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在哲学中,人类学转折作为一个明显的事实被肯定下来。然而,对这一事实可以从许多角度来加以理解:科学和哲学中的这一现象是偶然的吗?它是客观所决定的呢,抑或是科研人员偏爱的个人科学利益的反映?而也许这是哲学把握现实特性改变的标志?在我们看来,这是这样一些问题,对它们的回答不可能预先决定,而是要进行系统的分析。我们来试着指出这种分析的一些可能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创建的是人类学唯物主义和人类学辩证法。人类学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主要表现在 :1、以物质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实在性为前提 ;2、理论研究的客观实证性、科学准确性和实践价值性 ;3、从人的感性活动———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出发观察分析世界。人类学辩证法的立场和方法主要包括 :1、在肯认辩证法的客观实在性基础上 ,强调了人类学的即人类自身的辩证法 ;2、以对立面统一、多样性统一以及概念从简单上升到复杂为主要形式的分析把握人类问题的辩证法方法。 相似文献
3.
郑召利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3(2):10-13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对交往理论的研究已成为时代性的哲学课题。哲学人类学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入手 ,揭示人的生物和文化等特性 ,强调人与人、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层合理关系 ,并力图确立“完整人”的概念。生物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是哲学人类学的主要分支 ,它们关于人的未特定化、人的开放性以及文化创造特性 ,恰好说明了交往作为人的源生性社会活动的发生学基础 ,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与“遗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人类学学科的角度,对目前国内的遗产运动进行了讨论,内容涉及人类学学科中与“遗产”联系紧密的物的分类、文化空间、族群认同、文化自觉等概念,并试图对目前学界“遗产”研究理论薄弱的现状进行反思和补充。 相似文献
5.
江丹林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本文运用列宁关于历史转折与“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的深刻思想,揭示了历史转折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危机”的内涵就在于社会实践的急剧发展变化,既使已经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受到严峻的挑战,又使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解受到巨大的冲击;具体地说明了只有在科学地提出和解决新问题、反思实践和理论“极其丰富的经验教训”、扬弃各种错误理论思潮的过程中“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才能在坚持、探索和创新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头脑’和科学的“精神武器”;进而揭示了列宁这一深刻思想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老子"道"的理论基础上,荀子提出了中国哲学史上又一个重要的概念,"理"."理"的出现,表现了先秦思维方式,由混沌整体多元向秩序整体多元,由粗略模糊思维向精确理性思维,由缺乏学理分工向科学门类划分发展的重大转折.但是非常值得思考的是荀子的思想成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历史人类学与人类学意义上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正爱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3):101-107
近几年来,人类学对历史、社会以及其他人文科学研究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反之,历史研究对人类学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但是,历史人类学至少在目前还未发展成一个学科分支,我们只能将其视为一种研究方法和视角。而作为人类学家,我们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对人类学而言,历史到底意味着什么?人类学研究的对象往往具有边缘性,因此除了文字所载的历史外,人类学家还需更多关注非文字载体所承载的历史,空间、景观、身体、行为、记忆等都是历史的载体。 相似文献
8.
苗启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3):5-10
西方哲学由古代的以客观存在为本位的本体论哲学,发展到近代的以主客关系为本位的认识论哲学,到十九世纪中叶,发展到"形而上学要由‘人类学’来取代"(海德格尔)的现代哲学的人类学转向。马克思处在这一转向的滥觞时代,并开辟了这一哲学的新方向:广义人类学哲学。其特征,其一在于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以人类为本位构建新哲学;其二在于通过"人类的感性活动"来理解世界("事物、现实、感性");其三在于通过"革命的实践"来"改变世界",使人类能够合理生存与健全发展;其四在于以"人的社会存在"来理解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自由解放问题;其五,在于从人的现实关系来揭示人和人类世界。这一哲学的基本价值精神在于:在对不合理世界的批判中争取"每个人和一切人"的合理生存、健全发展与走向自由解放。这是当代政治理性可以引以为据的重估一切价值、重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重构各民族健全发展的人类学关系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由之路,它对当今的全球化发展和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如康德晚年所示 ,人类学为其哲学之最终归宿 ,以解答“人是什么”的问题。因而从人类学视域解读批判哲学实为高屋建瓴的方法 ,会大大拓展批判哲学的价值意蕴。而对批判哲学的人类学视域的剖析表明 ,批判哲学应被视为广义的 (哲学 )人类学体系的一个部分 ,它是从先验论上论证了“人何以可能为人 ?”乃在于 :人是能够自己造就自己并造就自然的“目的”本身 相似文献
10.
韩东晖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概念避免了本质主义的困境。我们可以借鉴这一思路,将“哲学”视为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和思想方式,从而观察多种多样的哲学活动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交织而成的网络,扩展我们对丰富多彩的哲学思想的理解。基于这种认识而展开广泛的哲学对话,或许是“中国哲学”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改革,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过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并不限于打碎障碍机制,建立加速经济发展、实现科技进步的相应机制。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深刻革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们的制度在其各个决定性方面,即经济方面、社会政治方面和道德方面的人道主义性质”。离开日益增长的人的因素的作用,就不可能实现改革的思想。为此,必须利用所积聚的人的全部潜力,即政治、文化、科学和道德的潜 相似文献
12.
王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下简称“三自”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渠道。因此,对大学生的“三自”活动不应停留在一般号召和形式上的动作水平上,应从更深的层面上去探究“三自”活动的本 相似文献
13.
周兰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7-61
“行为”是卡罗尔·华迪卡哲学人类学的核心概念.“行为显示位格”是他的基本主张,包括两层含义:行为和意识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人成为人需靠行为的“超越”与“整合”.“超越”指人因其自由行动而能超越限制,借着自我决定来完成自我;“整合”是对人本体论意义上的统-的维护.卡罗尔·华迪卡的哲学人类学颠覆了笛卡尔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重建了思考对象与思考过程本身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段德智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5):53
莱布尼茨哲学研究这个说辞有两层意思。其表层意思意指研究的对象或范围,而其深层意思则意指研究的方式或方法。在西方思想史上,莱布尼茨是一位智商和能力极高的学者。狄德罗在其主编的《百科全书》莱布尼茨主义条目中谈到其智商和才能时,曾不无激情地说到:当一个人考虑到自己并把自己的才能和莱布尼茨的才能来作比较时,就会弄到恨不得把书都丢了,去找个 相似文献
15.
王公晓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4):15-17
"活动"范畴,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逻辑起点和中心范畴,也是皮亚杰理论中最复杂、最不易把握的概念.皮亚杰的认识起源于活动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十分接近,而且从个体认识发生的角度支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起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而不是单纯起源于物质本身的观点.但是皮亚杰的"活动"范畴不是尽善尽美的,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有着原则的区别,而且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刘小枫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3(1):13-28
以赛亚·伯林把赫尔德形塑为“反启蒙”旗手,这一观点广为流行,却未必站得住脚。赫尔德反对法国启蒙哲学,不等于反对启蒙哲学本身,毋宁说,他希望提供“又一种”属于德意志的启蒙哲学。赫尔德在21岁时写下的参赛征文已经表达了自己的启蒙抱负,即让“整个哲学成为人类学”。赫尔德最为著名的著作《人类历史的哲学观念》充分表明,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想。赫尔德一直被视为现代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先驱,但他同时也是个自由主义者。鉴于赫尔德是古典学蜕变为人类学的开启者,我们有必要看清其人类学历史哲学的实际面目。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论的哲学人类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继存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2(1):116-119,122
哲学人类学试图把经验科学对人的理解与形而上学对人的思考结合起来,建立人在宇宙中特殊的地位和描述人的完整形象,教学论的建设恰恰需要哲学人类学的这种广阔视野和对人作完整理解、把握的坚定信念。这样,教学论才能从完整的人出发塑造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8.
陈学金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1-76,127
在我国教育研究中,"人类学研究"与"质的研究"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从研究传统、理论来源、研究现状等角度进行比较,两者有较大的区别。难以否认的是,我国教育中的人类学研究与质的研究也有诸多相似之处,身处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旨趣的研究者之间不断地相互对话,借鉴彼此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相到渗透,呈现出交叉融合、多元共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苗启明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3-10
本文认为 ,马克思所创立的哲学 ,通常被概括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 ,但就其本质看 ,或许可将其概括为实践人类哲学。因为它以“社会化了的人类”这种“社会存在”为对象 ,并以人类的合理生存与自由解放为目标 ,从哲学、政治、经济、历史、社会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并把这一理论建立在社会历史实践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理解 ,才有可能把马克思一生的理论事业统一起来 ,才有可能摸到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 ,并与当代的时代问题与时代精神共鸣。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杰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63-64,88
“三农”问题是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类社会问题,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三农”问题具有普遍性,不是个别国家或地区特有的现象;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三农”问题的具体表现差异较大,该问题又具有特殊性。“三农”问题有表现为工农发展失调、城乡发展失衡的相对“三农”问题和农村处于绝对贫穷、农业处于绝对落后、农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绝对“三农”问题之分。把握“三农”问题的这些特性,是进一步研究“三农”问题的前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