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柏拉图的辩证法可以从“外在表现”和“内在特征”两个方面来理解。前者指在对话中通过引导式的问答方法来批驳谬论以及相应的诡辩,导向真知;而后者指依据二元本原学说,以统一性为准则,按照统摄和区分这两个方向,对各个处于层层种属关系中的概念予以准确界定。本文从柏拉图的众多对话录中的相关文本出发,分析并讨论了柏拉图的辩证法的以上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理念论的一个前提是“流变说”,即认为可感世界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对其无法形成知识。学界对柏拉图“流变说”的解释,以及它与理念“分离性”的关系莫衷一是。通过对相关文本的辨析及学界主流解释的分析,可以得出柏拉图“流变说”最核心的含义是“对立的共存”。只有通过这一含义才能将柏拉图早期对话中对伦理难题的强调与之后对可感世界的论述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理解理念之所以与可感世界分离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迷狂说”并非柏拉图提出的诗学学说,而是他仅借用的一个古老的宗教术语来谴责某些“非理性”诗歌创作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它更不是柏拉图用来弘扬非理性精神的理论支柱。柏拉图的诗思与其哲学思想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以“理性生存论”为基础,提倡理性调配法规、神性教化人性,强调德性抑制情性、诗性造化德性。  相似文献   

4.
在域外传入的阿拉伯语、波斯语苏非典籍的影响下,诸多明清之际的汉文伊斯兰译著都阐述了以“数一”、“大命”等汉语化造物论命题为核心的造化流行学说。通过文本的对比,此类概念学说及其来源可得到比较确切的文献还原;以新柏拉图主义“流溢”理论为模式的伊本·阿拉比学派的学说是其思想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的政体理论是其对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作出的最重要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柏拉图政体理论中最具争议性的一个问题,即《理想国》中“最好的政体”与《法篇》中“次好的政体”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通过批判性地分析学界对此问题的三种代表性观点,笔者澄清了关于柏拉图政体理论的种种误解,阐明了柏拉图论述“最好的政体”与“次好的政体”的真实意图,探究了柏拉图政体理论对我们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摘要]“凝视理论”的现代哲学导向成了文学反观的一个重要借鉴。回观文学理论,镜像说——包括作家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生活的典型性,作品的社会独立性以及读者的接受等都可在“凝视理论”中找到原型依据和对话机制。本文以“锁孔”和“猫眼”的借喻,反观文学理论中的相关命题和问题,以期在反思语境中达到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尼采颠覆了传统柏拉图主义的“两个世界”学说,代之以新的“两个世界”理论。同一个世界在他那里被分为了深层和表层这样两个层次,居于深层的是权力意志的世界,附于表层的是外观世界,而通过权力意志的透视,外观世界从深层世界中涌现出来。就尼采仍把世界一分为二而言,他的世界观依旧是一种柏拉图主义的世界观,当然,这是一种经过转换,改装了的柏拉图主义世界观,即颠倒的、内在论的而非超越论的柏拉图主义世界观。  相似文献   

8.
本文指出,柏拉图在他的中期对话中构造了一种有关知识及其对象的理论,其中心是“理念论”。《美诺篇》通常被认为是其中期对话的开始,它所关注的正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问题,因而可看作“理念论”的一个重要导论。柏拉图为此而提出了著名的“回忆说”。本文试图通过对《美诺篇》的细致分析,达到对这一学说积极含义的哲学理解,并说明它在柏拉图思想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摹仿说”是古希腊哲学家、艺术家们研究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有本质的不同。本文从文艺与现实关系的诸方面对二人“摹仿说”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对二人政治态度、研究方法和哲学思想的比较,探视了他们“慕仿说”不同的基础与实质。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的“洞穴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洞穴喻”的哲学寓言。这是一个关于人从黑暗走向光明 ,从无知走向有知 ,从被遗弃状态走向被拯救状态的神话。它最形象地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理想 :“光源”是理念论的终极实在 ;“灵魂转向”是理念论的基本原理。柏拉图为西方思想精心设计了一个“光源隐喻” ,它是对光明的一种理解 ,是理性自主独立的凯歌 ,其核心是对“永恒在者”的“光源化”。西方现代文明之“根”一直可以回溯到柏拉图的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寓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讨论了陈寅恪和贺麟对儒家纲纪学说的柏拉图主义阐释。首先,本文对余英时关于陈寅恪与儒家伦理之间关系的解读提出了不同意见,指出他没有正确理解陈寅恪借助柏拉图主义所表明的在儒家纲纪学说上的立场;其次,本文分析了陈寅恪和贺麟的“纲常理念说”,判别了二者的异同,并进一步梳理了贺麟对儒家“三纲说”的柏拉图主义阐释的思路,指出其阐释的得失。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在《蒂迈欧》和“未成文学说”中所讨论的生成理论与亚里士多德的生成论有很大的相关性,甚至可以说后者是在与前者的对话中形成的。无论是三本原的生成模式学说,火、气、水、土四元素相互生成学说,还是由四元素生成同质体的理论,甚至个别事物的生成理论,亚里士多德都从老师那里获取了理论资源。本文即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表明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生成理论。本文还就柏拉图的“接受者”与亚里士多德的最初质料和终极质料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澄清。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哲学的路径里,"启蒙"似乎仅仅特指中世纪以来的"启蒙运动"或"启蒙思潮"。然而,如果打破这种特定的"启蒙"话语而拓展启蒙的视野,回溯柏拉图的"洞喻"和"线喻"并进行认真探究,则这两个比喻所相互映现的正是一种古典的"理性启蒙"观。那么在柏拉图的视阈里,为何启蒙,如何可能启蒙,启蒙具有何种特性,启蒙之人性究竟发生何种变化?以上诸类问题,正是本文需要梳理和阐释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4.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2004年由聂珍钊教授针对当下文学批评浮现的诸多问题提出的极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至今已在国内外学界产生广泛影响。文学伦理学批评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具备理论的创新性与统一性,“文学文本论”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础理论之一。在对文学本质的研究中“文学文本论”将文学定义为“文本艺术”,创造性地提出了“脑文本”等文本概念来解决文学形态等基本理论问题。但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文本”主要指狭义上的“文字文本”,忽视了发生学意义上以语言为基础的“口头文本”,限制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同时文学伦理学批评将“脑文本”看作口头文学的文本,一定程度上不完全符合口头文本的产生、传播、接受规律,不能科学全面地描述文学现象、揭示文学本质。利用跨学科方法与视角,运用“口头诗学”等理论分析“文学文本论”对“文学形态”“文本类型”“文学本质”等问题的理解,或许可以弥合文学伦理学批评“文本”和“语言”的断裂,促进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文本论”理论完善,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5.
“新国学”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展的本土文化学说,有助于培育优良的国民品格与国家品质,提高“软实力”。“新国学”有五个特点。首先是开放性,通过吸纳海外各种相关的进步学说,形成“大国学”格局。其次是实践性,从想法(理论)、说法(文本)导向做法(实践),“行动国学”比“书斋国学”更生动,更深刻。第三是群众性,国学即民学,升温的土壤在民间,草根文化最有生命力,青少年决定着国学的未来命运,人脉重于学脉。第四是科技性,要借鉴实证的自然科学方法,既研究客观规律,也研究使用规律的规律,推动国学的技术化。第五是物质性,经济是中心工作,国学为国策服务才有前途,为了促进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应该启动“企业国学工程”。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的《泰阿泰德》中有两段为人熟知却常被忽视的离题话,姑且可称作“助产术”和“离题漫谈”。本研究就着眼于这两段隐匿于柏拉图知识论名篇的文字,并对其中所描述的两种典型的哲人形象展开分析,力图诠释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差异;同时,这两种哲人形象作为两种范式,其背后存在着对于哲人的两种理解,而这不同的理解当中,更是潜藏着对于哲学史的现实关切,即为我们考察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以及柏拉图本人作为一个哲人所呈现出的形象提供了一个维度。通过对于文本的解读,也尝试为《泰阿泰德》中的这两个段落提供一种解读,从而见微知著地使柏拉图用这部对话所要呈现的问题之整体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17.
为了正本清源、消除误解、清除理论迷雾,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方法,细致研究了凯德洛夫提出的“带头学科”学说的历史演变“轨迹”,得出结论认为该学说值得商榷:“带头学科”语义不清,“更替律”似是而非,“周期减半律”不合常理。因此,当今自然科学发展中有无“带头学科”?它是什么?这些都是引起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孟子与柏拉图的两个命题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思想家孟子和柏拉图有着惊人的相似。本文通过“求放心”和“回忆说”比较他们二人的思想 :孟子和柏拉图都是先验主义者 ,都主张知识不假外求 ,贬斥感官认识和欲望 ,崇尚心灵的最高认识作用 ,追求精神的无上快乐 ;但由于各自文化传统及思维方式的差异 ,使得二者的理论面目各异 :孟子学说属于道德论范畴 ,柏拉图学说更多意义上属于知识论范畴。  相似文献   

19.
“文学典型”学说是建立在文学语言与社会现实的镜像功能的基础上,认为文学通过语言这种媒介可以忠实客观地反映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学说更是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中的命题,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内对文学社会属性和价值功能的一种界定和把握.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理论以文本代替作品,把文学当做语言系统内部的自我指涉,割断文本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关系,使得文学典型学说受到冲击和挑战.论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学说,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与关于历史发展、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发展等论说密切相关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内的重大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马恩的典型学说在当代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新女性主义”视角聚焦韩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意识是文化语境的产物,是90年代得到进一步传播的西方当代女性主义理论。“新女性主义”电视研究以“性别身份社会构成论”为基础专门研究电视和女性的关系,从“新女性主义”视角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韩剧的文本内容和文本形式是如何对女性加以特殊定位的,以及这种定位与文本创作的互动作用,从而揭示“韩流汹涌”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