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由”本是一个表否定的动词性结构,后来语法化为一个表情态的副词,这一过程经历了语义的诱发,结构的重新分析,羡余词的脱落等一系列变化,既体现了语法化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一律"最初是松散的定中短语,整体和部分没有突显与否之分;当其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形容词时,突显的是部分间的"一样,相同";当其进一步发生语法化为总括副词时,突显的是整体的"全部,没有例外"。在"一律"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句法、语义和认知三者都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4.
无论是法语的完全问,还是汉语的是非问,都是语言中语法化的结果。通过对这两种语言中的不同类型的问句在语法结构体、语法化过程、方式、程度的对比,从而进一步证明语法化理论的跨语言解释力。  相似文献   

5.
语法化分为词的语法化和句的语法化两个层次。以此对动词“得”的语法化历程进行考察和展示,认为句法机制、语义基础和使用频率是语法化的三个必要条件。此外,联系语法化,指出《汉语大字典》对“得”的一项释义错误。  相似文献   

6.
"到"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到"的三种语法化现象:(1)"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周全"义的形容词,(2)"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介词"往";(3)"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结果补语,并尝试探讨其语法化的特定语境及虚化机制.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的"像"有表示相似、引出标准、表示列举和标记话题等功能,上述功能之间存在演化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像"的主观性逐渐增强,这可以从命题功能、听话人情态以及路径隐喻的角度得到证明.上述演化过程得到了跨语言事实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9.
语法义素存在于可语法化动词的微观语义结构中,它作为一种范畴化义素,决定着一个动源虚词的生成。在动词语法化过程中,理性义素溶解,语法义素凸显增强,最终成长为完整的语法意义。语法义素通过结构激活或主体识别加以凸显,前者主要凭借一个句法渐变机制,后者则在主体认知域的转变中实现语义的跃进。语法义素的确立,构成可语法化动词深层的语义理据,使我们对“语义相宜性”问题的认识更加具体化。  相似文献   

10.
11.
12.
董说"问天"与屈原"天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于战国中后期的大诗人屈原,曾作过一首奇诗<天问>.诗中作者向天提出了近170个问题.生活于明末清初的小说家董说,通过小说<西游补>,借孙行者心中的暗想,向天提出了16个问题.相距1900多年的两位作家为何都要"问天",他们"问天"的含义是什么?"问天"之后各自的人生归宿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语法化与范畴化:语法化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研究者现已不再仅从形式结构方面来研究语法化,而是从语义、语用和认知等方面,从一种综合的角度对语法化进行考察.但是这类研究中对语法化的认知过程及运作机制触及得十分有限,也不成系统.语法化和范畴化密不可分,从认知本质上讲就是一种重新范畴化的过程,是对词汇项等进行的重新范畴化.这种重新范畴化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触发条件,再经过突显、隐喻、概念整合等过程.在重新范畴化结束后,词汇项本身的意义经自动化形成了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4.
前人关于"著"的研究多集中在探讨其作为持续体标记的演化过程的探讨。动词后的方位介词"著"的讨论多只是附带说明。鉴于动词后的方位介词"著"的演化与持续体标记"著"的来源有密切关系,而前人研究又有待深入,本文通过对先秦、汉代、六朝文献材料的考察和梳理,尝试对中古动词后的方位介词"著"的语法化路径作出重释。  相似文献   

15.
“之所以”结构语义极其明确 ,但其句式却有诸多不同。同时 ,它由古代的一个凝固结构发展为现在的一个连词 ,是有其语法化动因的。本文试就此做一考察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VP到底"可表空间、过程或程度,"到底VP"可表主观时间和确认等意义.导致"VP到底"语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V的语义特征,导致"到底VP"用法差异的主要原因是VP的时体特征.此外,"到底"和"说"等言说义动词紧密结合,还可表总结及本质分析的篇章功能.汉语"到底"的语义演变,充分体现了汉语方所成分去范畴化的连续性,以及空间认知模式在汉语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介词的语法化呈现出单向性趋势,并呈现出成员更新、语义强化等特征.其单向性趋势表现为介词原项消失而语法化项发展、原项与语法化项并存、原项发展而语法化项消失、原项与语法项均消失等四种途径,前两种途径实现了介词系统的创新和新的语义范畴的出现,后两种途径则完成了介词系统的更新.介词语法化之后,其语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其强化过程呈现出多样性特征.而句法结构的约束性、语义发展的规律性、表义手段的多样性以及当时语言的过渡性特点,都决定了该时期介词语法化特征的生成.  相似文献   

19.
"跟"的词义变化及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在现代汉语中有多种用法,能用作名词、动词、介词和连词,这应该是它的历时演变在共时平面上同现的结果。文章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究"跟"的词义发展和语法化过程,并简要分析其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20.
“问”作介词,不晚于两晋南北朝,它是动词“问”在“问 询问对象 曰”这一句法环境中经由重新分析而来。在成为介词的初期阶段,“问”所在句中的动词主要为言说类动词,后来逐渐扩大到索取类动词。“问”在近代汉语中曾发展出表处所的介词用法,但很快被当时成熟的处所介词“往”所淘汰,使得“问”的处所介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被继承沿用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