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开大学张再生指出,“两种生产”是指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两种生产理论”在解释和运用中,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①“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两者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它们各自遵循不同规律,而要使两者相适应是难以做到的.②“两种生产理论”脱离一定社会制度、社会生产方式而抽象地谈人口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是不科学的.③“两种生产理论”常有明显的“人手论”倾向,易导致人口失控.笔者认为,“两种生产”的关系应这样界定:人口生产总是服从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物质生产总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所以,只有以生产力为中介来平衡两种生产,才能达到两种生产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自然观与绿色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理解绿色生产力的基础,它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统一的,是通过劳动而建立的物质变换关系;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背后还有着更为本质的人与人的关系;在马克思的自然观基础上,绿色生产力才能统一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对立,才能从理论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3.
一、经济运行机制的比较分析经济运行机制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一种内在协调方式,其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对经济运行机制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以此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形式,因为经济运行首先是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资源配置过程,只有反映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生产的  相似文献   

4.
时间与空间的相互转化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充分条件 ,而对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却只是提供了必要条件。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内部的分工与专门化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全面而快速的发展 ,而这种发展却是以人的个性的片面性发展为代价的。人获得自由是个过程 ,必然经历人的个性独立片面发展的阶段。人的个性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新的时间与空间转换方式下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5.
郭东海 《文史哲》2003,1(1):71-74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 ,一个突出的矛盾和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生产力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准确把握这种矛盾 ,深刻认识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生态标准与生产力标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才能把发展生产力、改善全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与保护和改造自然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为当代的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企业素质结构,是指构成企业系统的生产力二要素的质量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水平,它包括三部分,即职工队伍素质、技术装备素质和生产经营管理素质。企业的素质,首先表现为生产力二要素的质量,即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质量。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数量一定的条件下,只有不断提高他们的质量,企业系统才能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企业的素质可以看作是职工队伍的素质和技术装备的素质。其次,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其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成败,所以,企业的素质还表现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水平。一、职工队伍素质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依赖越来越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要作为第一资源发挥作用,必须作为生产力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生产力系统正常运转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只有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才能发挥第一资源的作用,使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社会稳定和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8.
关于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流行的观点通常只满足于这样一种解释:它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我认为,这种理解带有片面性.全面地、正确地认识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应当把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包括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富有活力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人不仅要支出一定的体力和智力,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而且还要有起动和发挥这种体力和智力、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生产积极性.只有将生产资料同具有生产积极性的劳动力相结合,才能点燃沉睡于生产资料中的活力,形成现实的生产过程.实践证明,任何形式的生产,都无不渗透着或体现着劳动者的生产积  相似文献   

9.
社会生产力的运动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如果着眼于时间序列,人们可将一定空间中的生产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量的扩张和质的演进,称为生产力的“成长”;如果着眼于空间联系,人们可将一定时间内的生产力在区域间的转移、交换现象,称为生产力的“流动”。生产力流动的过程动态地展现了生产力的空间转换,它既包括旨在形成生产能力的要素迁移,也包括交换或匹配生产能力和某些生产成果的协  相似文献   

10.
1983年以来,企业进入了全面系统的改革阶段。新阶段的改革特点是: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改革、物资生产部门和非物资生产部门的改革结合进行。当前改革的重点仍然围绕着解放企业生产力。企业是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细胞,只有企业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经济效益,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满足人们日益不断增长的文化物质方面的需要。 国务院作出决定,国营工业企业要实行以税代利的政策,这是一个重大的改革。这一改革打破了卅多年来在财政土实行统收统支的政策,使企业办好办坏不一样,实行奖勤罚懒。这对企业  相似文献   

11.
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修正了自己之前的观点,将物质生产决定论改为物质生产制约论。之所以只是制约而非决定,在于物质生产或横向或纵向地外在于其他领域,其他领域有自身特殊的规律,只有进入到这些特殊的规律之内物质生产才能发生影响。但由于他用词有一定的随意性,所以对1859年之后文本中论及经济的决定作用的地方都应该理解为制约,否则就背离了马克思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12.
影响基本建设经济效果的因素很多,但是,从宏观看主要在于投资的规模、投资的方向和生产力布局三个方面。本文拟联系我省实际情况,就工业生产力布局与基本建设经济效果的关系,谈点浅薄看法。 工业生产力布局与基本建设经济效果的关系 基本建设就是固定资产的建筑、购置和安装。基本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固定资产形成的过程;工业生产力布局就是研究固定资产合理的空间分布。因为固定资产在社会化大生产中起着劳动工具的作用,只有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才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与文化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只有加速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提高各族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实现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一 革命和改革是人类社会解放生产力的两种方式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只有通过一定手段,打破这个桎梏,实现社会变革,代之以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论初级阶段资本的生产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产力、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从一个理论命题谈起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任何社会生产的两个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就形成了这个社会的独特的生产方式。任何社会的生产方式都是以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定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所谓的社会生产力就是社会生产过程中创造物质资料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社会生产的历史结果,表现为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社会生产力的显示必须借助于特定的生产方式,即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总是一定生产方式下的运行结果;而一定的生产方式必须以历史的生产力为条件,即一定的生产  相似文献   

16.
农民采用新技术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民采用新技术影响因素分析陈继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科学技术本身只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把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科技成果的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科技新技术只有在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7.
<正> 一、生产力范畴的内涵与外延 生产力表示的是人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的关系,是人在改造自然、谋取物质资料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物质力量。它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 人们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对生产力进行不同界说。比如,人们可以按照生产力的存在形式及其在人类获取物质资料活动中的作用不同,将生产力划分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也可以按照利用层次的不同,将生产力划分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与间接可能的生产  相似文献   

18.
是一种生产,还是四种生产?--读《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承叔 《东南学术》2003,(5):97-106
传统哲学教科书认为物质生产是整个社会的唯一基础,因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矛盾,这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但在更广的意义上讲,却存在片面性.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是一种有机体,它是四种生产的统一,即物质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物质生产并不是唯一的基础,而且物质生产也不能离开其他三种生产而孤立发展,这是一种只能在观念中分开,而不能在事实中分开的过程.强调物质生产及其内在矛盾,这对于揭示政治运动规律具有一定意义,但是却不能解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也不能深刻揭示生产力本身的发展规律问题,因此有必要从一个更宽和更广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9.
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一、“人口压迫生产力”的严峻现实 1.生产力水平对人口的可能容量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的最终决定因素,它同样也决定着人口的数量、素质、构成、分布等状况。物质资料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人们必须首先解决基本生活资料,然后才能谈得上开展其他活动。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生产力水平能达到的程度总是有限的,生产的物质资料也总是有限的,因而,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对于人口的可容量有个  相似文献   

20.
在生产力自身的革命中,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劳动对象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被忽视。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对象在生产中仅仅处于被加工的被动状态,对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关系甚微。如果说这种看法在以往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这种认识则显得远远落后于实际,未免低估了劳动对象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一 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劳动对象时,把劳动对象分为两大类:一是“天然存在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5页),即没有经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物质,如矿藏、原始森林、未开垦的处女地等等;另一类是“已被劳动滤过的劳动对象” (同上书,第206页),即经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如农业中的种子,织布用的棉纱、制造机器用的钢材等等,在生产中泛称为原料、材料。 大家知道,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只有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转变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资料,这种劳动才是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由此形成的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