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钱绎的《方言笺疏》是流传最广的一部关于扬雄《方言》的训诂专著。该书问世之后,时人毛岳生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义沉而体大,识邃而说创”;近人和当代论者对该书的“因声求义”更是推崇备至,如云:“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循声译字,字虽无定而音理可推,是书于展转互异处,寻其音变之原,古人以声释文之旨于是大启”,“王氏之于《广雅》,郝氏之于《尔雅》,钱氏之于《方言》都能因声求义,深得‘声近义通’、‘音义贯串’之妙旨”,等等。对这些看法,我们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2.
邢昺《尔雅疏》在疏解经文、郭注的过程中,注意运用“某某音义同”的训式,揭示各类语词之间的音义关系。这种训式中有一些揭示了古今字的音义关系,且在训诂条例上往往属于“连类广训”,这是对汉人“古声某、某同”、“某、某同”的改良和发展,也启迪后人对“音转义存”、“声义同源”、“异字同词”等现象作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从语词音义的传承、演变和分化的角度,对现代四川方言口语词进行分析阐释,并试图寻找出与之相关税的古代语词和其间的传承演变轨迹。本文考察了“”、“拌”。  相似文献   

4.
考索方言本字是追溯方言词源、寻求方言间对应关系的有效途径。古代文献中有些字的音义与现代姚嘴方言中部分动词的音义相合,可认为是这些动词的本字。  相似文献   

5.
释“让”     
“让”字现代汉语基本义与其本意相去甚远 ,实际上是两个词 ,“让”字古汉语本义至今活在方言口语中 ,而现代汉语“让”字基本义是“攘”字的假借字。让与攘、纟襄三字间有复杂的形音义关系 ,本文详析其间脉络及关系  相似文献   

6.
释子、生     
文章运用语源学方法 ,通过汉文词汇古音义与藏语安多方言中保留的古音义之比较 ,对汉文中“生”、“子”等字的本义进行释说。  相似文献   

7.
“毓”、“后”语源及部分牙喉舌齿音声母通变关系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拙作《甲金文“毓”“后”二字的用法及其关系》一文,曾从形义辞例入手,分别对“毓”、“后”两组字进行了辨析。古毓字从女(或从人)从例子作,本表生育之义,引申成为表君王义之专字,“毓”之异体后世分化出有“育”字。古后字从口从帚(古妇字)省,是表王配义之专字。随着“毓”、“后”二字音义的嬗变,晚周以后“后”字同  相似文献   

8.
千尺山tong为西岳华山的著名景点,其“tong”字存在着异写现象,人们对“tong”字的音义有不同认识,经过分析比较,还是作“千尺tong”为好。  相似文献   

9.
在近期发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贰)·参不韦》整理报告中,有一未作隶定的新见字“■”凡三见,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整理者和研究者都提出过一些释读方案,至今聚讼不已。现通过对相关字形音义的细辨及所在辞例的考究,推断该字可隶释为从廾(凫)声的“”,是为拱执符信的“符”字而造。竹简“共不屖”可读为“拱符不迟”,意谓秉执符节且不怠慢;“共不”可读为“拱符不皇”,概言执符而不正大显扬。  相似文献   

10.
<正> 1·0 范围 1·1 本篇考释之本字,仅限于客方言五华话之阴声韵字。所考多为该方言使用者误以为有音无字之僻字。如说话快一义,客语曰[fai],字本作“祸”,本有其字,因生僻而误以为无字,故本篇考释之。此外,亦有字习用不僻,因音变或义变而不知其竟为本字者,本篇亦释之以明其为本字。如义为树枝而口语音[k‘a]者,字本作“柯”是也。  相似文献   

11.
时下众多字词典对“佬”字的音义解释大多不妥 ,本文依据大量的典藉对“佬”字的音义做了重新解释。认为“佬”一音li偄o,意为大。一音l??,常用的用法是做后缀 ,如“阔佬、乡巴佬”。“佬” ,也作“老”。常用来指代人 ,但含有轻视意。它不只用于指成年男性 ,还可以指妇女和孩子等。  相似文献   

12.
古今字又叫分化字,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字孳乳现象。因为古、今是相对的时间概念,“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①,所以古今字差不多贯穿了整个汉字发展的历史;同时,由于古字和今字在形音义上均有密切联系,从古字可以推测今字的形音义,从今字亦可推测古字的形音义。所以,笔者认为古今字是沟通古今文字的金桥,在文字学上的地位,仅次于六书理论,比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更为重要。对如此重要的文字现象,古汉语论著却论之不详,现代汉语教材及中学语文教材更是无暇提及。笔者认为,如此处理古今字问题实非明智之举,我们应加强…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如何利用方言词汇结合汉语词汇史的研究给方言分区,一共举了三个例子,闽语的“鼎”字和“拍”(打)字以及粤语的“睇”字,指出词汇溯源的困难以及单用词汇作方言分区的局限。  相似文献   

14.
文章指出今人对元代直解文献的校录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脱文和误录。误录问题又可以分成"甲乙二字音义不同,因形近误将甲字录作乙字"和"甲乙二字音义相关,因不明字形的时代性误将甲字录作乙字"两种。元代直解文献中有些词语的书写形式有特殊的习惯,其字形具有时代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颁”通“斑”这一注释说明现行字、词典和古籍注本对“×通×”、“×同×”这一术语的使用很不规范,从而混淆或模糊了汉字发展的历史。应当明确其真实含义,规范使用这一训诂术语,才能说明由于汉字形音义孳乳演变而导致的字与字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阐述的是绍兴方言中四字格类例举要;其次从语用的角度,论证了它与汉民族口语文化的传承关系,四字格是口语传统句式的最佳选择,优化了汉语的音义结构。  相似文献   

17.
借助《经典释文》及慧琳《一切经音义》等著作,探讨“差”字的音义之别:论证了“差”用在人名、官名,借作嗟叹的“嗟”,训为磨搓义,原数的一半义,用在联绵字“参差”“差池”中的读音;讨论了“差”变调构词情况,对它们的变调构词的词义发展源流作了分析;研究了字书对“差”字音义的不同反映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也附带得出诸字书收字收音方面的若干特点;探讨了“差”字几个读音的上古来源,从而初步清理出了“差”字从上古到中古的韵母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8.
问方式的疑问代词常用“怎么/怎嘛”的合音形式“咋”、“作”、“啧”以及省略形式“怎”等,少数方言用“阿地”“得嗫”等。问原因的疑问代词有两套,一套是“怎么”、“咋”、“啥”、“甚”等,另一套是“(因)为啥”、“(因)为甚”、“(因)为什么”等,少数方言用“阿”和“争”提问。问程度的疑问代词在晋方言中一般用“多”,少数用“多来”、“多嗫”、“多待”等。“咋”是“怎么”的合音形式,“作”、“争”可能是近代汉语疑问代词“作”、“争”的沿用与发展,“作么”的产生时期应比“怎么”要旱。  相似文献   

19.
“姑苏”新解与上古见章系互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1)“姑苏”是古吴越方言“官盐”的记音,其本义正是“盐官”,与《越绝书》中“朱馀”同音同义。(2)古吴越方言见系一三等字读如章系三等的声纽。(3)上古见章系互谐当源自更早的※Krj-复辅音。理论上※Krj-当有三种发展途径:古楚语和今客闽方言的某些点代表了※K,古吴语代表了※ts,大多数方言代表了※k/,※ts分化。问时也附带说明了古齐鲁、吴越方言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20.
“降”是汉语中一个多音多义的字,这些音义不同的词是不是同源词呢?它们如果词义有联系并在上古汉语中只有一种读音形式,说明这些词来自同一语根,后来才孳生分化为音义相关的几个词,这一语根的语音形式是怎样的呢?又是如何发生演替分化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