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扶贫工作的主战场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中南方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在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占比较大。南方几省在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方面存在着相似性,产业经济特征方面存在着互补性,扶贫工作也就存在着可以相互借鉴或相互协作的根基。本文分析了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省(区)的脱贫攻坚典型模式和经验,并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江西省的脱贫攻坚工作给出启示,即扶贫工作重视精神力量、金融扶贫助推产业扶贫的必要性、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开展省际或地区间的对口扶贫、重视大数据在扶贫攻坚工作上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2.
减贫一直是我国高度重视的工作,我国已经进入"十三五"规划实施时期,离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不到五年的时间,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精准扶贫的具体落实,成为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面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的难点,以四川省少数民族特困地区为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机制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武陵山片区涉及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的11个地(市、州)、71个县(区、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为积累以跨省片区为单元组织大规模扶贫攻坚的经验,党中央决定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开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并决定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为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试点工作的联系单位,为全国其他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工作的推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对遵义市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完成情况的调研,梳理目前已采取的扶贫措施和存在的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旨在探讨少数民族集中连片特困区脱贫致富,加快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山地区域集中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山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庆论坛”旨在为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思路,促进跨行政区的分工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论坛紧紧围绕山地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山地特色产业选择、山地旅游业发展、山地城镇化、山地财政金融等问题进行研讨.会议总结认为,推进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区发展应在生态环境保护前提下,做好城镇发展规划、选择特色产业,依靠政府和市场力量共同推进扶贫攻坚计划实施.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如何实现旅游资源富集而发展滞后、生态脆弱的特困山区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具有重大意义。文章通过对秦巴山区区域特困现状与特困特点,结合旅游业在生态脆弱、资源富集的集中连片特困山区扶贫中的独特作用的分析,提出了我国生态脆弱型特困山区旅游扶贫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框架:(1)建立"秦巴山区国家旅游主体功能区综合改革试验区"。(2)建立秦巴山区国家级旅游产业扶贫试验区。(3)探索建立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家公园——大巴山国家公园。(4)争创自主创新系列的国家级试验区/示范区。  相似文献   

6.
旅游扶贫既能改变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落后面貌,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改变连片特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在系统论和协同论的指导下,构建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耦合态势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武隆县仙女山镇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系统的演化趋势与耦合态势,结果表明2004-2013年仙女山镇旅游扶贫系统的演化速度高于生态保护系统,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的交互耦合状态由低水平协调阶段(2004年)进入改善磨合阶段(2005-2013年),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之间的交互胁迫约束作用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7.
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总要求,武陵山片区被率先确立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试点。本文基于贫困及扶贫相关理论,以武陵山片区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片区扶贫开发历程及其政策实施,并就其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进行较为深入探讨,藉此对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提出具有一定可操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国家其他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当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的扶贫工作进入了精准扶贫的新阶段。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是旅游精准扶贫的重点区域。由于旅游精准扶贫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结合实例的旅游精准扶贫机制亟待研究。以四川藏区这一连片特困少数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其贫困人口旅游受益的资本、权力和能力等方面限制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剖析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的作用机理,提出了包容性可持续的旅游精准扶贫战略思路,构建了包括启动激励、目标导向、参与共享、监测评估的旅游精准扶贫机制体系,明确了四川藏区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12月27日,吉首大学与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行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8—2019)》发布会。该蓝皮书由吉首大学教授游俊、冷志明、丁建军担任主编,吉首大学扶贫与发展研究团队负责调研和撰写。吉首大学多年聚焦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脱贫攻坚,已发布四部蓝皮书。在前三部蓝皮书关注多维减贫与自我发展能力构建、城镇化路径与趋势、扶贫开发政策与精准扶贫实践的基础上,第四部蓝皮书以"连片特困区产业扶贫的生计响应、益贫机制与可持续  相似文献   

10.
凉山连片特困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形态单一,生态环境恶劣,资源禀赋不足等发展条件限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长期累积的矛盾和多种困难问题叠加,使大多弱势群体始终得不到有效帮扶而游离在社会边缘,逐渐积弱成群,衍生出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常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成为凉山摆脱贫困所需重点突破的掣肘。笔者聚焦凉山连片特困地区弱势群体特殊贫困机理和关键症结进行深入调查和剖析基础上,认为避免弱势群体因发展失衡被扶贫"平均化"和"数字脱贫"所遮蔽而成为扶贫攻坚的盲区,只有遵从精准扶贫战略导向,找准致贫原因,着力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精准开发优势特色产业、强化脫贫能力建设等更具个性化、操作性和长效持续的精准脱贫模式,才能使凉山连片特困地区弱势群体摆脱贫困,最终化解凉山脱贫难问题,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1.
位于渝东南地区的黔江、武隆、彭水、酉阳、秀山、石柱等一区五县,既是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又是旅游资源富集区,贫困与旅游资源富集的孪生性致使旅游扶贫成为渝东南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必然选择。渝东南民族地区实施旅游扶贫开发,既具有旅游资源优势、"政策洼地"效应、旅游区位优势、逐步改善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生态环境等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自然条件约束、经济基础薄弱、旅游专业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等困境。基于此,提出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3223"战略路径:明确政府、企业、居民三角色定位;加强新农村建设与旅游扶贫、政府投资与民间融资两大结合;突出土家族、苗族两大少数民族文化;在景区带动基础上,采取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三种旅游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12.
大小凉山是四川省四大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精准扶贫攻坚战中需要集中人力物力重点攻克的“关键战役”区域。受该地区的扶贫现状和存在的不利条件影响,相关精准扶贫政策在制定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现实约束:一是主要包括扶贫对象精准定位约束、扶贫产业精准定位约束、扶贫资金利用效率约束的现实约束,二是地理位置限制,三是教育资源匮乏。在立足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精确扶贫对象及范围、建设民生保障工程、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引进高素质人才、完善扶贫项目审核、引导产业结构优化、提高文化教育水平等多项措施进行全方位的布局,提高大小凉山地区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大小凉山地区的贫困问题能否借由精准扶贫政策得到解决,不仅关系到该地区百姓的生产生活水平,还决定着我国整体扶贫脱贫工作的成效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生态资源富足区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耦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存在许多生态资源丰富的国家级贫困地区,如何有效利用富足的生态资源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对于该地区的反贫困意义重大。在分析了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各自优劣势的基础上得出了生态资源富足区生态建设与农业产业化耦合扶贫的理论,并构建了耦合模型,最后通过模型分析提出了分阶段、有重点的扶贫才能取得扶贫最佳效果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不仅是我国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难点和焦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对深度贫困地区多维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多维贫困的准确测度是有效攻克贫困、实现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环节。基于秦巴山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区1325份农户家庭微观调查数据,运用A F指数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法对深度贫困地区多维贫困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发现深度贫困地区存在明显的交叉性与多维性贫困,致贫原因亦复杂多样。依据测算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深度贫困地区的反贫困路径:加强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深度贫困区生活条件;积极发展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提升深度贫困区人力资本水平;完善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健康网络,强化深度贫困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完善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确实做到社保兜底;促进深度贫困地区劳动力流动,拓宽深度贫困区农村居民收入渠道;重视深度贫困地区综合发展,有计划地推进深度贫困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张 “精准脱贫”的扶贫方略改善农村基本生存型民生,通过创新土地经营制度和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建构农村发展型民生,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来推进农村普惠型民生,布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村民生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对农村民生的理论创新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着新时代我国农村社会建设的基本思路。这成为全党在新时代开展“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我国农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增材制造钛合金微观组织及性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选择的扶贫产业可以保障其长期稳定发展,对贫困农民更友好的公平分配可以实现产业精准脱贫。以现有的产业扶贫理论和产业选择理论为基础,结合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科学的扶贫产业精准选择指标体系。以指标体系构建和多主体参与运作为核心,分析并解释了基于不同贫困层级的产业精准选择机制和内生的利益分享机制,认为持续的产业脱贫是外源性的产业扶贫与内生性的利益分享机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对扶贫政策成效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性工作。以湖北省来凤县后坝村为个案,通过农户视角对生计资本的改善、可行能力改善、经济脆弱性改善、经济包容性改善、地理资本改善、社会排斥降低状况等方面的扶贫政策成效进行了感知性评价。研究发现:扶贫政策成效总体比较显著,扶贫政策在改善村域发展能力和机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提升农户个体发展和改变地理资本方面效果还需进一步提升。从强化培育贫困地区内生发展能力的政策导向、健全贫困个体生计资本方面的政策体系、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建设支持力度和进一步激发制度优势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扶贫政策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准确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空间重构基础上要素组合优化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义。从减贫规律认知升华、行为外嵌转向发展自觉、资源配置优化与延续效应发挥三个层面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行为的内在逻辑,厘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对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应着力做好发展规划统筹、体制政策健全完善、产业转型升级、相对贫困治理、全域生态宜居环境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高质量建设、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协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领域工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及其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连片特困地区作为特定的区域空间,城乡差距大,贫困程度深,精准脱贫任务艰巨,是当前我国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这一特定区域的扶贫攻坚其实就是一种有组织的城乡一体化的空间生产,这种生产既要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也应该从“感知的空间”(Perceived Space)、“构想的空间”(Conceived Space)和“生活的空间”(Lived Space)出发,深刻认识三种空间生产的不同特点和功能,即连片特困地区“感知的空间”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构想的空间”是城乡空间生产和再生产的必要过程,“生活的空间”是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同时,连片特困地区空间生产与城乡一体化需要从空间控制、内外部对接、公共服务、产业布局、社会保障与政策支持以及非直接因素等方面进行耦合,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有序打破城乡边界,有效做好资源配置,构建起城乡平衡、协调、联动、包容、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最终实现精准脱贫与城乡共享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经验基础之上,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指导,提出可以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不断健全与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体系;积极进行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观念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和能力等五个层面入手,推进我国区域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