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郭建琳 《社会科学家》2003,107(3):156-160
桂林自古以来位于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要冲,南北文化的碰撞以及独特的地理风貌,促成了桂林古城形成与演变。长久以来,桂林因其漓江山水之盛名,而忽略了古城的存在。作为我国历史悠久、中外闻名的旅游城市,也是第一批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之一,研究其城市形态演变特征和轨迹具有重要而典型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大同古城自秦汉建立城邑,有确切记载的历史距今已有2200多年,城市的名称屡有变化,城市布局和规模也因政治需要或军事防御有所损益,但其位置始终未发生大的变动。现存的明代府城和北面的操场城,大部分城垣存在早、中、晚三期墙体相互倾斜挤靠叠压的现象,较晚的墙体依次倾斜靠压在较早的墙体上,从早期到晚期为自内而外的方向排列。真实显示出大同古城从秦汉县邑、北魏京师、辽金陪都、隋唐军镇到明清重镇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安阳县渔洋村 6 0 0 0年不间断的历史文化遗存 ,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其周围优越的地理环境是古人选择在此生活的重要条件。这里位于漳河出山所形成的冲击———洪积扇的顶端 ,河床稳定。因此 ,渔洋村虽然紧邻漳河 ,但人类活动遗迹却能在一个地点不断演化。这里处于漳河凹岸 ,河流较深 ,具有修建码头良好的地理条件 ,使其在历史上长期为官道的渡口码头。渔洋的许多文化现象都受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美国近代民主制形成的历史根源初探林晓星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以及1789年《权利法案》的问世。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国家之一。*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发端于英国,然而,美国1789年确立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较之英国在1689*年...  相似文献   

5.
成都平原史前古城性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段渝  陈剑 《天府新论》2001,(6):81-86
通过对城墙、大小类型的房屋建筑基址和陶石器遗物等考古实物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成都平原史前古城政治组织是发展比较充分、形态比较典型的酋邦组织,由各座古城的共存所形成的古城群,则是考古所见成都平原最早出现的酋邦社会,预示着文明时代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6.
上海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上海之名自宋以后才有。唐天宝时(742-756)此地仍为海,叫华亭海,在华亭县东北。《嘉庆上海县志》載:“天宝……置华亭县即今松江府全境其东北为华亭海……即个县境”(1卷20頁)。《同治上海县志》載:“唐……置华亭县……其东北华亭海即今县治”(1卷1頁)。这些可以說明上海在唐天宝时并未成陆。何时成陆?大概要至唐宋間(即十世紀中叶),迟于宋則肯定不可能。因为宋熙宁七年(1075)  相似文献   

7.
地理条件是城市兴起的基础,地理条件的优劣对城市的兴起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太原城市的兴起与太原盆地的自然环境、经济以及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以上诸方面的分析,阐明太原市兴起的地理因素。太原盆地的自然环境太原盆地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太原市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山西高原的中部沿汾河流域是一个个小盆地组成的川地,太原盆地居川地的中间地带,东西宽50公里,南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西方之间在纺织和农业技术上的互补,是丝绸之路形成并延绵数千年的主要原因。从根本上说,这种互补关系是由欧亚大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引起的。中国文明核心区位于东亚季风区,雨热同期,是桑蚕、黍、粟和水稻的起源地,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丝纺和农业体系;旧大陆其他文明起源中心气候干旱或雨热不同期,是小麦、大麦、绵羊、山羊、马等农作物和家畜的故乡,以亚麻、羊毛和棉花为主要纺织纤维。地域分异和由此引起的中西方纺织体系与农业体系的差异,为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互补提供了地理基础。然而,以丝绸为媒介的跨文化交流不是短期内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彩陶之路、青铜之路再到丝绸之路的漫长的演变过程。其中,距今5500年和4800年、4000年、2800年左右的气候事件,分别推动了彩陶之路、青铜之路、丝绸之路的形成。斯基泰人的西迁和由此引发的欧亚草原的民族迁徙浪潮,最终使丝绸之路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贯通。  相似文献   

9.
在唐宋的历史地理中,岭南包括现今的广东、广西、海南的广大地区和越南的一部分,这时候中原人士对于岭南的认知是偏僻边远、蛮荒贫穷的落后区域,而在政治上,岭南也是罪臣逐客的迁谪流放之地。在诗歌地理中,受荒服之地观念的影响,唐诗地理中的岭南等同于失意人生与生命的沉沦,瘴雨蛮烟是其经典的意象。宋代诗人继承了唐诗对岭南地理的普遍认知,并使瘴雨蛮烟意象蔚为大观,但在儒释道思想融合的影响下,江南意象的比对运用及岭南日常生活的大量描绘,使诗歌中的岭南呈现出一片自适闲逸。岭南遂由瘴乡蛮地有了“大舜隐真之地,达人循迹之乡”的意味。  相似文献   

10.
<正> 一、论地理条件与民族发展王夫之认为中国的自然地理形势影响了中国和中国以外民族的不同气质。王夫之这样描述中国的地理疆界:“中国之形,北阻沙漠,西北界河、湟,西隔大山,南穷炎海,自合浦而北至于碣石,皆海之所环也。”王夫之对中国北、南、东三面疆域的描述大体符合当时中国疆域的三边界限,而认为西北界限在河湟,是因为王夫之的“中国”概念是指民族居住的地区,他排除了今天西藏、新疆广大民族地区,这一点是十分狭隘的。因为汉朝已在今天新疆设西域都护府,元朝已在今西藏设乌斯藏宣慰司来管  相似文献   

11.
五年前,当严寒刚刚过去,祖国大地才开始复苏的时候,《社会科学战线》就以崭新的面貌破土而出。如今,尽管学术园地已经是百花争妍、群英芳菲,《社会科学战线》依然能以其高质量、多学科、大容量的特点获得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这的确是值得庆贺的。作为一个历史地理工作者,我当然非常关注《社会科学战线》上这一方面的文章。我也高兴地看到,这些文章大多数都是内容扎实、论据充分、结论可靠的,既达到了一定的学术  相似文献   

12.
合肥名称考 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载:“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这就是说,当夏天涨水时,施水和肥水就在这儿相汇,所以叫合肥。这里所说的施水,就是今天流经合肥城北、城东的南肥河。南肥河流入巢湖  相似文献   

13.
教育历史地理是研究历史时期教育单位及其各要素(如书院、儒学等)的空间分布、变迁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关于人类教育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它不仅具有教育发展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的理论意义,而且还涉及政治、经济乃至民风教化的发展和决策的现实意义。在教育改革正呈如火如茶之势的今天,进一步加强教育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寻找出历史上教育若干主要素在时空分布差异上的原因,通过对照统计,以清楚地反映出各地区人才盛衰变迁的脉胳,显然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欲使我国的…  相似文献   

14.
<正> 随着大众传播事业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不同文化背景甚至不同国度的人们进行交流、沟通和对话已成为现实.昔日遥远陌生、漠不相关的外部世界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议论、评判和调节,日益紧密地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一部分.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沟通、协调、规范、监督、吁请、教育等等作用,无论其深度还是其广度,都是过去无法比拟的.随着社会信息化和民主化的发展,舆论的社会作用益发显得重要.这里,我们试图通过对舆论形成的条件、机制、过程、方式的初步分析,揭示舆论在传播互动、交流讨论的沟通过程中由公众意见整合成为群体意见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5.
孔子礼学源于关系人类存在的意义系统的古礼 ,它是对濒临崩坏的古礼的承继 ,又是中华礼文化得以形成并传衍久远的端绪。本文从文化的制度层面入手 ,把“礼”作为一种历史现象 ,对孔子礼学的历史形成及其文化意义作一系统分析 ,从而看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6.
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完成向社会主义建设过渡以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一直是摆在党的最高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面前的重大战略问题。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经历了艰苦的探索,走过了曲折的历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主观主义发展观,到教条主义发展观,再到片面发展观,最后形成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这是我们党不屈不挠敢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阶段的重大理论成果和经验总结,必将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多因素的历史原因 三国鼎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历史课题,不仅三分故事自宋代以来由于平话、戏剧、小说的影响,已是家喻户晓;而且形成三分的历史发展,威武雄壮,可供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和借鉴。但是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原因这一课题的研究,似乎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史学界已成定论的观点认为:“三国鼎立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挑区封建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18.
历史地理学刍议及建构历史哲学地理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有亮 《理论界》2009,(11):80-82
本文首先对历史地理学作简单回顾,进而提出建构历史哲学地理的设想,希望为历史地理学开辟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19.
人是历史的存在,人无时无刻不存在于历史之中。人的历史存在不断地刺激人的意识,从而形成了人的历史意识。随着历史与神话及宗教的疏离,历史意识便日益昭示出清晰的结构。人类历史意识的产生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产物,而又同时促进人类的进一步觉醒。本文主要探讨人类历史意识的结构、起源及其途径。  相似文献   

20.
大规模的古城改造运动,在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惨痛的教训,促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在古城改造中保留城市记忆的必要性,并积极探索城市记忆的保留方法。在古城改造中,可采取完善保存历史古迹、形成公民博物意识、运用现代技艺等方法保留城市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