、尿痛、腰(腹)痛,以及高血压、蛋白  相似文献   

18.
典型的脑肿瘤症状是头痛、呕吐、视力下降。这一综合症,是由于颅内肿瘤占据了颅腔的空间,使脑压增高而引起的。但也有近10%的患者脑内生长一定体积的肿瘤而没有明显的症状。 无症状性脑瘤只是相对的,如细心观察,不少早期“无症状”的脑瘤还是有一定的蛛丝马迹的。以下  相似文献   

19.
李香 《山西老年》2008,(7):56-56
临床资料表明,90%的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病,亦即颈椎骨质增生。颈椎病是颈椎结构退化,使邻近组织、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受到刺激与压迫所致的疾病。常见症状为颈肩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体位性眩晕、上肢麻木或放射性疼痛等。如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病因及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对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查体中的受检对象进行CT或MRI检查,以发现确认陈旧性梗死灶,并询问病史以排除以往有症状性脑卒中,同时进行影像学分类及病因追查.结果影像学改变分为两类:一类是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占90.5%,另一类是无症状性小梗死,占9.5%.前者梗死部位多在基底节、内囊、脑干;后者多在脑叶.其病因主要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糖尿病及冠心病伴房颤等.结论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死以腔隙性梗死为多,认为CT及MRI是确认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唯一检查方法.对高危因素的老年人进行普查和积极对因治疗对预防无症状性脑梗死或症状性脑梗死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