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为了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孙中山出生于农民家庭。他于一八七九年十四岁时到檀香山,依靠他的大哥孙眉(字德彰)就读于意奥兰尼学校。孙眉于一八七一年到檀香山做雇工,后经营畜牧业发家,成为华侨资本家,所以孙中山本人也可以说是侨眷。孙中山于一八八三年入香港拔萃书院读书;一八八四年转学香港皇仁书院;一八八六年春入广州博济医学院附设的南华书院;一八八七年一月转学香港西医书院。孙中山长期受欧美的资产阶级教育,深受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影响,特别接受了美国林肯“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的思想,以后遂发展成为他企图创立民国的理想。  相似文献   

2.
正众所周知,在孙眉(孙中山的长兄)尚未发迹之前,孙中山家里很穷,但其家在祖父孙敬贤(1789-1850)手上,早年生活还算过得去,基本上可以糊口,能维持耕读生活。为何后来家道中落了呢?孙家很穷宋庆龄说:"孙中山很穷,到十五岁才有鞋子穿。他住在多山的地区,在那里,小孩子赤足行路是件很苦的事。孙中山好几次告诉我说,就在这早年还是贫农家里的贫儿的时候,他变成为一个革命的人。他下了决心,认为中国农民  相似文献   

3.
民国初期,面对严峻的边疆形势,孙中山强烈呼吁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反对外敌入侵。他的“五族共和”思想成为凝聚各民族的一面旗帜。孙中山提出了一系列筹边对策,力主在边疆地区改建行省,提出在边疆地区发展经济,尤其是修建铁路,移民垦殖等,这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的思想对民国初期的孙中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一,在政治上,张之洞提倡“将海南建省”,这促使孙中山主张“将海南建省”;张之洞提倡为官执政需直言进谏和有风骨,孙中山继承和发展了张之洞的此思想,他鼓励革命者和国家工作人员要有勇气,要为国民尽忠竭力。其二,在经济上,张之洞主张自行设厂以“固国本”,孙中山继承和发展了张之洞的此思想,他认为在维护国家利益尤其是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落后中国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包括借外债和允许外国来华投资)以振兴中国实业。其三,在军事上,张之洞极为重视军工制造,兴办了湖北枪炮厂,孙中山继承了张之洞的此思想,主张将此厂恢复和扩大。其四,在文化教育上,张之洞重视新式学堂,在湖北兴建多所新式学堂以“教育人材”,最终“造成楚材,颠覆满祚”,这促使孙中山主张要多兴建新式学堂以培育更多近代人才从而有利于治国经邦。总之,张之洞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国初期的孙中山,而且这些影响在当时基本上是积极和具有进步意义的。不过,孙中山在受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时亦存在一些不足,但这是次要的,瑕不掩瑜。研究张之洞的思想对孙中山的影响,既反映了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深远,又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孙中山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曾两次组建中华革命党,第一次是1902~1903年之间在越南河内(或檀香山)将兴中会改建为中华革命党,第二次是1910年将美洲及南洋同盟会机构改组为中华革命党。这两次改组活动在孙中山革命奋斗经历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前一次,他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誓词运用于新组建的革命团体,...  相似文献   

6.
卫立煌是孙中山的卫士,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与毛泽东是朋友,曾是被中共通缉的“战犯”,后来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终其一生,卫立煌如同一个难解的谜.而要解开这一谜团,须从卫立煌与共产党的历史渊源说起…… “剿共”遭遇“西安事变” 卫立煌,字俊如,1897年生于合肥,祖父两辈为贫农.1911年武昌起义,不满15岁的卫立煌应征新军.大革命受挫后,他转道武汉,加入湘军,成为职业军人.后经民主革命人士介绍,赴上海加盟孙中山讨伐袁世凯队伍,成为孙中山的卫士.北伐战争中,卫立煌屡立战功,成为最年轻的“小营长”.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整个一生,与香港有着很深的因缘。在他一生的事业中,长期与香港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香港,不仅是他革命思想的“启源地”,而且也是他开拓革命事业的“策源地”和“大本营”。 (一)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出生在距香港不到百里的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从17岁到28岁(即1883年—1894年)的12年中。在香港前后生活达9年之久。他在香港度过了中学和大学的青年时代。 孙中山的青年时代,正是介于中国近代史上的两大历史事件——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之间。在  相似文献   

8.
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斗争中,会党是一支冲锋陷阵、浴血沙场的重要力量。孙中山投身革命之初,寻求到的第一个支持者即是会党。尽管会党落后、散漫的特性在辛亥革命的历次斗争中或多或少地衍化出消极作用,但史学界在论及其中有些人物对革命的作用时,仍有称之为“开国功臣”、“革命元勋。潭人风在评述会党在反清斗争中的作用时,也称会党无役不与,认为其中某些人物“在民国实不得  相似文献   

9.
简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是孙中山诞生一百十五周年.这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本文试就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建同盟会以后,在他的演讲和文章中,一再强凋“五权宪法”对于立国的重要性.他认为“五权宪法”是建设国家的“基础”,是一个治国的根本大法”.只有“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才是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只有实行“五权宪法”,则各个方面才能得到“完全无缺的治理”,国家才能成为一个“民族的国家,国民的国家,社会的国家”.由此可见,“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国。他的丰功伟绩,是永垂不朽的。对于这一页彪炳千秋,光昭日月的历史,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们的文章、演讲以至诗词中都给予了崇高的评价。“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帝国已如花堕溷,两番复辟一南柯。”特别是朱德同志,不仅歌颂“同盟领袖是中山,  相似文献   

11.
连云港人值得自豪,早在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就曾对连云港给予特殊关怀,为港城巨变绘就了宏伟蓝图。 1885年海州之行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3岁(1879年6月)时随母亲经澳门去檀香山其兄孙眉处,先帮哥哥经商,后进学校读书,系统的西方教育和多年的海外生活,使其开拓了胸怀和眼界,丰富了民主思想和科学知识,逐渐萌发了改造祖国的愿望。 1885年4月,孙中山自檀香山经日本至上海,然后北赴江苏连云港(时称海州),在这里巡游七八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先生任大总统后,日夜奔波,准备北伐。一次在桂林的一段山路上,为赶到某地主持会议,他雇了一乘竹轿。可刚走不远,他心里就不安起来。听轿夫发出的一阵阵喘气声,心里更难受。于是,立即令轿夫停下。轿夫问“大人何事?”孙中山说:“自然有话。”轿夫刚收住脚步,他又说:“老哥辛苦了!”又问二位多大年纪?一个答65,另一个答刚过60岁。孙中山听了心里更不是滋味,并深情地说:“你们年纪都比我大,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五四运动的爆发同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给孙中山先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影响并没有使孙中山完全转向俄国的社会主义,更没有使他成为追随英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全盘西化”论者。他赞赏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他也欣赏欧美的“代议政制”,但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和现实国情却使他晚年成为一名更加坚定和清醒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他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最重大的胜利,是孙中山的丰功伟绩。但是,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后,又被帝国主义和中国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联合力量所扼杀。无数革命党人用头颅和热血换来的民国政权,很快又落入帝国主义的新走狗、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手中。尽管袁世凯复辟帝制最后没有成功,但国家政权还是被北洋军阀所控制,孙中山大半生奋斗的成果——中华民国已名存实亡,只剩下一块空招牌。辛亥革命失败后,“在孙中山面前就摆着两条道路:或者是承认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相似文献   

15.
根据目前可靠的资料来看,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最早是1903年在日本东京创办军事学校时提出来的。1905年7月,在东京召开成立全国统一革命政党筹备会议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被正式确定为同盟会的纲领。同年11月,孙中山在为《民报》写的发刊词里,将这一纲领归纳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其中,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平均地权”。 1906年,孙中山先生主持制订的《军政府宣言》里指出:“平均地权,文明之福祇,国民平等享之”。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形成有三个阶段。辛亥革命以前,主要表现的是教育改良思想,积极推行学校教育,提出只有通过“兴学养才”,将西方先进文明吸纳、融变为中华民族的新文明,才能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辛亥革命期间,倡导教育为革命服务的宗旨,认为“教育是宣传”,要通过教育宣传革命、培养革命人才,主张以革命的手段,在彻底破除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发展国民教育;建立民国以后,提出了一系列对教育的建设构想,重用蔡元培制定民国新学制,进行现代化教育改革。从孙中山教育思想体系来说,这一时期还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全民教育、人才教育、军事教育和科学教育等诸多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始终坚守“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原则,以大半辈子的光阴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中寻找救国真理,创立了“三民主义”理论体系。它成为了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纲领和指导思想,也是孙中山一生为拯救中国、振兴中华思想的精髓所在。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三民主义”即是“对外打不平”的民族主义,“对内打不平”的民权主义和“对富人打不平”的民生主义。其中“对外打不平”的民族主义,包括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平等和进步的反帝爱国思想。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孙中山先生关于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对他本人来说是经过漫长、曲折、艰苦的过程,才达到这一高峰的。众所周知,孙中山长期对帝国主义是抱有某种幻想,希望自己的革命事业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在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部分也主要是“反满”内容,而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内容。这固然包含有某些孙中山在策略方面考虑的因素,然而无法否认,孙中山在这时期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对其抱有幻想的事实。本文试图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上作些探讨,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1917年冬季,甘肃法政专门学校校长,近代教育家、思想家、民主革命家蔡大愚组织发动甘肃护法运动失败。1918年,他返回成都,自此脱离了教育界,成为职业革命家。五四运动中,他领导组织了四川的国民反帝爱国活动。本文根据民国《蓉档》、报刊资料和访问所得,对蔡大愚返回成都后与孙中山的联系,他出任四川爱国会会长、四川国民大会主席与组织反帝爱国运动的史实,他再度出川担任孙中山广州军政府谘议的情况,及他在北伐期间的活动踪迹与下落,进行了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孙中山大同理想的直接奋斗目标是用“民权”代替“君权’,用“共和”代替“专制”,这种思想是孔子的“天下为公”思想的充分发展。文章认为孙中山大同理想的基本点是“三民主义”。孙中山曾提出他的大同理想通向“共产主义”,但孙中山毕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故他的大同理想与科学共产主义有别。文章认为孙中山的大同理想立足点还是民族主义,尽管他也是讲世界主义的。  相似文献   

20.
本期在孙中山的研究方面刊登了彭树智教授的《孙中山与亚洲民族主义思潮》一文,此文与上期发表的张岂之教授的《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一文虽然探讨的角度不同,但人们不难从中看出,孙中山的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本文是作者近著《现代民族主义思潮》一书中的一章,主要研究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亚洲民族主义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作者从世界历史一体化的宏观史学角度,考察了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特征,比较了它同甘地主义、凯末尔主义的异同,探讨了它对苏加诺主义的影响,认为它以“革命民主型”的风貌而置身于亚洲民族主义思潮之林。孙中山民族主义之所以具有“革命民主型”的风貌,在于孙中山是顺应世界进步潮流的“与时俱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在于他有广阔的世界眼光,同时,也在于他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他的“大亚洲主义”就是坚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对“西欧中心”和“世界主义”的反帝的民族主义文化观。这种文化观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治观,与整个民族主义融为一体,超过了同时代亚洲的民族主义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