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送礼的学问     
李大伟 《社区》2010,(2):62-62
中国,过去是礼仪之邦,现在是礼品之国,礼仪是待人接物的礼貌规矩,“杖者出,斯出矣”。礼品是商品,是人情投资,有时更是人情投机,办事送礼、过节送礼、见面送礼、喜事送礼、丧事也送礼,现在,送礼是一门处世为人的学问。  相似文献   

2.
<正>如今送礼风盛,花样百出。但本文所说的"送礼"是指人际间正常的礼尚往来,而非那些"别有用心"的送礼。●把握送礼的时机与方式礼物一般应当面赠送。但有时参加婚礼,也可事先送去。通常情况下,当众只给一群人中的某一个人赠礼是不合适的。因为受礼人会有受贿和受愚弄之感,而且会使没有受礼的人有受冷落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张晓 《社区》2011,(2):31-32
过春节,什么活动少不了?有调查发现,七成人认为是"送礼",但送礼也让不少人头痛。近日,一项调查发现,87.38%的受访者存在"送礼焦虑",他们都曾或多或少地为送礼发愁。  相似文献   

4.
送礼,一个古往今来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词汇,自人类的生产力发展到能够生产剩余产品之日起,送礼这一行为就诞生了。笔者认为,古代的送礼行为有很多体现形式,如进献、赏赐、筵席、聘礼等等,都是通过某种途径给对方以好处,从而达到某种目的。这其中包含了双方各自的行为及送礼内容所反映的民族心理,少数民族也是如此。笔者将从《天聪九年档》入手,探讨当时满族的送礼文化。  相似文献   

5.
张晓 《社区》2011,(3):31-32
过春节,什么活动少不了?有调查发现,七成人认为是“送礼”,但送礼也让不少人头痛。近日,一项调查发现,87.38%的受访者存在“送礼焦虑”,他们都曾或多或少地为送礼发愁。  相似文献   

6.
礼物交换,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礼物交换普遍地存在于中国社会之中。近年来,在农村的礼物交换中,送礼名目增多,送礼范围扩大,单向送礼现象突出。凡此种种,均与农村家庭的发展周期、关系网络、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等相关联,从中可见出乡土社会礼物交换中人们特有的心态。  相似文献   

7.
送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但由于文化的差异,各国对送礼习俗也各有不同。送礼要送的贴心,就必须了解对方的收礼文化和习俗,以免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我国送礼成风,造成很坏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生病住院、新房乔迁、过年过节,红白喜事,成为收礼的机会,老百姓很不满,如上下级之间、业务来往,亲朋好友之间礼尚往来,怎样确定是亲情还是变相行贿、拉关系。在当前反腐败形势下,要为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一点理论依据。明确“礼”和“贿赂”之间的界限。本文就中西方送礼行为下所反映出来的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和社会交往的扩大以及其他原因“,送礼风”“、人情债”也愈演愈烈。人生因“送礼”而累,世人谈“人情”色变。有数字为证:据陕西省社会调查队对2000户居民调查,平均每户年送礼支出相当于家庭全年房、水、电、交通、邮电、文娱、医药、保健、保育和学费10项支出总和的1!3倍,443户入不敷出家庭有30!23%户与送礼太多有关。又有权威调查指出,我国6亿居民一年送礼费用合在一起可建造一座三峡大坝!诚然“,礼尚往来”为国人传统,“礼”是人际关系的“调味品”和“增色剂”。撇开“礼贿贪官”不论,礼尚往来…  相似文献   

9.
唐颐 《社区》2011,(2):32
在欧美国家里,很少看到愁送礼的人。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欧美人不爱"随便"送礼,送礼也是宜巧不宜重,宜熟不宜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特别讲究送礼的国家。朋友同事之间要投桃报李,礼尚往来,有来不往非礼也,有求于人要送礼,巴结上司要送礼,跑官要官要送礼,越是地位高的人,送礼的人就越多,礼就越贵重。那么,怎样看待、处理礼品,普通人可见修养品质,官员则可见官德官风。毛泽东的“礼品观”,就显其高风亮节,很值得借鉴。据陪伴毛泽东12年的管家吴连登说,外宾送的礼品,内宾送的土特产,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那时候,毛泽东一家子就靠他的每月404.8元工资生活,常入不敷出。因此,吴曾劝说毛泽东,反正这些礼品是送给您的,您吃了用了都是应该的。不料,毛泽东作了这样一…  相似文献   

11.
何辉 《国际公关》2015,(3):86-88
中国人喜欢收礼和送礼利玛窦和他的同事们很快发现,给中国人送礼可以得到对方的好感,给官员送礼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回报,这些回报包括默许在当地居住、以朋友方式交谈,甚至接受天主教的信仰。在1595年8月29日自南昌寄给澳门的耶稣会士孟三德(edward de sante)的信中,利玛窦写道:我让他们看了我要送给官员的一份礼物。第二天,那位官员就派人来找我,并对我送给他礼品感到非常高兴。他还特别仔细端详了我送给他的小沙漏钟表,他从未见过这种东西。那天,这位大人整天都陪着我,让我留在他那里。他向我提了许多关于我们欧洲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2.
唐颐 《社区》2011,(3):32-32
在欧美国家里,很少看到愁送礼的人。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欧美人不爱“随便”送礼,送礼也是宜巧不宜重,宜熟不宜生。  相似文献   

13.
<正>据李敖的老师殷海光研究,中国文化中"孝"字的意义被无限扩大化了,所以古人送礼之事,首推寿礼。《红楼梦》中描述贾母80大寿送礼情景时有这样一段文字:"自七月上旬,送寿礼者便络绎不绝。礼部奉旨:钦赐金玉如意一柄,彩缎四端,金玉杯各四件,帑银五百两。元春又命太监送出金寿星一尊,沉香  相似文献   

14.
考察1927-1937年间上海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中的礼物馈赠行为可见,知识分子的礼物馈赠行为既涵括了上海地方习俗文化的特点,又具有知识分子自身群体的行为特征。互赠书籍、相片与字画等礼物,成为相互之间表示友好、信任,构建认同感与强化私人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途径。装饰摆设品类型的礼物旨在加深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生活日用品旨在巩固已经成型且更具稳定性的社会关系网络。婚礼、公众与私人节假日是送礼的重要场合。在"打秋风"这一上海地方习俗中,礼物不仅因回收而失去礼物之性质,还成为赠礼者变相敛财的工具。知识分子并不主张杜绝与取缔礼物及送礼行为,而是对礼品选择、送礼对象以及送礼场合等方面提出看法,赋予礼物以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中德军火贸易中,李鸿章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了促使清政府购买更多的德国军火,德国政府想方设法讨得李鸿章的欢心。在李鸿章的积极推动下,清政府向德国购买了火炮、军舰、枪支弹药等大批军火。在向德国购买大批军火的同时,李鸿章派遣了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到德国去学习军事,并聘请德国专家到中国来担任教习,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促进了清朝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不可思议”的“6·13”声明 1941年6月13日(星期五),莫斯科广播电台播发了一份由斯大林亲自起草的塔斯社声明,向国内外宣布:“据苏联所知,德国也同苏联一样,始终不渝地信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规定的条款,因此,苏联各军区认为,关于德国意图撕毁条约,进攻苏联的谣言是毫无根据的。至于最近德国军队撤出巴尔干战役调到德国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的行动,应当认为是另有原因的,与苏德关系无关。”次日,苏联所有报纸都登载了这份声明。然而一周之后,德国却真的背信弃义、撕毁了苏德条约,不宣而战,向苏联发动了全线大规模的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了。战后,许多历史学家据此评价“6·13”声明,是苏联政府对当时国际形势所作的完全错误  相似文献   

17.
邓晨 《社区》2011,(2):32
受中国古代礼尚往来的思想影响,日本送礼时花费的心思甚至超过了中国。日本有"中元"和"岁暮"这两种约定俗成的送礼季节,平时做客或是受人一点小帮助(小孩在别人家玩),也都一定要送上礼品。但是,在日本却鲜有"送礼焦虑"的报道,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李记 《21世纪》2013,(4):61-61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工作规则》,要求国务院及各部门要改革和规范公务接待工作,不得违反规定用公款送礼和宴请,不得接受地方的送礼和宴请。3月26日,李克强总理也提出,从今年开始,要逐步实现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  相似文献   

19.
外交政策的"新路线"是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向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转变过渡时期的一项重要外交政策。1890年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是德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有帝国主义潮流的影响"。新路线"的执行并没有像其制定者期望的那样巩固、提高德国在欧陆的地位并为德国的海外扩张创造有利的环境。相反,它恶化了德国的国际地位,缩小了外交活动空间使德国外交处境艰难。  相似文献   

20.
《社区》2008,(24)
礼尚往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拜年时带上一些礼物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年复一年都送一样的礼就太没有新意了,人人都送烟、酒、糖、茶,也未免太俗套。那么,送礼的讲究是什么,怎样送礼才能送出情趣,并且让收礼者有所感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