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潘允中先生的《汉语语法史概要》《中州书画社,1982,以下简称《概要》)是继王力先生《汉语史稿·语法的发展》之后,全面系统地描述汉语语法的历史发展的又一部专著。它在论述中“注意一个‘史’字,力求做到上联甲骨、金文和《尚书》的语法材料,下系近代乃至现代作品”(《概要·前言》),同时注意吸收近二十年来汉语语法史研究方面的新见解、新成果。无可置疑,这是一本好书,在汉语语法史的研究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上册)已经出版。据我看可算语言学界的一件喜事。因为综合大学中文系修习汉语史的学生,正需要这样一部参考书,而一般研究汉语史的学者,手头也少不了这样一本书。王力先生在序言中说:“要写一部象样的‘汉语史’,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和集体的力量。”这是千真万确的话。又说:“这只是一个初稿,离开定稿还很远。”的确,我们不妨把汉语史稿看成是王力先生为了讲授汉语史这门新课,以及给一般研究汉语史  相似文献   

3.
战国封建论者以西周金文(释文)和商代甲骨文(释文)等古籍为据,说明商周的“臣”、“众”、 “驭”、“鬲”、“人鬲”、“五夫效父”是奴隶,论证西周春秋社会形态是奴隶社会。然而,经过认真的译注,切实的辨析,我觉得他们引用的西周金文(释文)和商代甲骨文(释文)等古籍被他们曲解了,而西周金文(释文)和商代甲骨文(释文)等古籍恰恰说明商周的“臣”、“众”、“驭”、 “鬲”、“人鬲”、“五夫效父”不是奴隶,反而证实西周春秋社会形态是封建社会。 郭沫若的《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把《令鼎》定为成王时器。他在《释臣宰》和《驳〈实奄字说〉》中摘录了《令鼎》金文(释文)的一句话,证明“臣”是奴隶,现抄如下:  相似文献   

4.
汉语“被”字式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被”字式以前的被动式被动式是指表达波动意义并具有特定形式标志的句式。在上古汉语里,被动意义的表达往往是采用主动句的形式。例如:吾不试,教艺。(《论语·子罕》)宗周既灭。(《左传·昭公十六年》)从句式上看,这些例子与表达主动意义的“先生授”(《论语·为政》)“郑伯拜”(《左传·文公十三年》)等是一致的。同一种句式表示主动和被动两种完全对立的意义范畴,有时难免引起彼解。为了适应语言表达的明确性需要,汉语中也就出现了专一表达被动意义的被动式。“于”字式是汉语最早的被动式。它产生于西周时期,西周金…  相似文献   

5.
说“两”     
说“两”孙向阳本文从发展的角度考察“两”的词性、词义、表达形式及其发展趋势,对马国权西周春秋金文中“两”用为数词和王力“上古的‘两’,最初是表示天然成双的事物”①的观点提出疑义。一马国权在《两周铜器铭文数量词初探》②一文中认为“两”用于车是量词,用于...  相似文献   

6.
《学术月刊》今年第4期有束世泟先生的“爵名释例”一文,副题是“西周封建制探索之一”。作者认为《春秋》一书中所记载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是西周封建制的等级制度。我们不赞成这种说法。在束先生看来,“五等爵是西周封建等级制一套整个体系”。他的根据是春秋,他说:“各国间朝聘盟会必用原来封爵,史官的正式记载必用各国封爵,这是我们可以依据的资料,现存只有《春秋经》,其中所记各国爵  相似文献   

7.
苏俊波 《理论界》2004,(1):134-135
汉语复音词中,同义语素词如休息、思想、研究等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追溯其历史来源,可上寻到先秦汉语。例如《战国策·齐策》“齐王闻之,君臣恐惧”中的“恐惧”,《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的“朋友”,《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中的“恭敬”等。汉代以后,这种结构的复音词急剧增加。显然,汉语词汇中大量的同义语素词来源于古代汉语中单音同义词的连用,正如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阶段的。”但是,在汉语词汇的历史发展轨迹中,单音词为什么会产生同义连用现象,以及怎…  相似文献   

8.
与殷墟甲骨文相比,西周金文兼语句的语义类型更加丰富。据统计,西周金文的兼语动词有"令、命、乎(呼)、卑(俾)、史(使)/事(使)、召(诏)、妥(绥)、鱎(薄)、遣、右(佑)"10个。文章第一次全面整理综括了西周金文兼语句的结构形式和语义类别,钩稽研索了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汉语兼语句的主要特点和承继发展脉络。文章还对汉语兼语句的起源及其与使动范畴的发展顺序提出了一点新见解。  相似文献   

9.
汉字形体的演化表现为构件的定形、定量、定位和定向。《殷周金文集成》、《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所收录的春秋金文中,构件未定位的单字共91个,分形声字的形符、声符位置不定;会形或会意字构件位置不定等情形。通过对构件未定位的单字的各异构的频率统计,描写了春秋金文在构件定位方面的特征。在共见于西周金文和春秋金文的单字中,构件不定位的有87个,其整体及异构的字频统计、比较显示:春秋金文文字系统较之西周金文在构件定位方面有所迈进。  相似文献   

10.
燕国是周初分封的一个侯国.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召公(?)与周天子同姓,姓姬氏,周武王讨灭商纣王以后,封召公于北燕.燕国建都于蓟,即今北京市.燕国起初是比较弱小的,它“北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由于燕国处于这种特殊地位,它就比较重视向东北发展.许多考古资料证明,燕国的势力一开始就向承德、凌源、宁城、喀左并沿大凌河到朝阳、北票这一辽阔领域延展.1955年辽宁凌源县马厂沟的农民在耕地时得一青铜器“匽侯盂”,其铭文日:“匽医(侯)乍(作)(?)盂.”燕,在西周春秋金文上都作“匽”,战国金文则作“郾”.“(?)”即“锛”字,同“(?)”,读ben,蒸饭的意思.“盂”就是一种蒸饭的器具.顾颉刚先生在《三监的结局》(见《文史》1988年第一期)一文中评价说:“这器虽小,这铭虽短,而它的历史意义却长.”陈梦家在《西周铜器  相似文献   

11.
国家“九五”期间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在西周共和以前列王年代的研究方面,以西周金文历谱作为重要依据之一,经过多位学者协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最近王世民等先生的专题研究报告《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出版①,使历谱工作的基础更为可靠。本文着重对西周中期以及晚期初金文的组合问题进行讨论,主要根据两条原则:(一)依靠《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以下简称《分期》)的考古学类型学标准;(二)着重金文内部人、地、事的客观联系。一、恭王部分    我们先由恭王下推。学者前此对金文系联的研究,在穆、…  相似文献   

12.
杨宽先生在《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发表了《西周中央政权机构剖析》一文,提出了西周中央政府有“卿事寮”和“太史寮”两大官署的论点.文章颇有新意,影响不小.拜读之余,产生了颇难解决的二个问题:其一,“卿事寮”和“太史寮”既是西周二大官署,作为制度总要追源溯流,从其变迁加以考察,上溯夏、商探寻其渊源,下接春秋、战国,拊循其沿革.然而,夏、商至春秋、战国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均未提及此二大官署,其故安在?其二,此二大官署,西周的传世文献亦未提及,仅见于西周铜器铭文,当然,这是最直接、最可靠的原始史料,可是,对西周铭文文义的理解,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把我们在探索中的一些不成熟看法,提出来就教,希望得到杨宽先生和史学界同志们的指正.  相似文献   

13.
本文引用西周金文和古代文献,探讨了与西周法制有关的三个问题。西周时期的罚金实即赎刑制度,现代意义上的罚金最早流行于西汉;西周金文中“中史”的职掌是书写和保存簿书,主要偏重于司法档案的管理,是属于《周礼》中士一类的司法官;铭文中“”字,是一个法律用词,读为“谳”字,该字的出现,表明读鞫判决制度滥觞于西周。  相似文献   

14.
<正> 现在的中国通史著作,于西周之后划分出一个春秋时期。但是,从《史记》直到清末的通史书籍,均以“周”来统摄今天所说的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那么,“春秋”作为历史时代的名称是从何时开始的?弄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认识我国史学史中历史年代学的变化。我国是一个自古就重视自己历史和史学发展的国家。如何命名已往的时代,是史学编纂方面首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便产生了历史年代学。春秋及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西周人称他所取代的前代为商代或殷代,“商”或“殷”既是旅名,又是殷人国都所在地名,同时还是殷人所建王朝之名。商时人名其前代为夏也是这样。所以《汤暂》记载商人称夏代为“有夏”,《召诰》记载西周人称夏代为夏、称殷代为殷。春秋时人继承  相似文献   

15.
春秋金文反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秀恩 《殷都学刊》2013,34(2):74-78
春秋铜器铭文中有反书的共477件,占春秋器总数的30.58%,分布涉及各个器类,时间贯穿春秋早期到晚期,地域分布涉及秦国以外的当时几乎所有诸侯国.有反书的单字共101个,情形分独体字反书、合体字整字反书、合体字部分构件反书、合体字某一构件易置并反书四种情形.春秋金文中的反书无区别意义的功能,是甲骨文系统“正反无别”构形特点的延续.春秋金文反书的数量与功能表明春秋金文文字系统尚有较强的象形性.春秋金文单字反书字频比例与西周金文的比较表明:在象形程度上,春秋金文文字系统与西周金文文字系统无明显的阶段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绳克 《殷都学刊》2023,(4):154-156
先秦史专家王晖及其团队于2022年10月在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周王畿——关中出土西周金文整理与研究》,详尽搜集整理了关中地区出土的西周有铭青铜器与金文资料,兼及周王朝宗法宗庙制度、礼仪与政治制度、军事教育文化、周原金文与族属、周王朝与内外服关系、外服制诸侯方国金文等六个问题的专题研究,内容丰富、论证鞭辟入里,充分发挥金文资料在证史、补史、纠史方面的最大功用和史料价值,可谓藉助金文资料探索西周王畿地区历史文化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7.
"使成式"、"处置式"、"被动式"这三种汉语常见结构形式,并称为"三式"。起初,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史》中最先提出他们各自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并以典范文著为范例分别对三者的发展过程作了详尽的说明。在说明的同时,王力先生还指出了有些句式是通过三者之间两两结合构成的,以表达语义或适应时代变化而发生的表达方式的变化。由此我们发现,这三种结构形式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在不断适应语言表达方式改变的现状中相互关联着。"三式"之间产生关联的根本及他们转换的条件是本文最为主要的说明点。  相似文献   

18.
春秋晚期以后,“百姓”一词已指普通民众,但是“百姓”一词的古义是“百官族姓”、“百官也。官有世功,受氏姓也”,在《国语》和《左传》中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否定这种说法的裘锡圭、朱凤瀚两位先生,根据的其实是东汉郑玄晚起的错误解释。朱凤瀚先生详细讨论过西周的由不同姓的诸多宗族族长担任世官的制度,这种制度可以追溯到商代或更早的夏代。“世官”源于不同的氏族或宗族以世代相传的特殊技能服务于社会。这些担任世官的不同姓的族长,就是“百姓”。能否凝聚众多的“百姓”服务于同一个社会组织,大大促进其发展,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百姓”是早期国家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仆在西周春秋不是奴隶,已为当时及先秦的文献所证实。《召伯虎簋》的西周金文说:“余老止公仆庸土田。”“庸”即“雇”。此话可以译为:“我的父亲止公雇仆耕种土田”。可见,仆在西周是佣工,西周已出现了雇农。《左传》说:“崔氏之乱,申鲜虞来奔,仆赁于野,以丧庄公。”“赁”即“雇”。此话可以译为:“(齐国的)崔氏那次作乱,(齐国的)申鲜虞逃跑来,雇仆在野外,为(齐国的)庄公守丧。”沈玉成在《左  相似文献   

20.
李家骥同志在本刊1982年第5期发表《宗法今解》(以下简称《今解》)一文,对《古史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中《试论西周春秋间的宗法制度和贵族组织》一文提出了商榷意见。我们认为《今解》所提出的意见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今解》开头说:“要研究西周、春秋社会政治制度,必须研究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杨宽先生《古史新探》一书,从三礼探讨西周、春秋社会政治制度”。这里就有很大的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