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国外天然林保护概况及我国天然林保护的进展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随着森林资源,尤其是天然林的持续锐减,许多国家通过实施保护工程、培育人工林、发展近自然林业、建立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实行禁伐或限伐措施等途径,加强了对天然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我国为恢复和发展天然林资源,于1998年实施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将69%的天然林划入工程保护范围。此外,通过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建立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措施,保护具有特定意义和作用的天然林。该文综述了国内外天然林的保护状况,并针对我国天然林保护工作的现状,提出进一步加强天然林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一项关系到国土生态安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综合性系统工程,直接涉及到林区经济的新发展及其林区生态移民的安置两大核心问题.针对此,本文提出,一要发展林区职工自营经济和联合经营的特色产业;二要注重安置居民区生态环境创新与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源开发,实施生态移民外迁安置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工程等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天然林保护工程效益评价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方法,对河南省天然林保护项目实施区域的现有森林效益进行评价,同时对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所增加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说明了在我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效益.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内蒙古森工集团在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体制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林区的生产实际和资源环境特点,探索一条适合国有林区森工集团发展的途径,使有限的森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确保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有效实施,从而实现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区参与森林管理及对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全面展开 ,林区经济发展和林农生计问题日渐突出 ;但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还大多局限于传统林学 ,尚未把天保工程纳入到当地社区发展中去 ,以促进当地群众参与天然林保护这一浩大的生态工程项目。目前 ,社区森林已不能可持续地支撑传统的“靠林吃林”的社会结构 ,社区的生产方式也正在转型。只有促进林区经济发展 ,改善当地居民的生计 ,提高他们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积极性 ,降低摩擦成本乃至社会成本 ,才能有效地实施天保工程 ,实现预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天保工程区范围内,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共137个,为了客观评价天保工程对工程区产生的社会、生态及经济影响,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测报中心设计了反映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天保工程实施情况的监测指标体系,2004年分层随机抽取35个国有重点森工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效益监测点。为保证指标体系填写的质量,同时了解天保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测报中心选择了吉林省4个国有林业局进行调研,该文是对三岔子林业局的调研报告。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经济学基本理论 ,阐述了天然林资源的三大经济学特性。并利用单个消费者对天然林资源的需求曲线来推导整个经济社会对天然林资源的需求曲线。最后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进行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与否的经济效益比较。  相似文献   

8.
沈国舫先生关于天然林保育思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林是重要的森林资源,天然林保护是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沈国舫先生作为我国的林学家、林业教育家,长期致力于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探索,是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并对天然林经营的理论与方法有系统的阐述.他对天然林保护的认识经历了3个时期,形成了涵盖指导思想、经营管理方法(思路)、相关技术、政策及学科体系五大板块的理论体系.他认为,天然林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天然林保护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天然林具有不同于人工林的特点,如异龄、结构复杂、林木可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天然林保护应以林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借鉴运用森林培育与保护的一些基本技术,以多学科体系作为技术支撑,不能被动消极地保护天然林.这些观点对我国天然林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针对新疆天山西部林区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的现实,党中央、国务院充分考虑了本地区人民群众对生态安全与良好生态环境的渴求,自1998年起,天山西部的新源林区被纳入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范围试点启动,于2000年正式实施至今,新源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已走过了5年的岁月.  相似文献   

10.
森工企业作为具有双重任务的经济组织,它的可持续经营是建立在森林资源与企业经济发展双持续的基础上的,其可持续经营能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提高森工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预测的准确性,本文运用神经网络和数据挖掘技术,提取可持续增长率、非可持续增长率以及生产要素指标等作为分析变量,建立森工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预测模型。通过采用部分初始样本进行模型实验仿真,说明运用该模型方法对森工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预测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张翼  陈艺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1(6):129-132,144
对湖南省乌云界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区农村居民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收集了自然保护区农村居民收入、支出水平等经济状况,收入来源和支出结构,并用SPSS统计软件对各功能区居民家庭收入和封山前后收入差异进行了显著性检验.证实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当地居民生产习惯与收入水平有一定影响,应提高补偿到以保证自然保护区内居民生活状况达到所在乡镇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基于安徽省2007—2017年统计数据,构建经济福利指标,采用熵值法进行测度及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经济福利水平呈增长态势,生活福利维度对经济福利支撑较强,但收入维度指标与经济福利增长走势相背离,其中教育、就业对生活福利贡献较小,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有待改善。要实现安徽省经济福利水平的提高,可从提高居民收入、稳定就业、推进教育和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基于福建三明宁化县116户林改户的实地调研问卷,探讨了该区集体林林改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并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研究了各相关因素对林改户参与森林经营意愿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农户愿意参与后续森林经营的比例高于不愿意的比例;而在影响农户后续森林经营意愿的诸因素中,林业收入预期会增加、林地分配是否合理、打工收入是否为家庭主要收入、家庭人口数、有无环保意识是影响农户后续造林意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运用《中国统计年鉴》(1991-2010)中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支出的数据,基于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的假定,建立消费函数模型对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自1990年以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消费水平也在逐年增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96%用于生活消费。因此提出了通过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继续加强实施支农、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等措施,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进而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浙江省内的调查数据,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了居民环保税收支付意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家庭年收入对居民环保税收支付意愿影响最大,年龄、住房情况和婚姻状态的影响依次减少,教育水平影响最小。当居民年龄在45-60岁之间、婚姻状态为已婚、教育水平为本科、家庭年收入在20-30万元之间、有1套住房时,居民环保税收支付意愿最强烈。由此可见,当居民的生活状态达到一定水平时,人们对环境也会越来越重视,也更愿意为保护环境进行投资。  相似文献   

16.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提出了“扩大内需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正是基于这一政策背景,研究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得出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主要集中在食品、居住、文教娱乐等生活消费需求方面。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对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消费存在潜在需求,消费结构正在逐步趋向合理化。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在于大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17.
应用洛伦茨曲线法和基尼系数法,测度出海南省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把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与GDP增长率进行对比分析,测度出基尼系数与GDP增长之间的关联性,并且应用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理论,对海南省未来经济增长的趋势做出分析,进而获得一系列具有明显应用参考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发展消费信贷启动消费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海南省由于银行运作机制有缺陷、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不良资产居高不下、消费收入增长减缓、预期支出增加及宏观环境等问题的制约,其消费信贷发展缓慢.为此,政府应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银行要积极推进消费信贷,并营造其良好的环境,消费信贷就能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基尼系数、库茨涅兹比率、库茨涅兹指数、阿鲁瓦利亚指数、收入不良指数、变异系数等指标对河南省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2—2004年,河南省各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大态势;在行业工资收入差距上,垄断、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工资较高,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农林牧渔业工资一直较低;不同所有制单位的工资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之间以及其他所有制单位和集体单位之间;在地区收入差距上,2000—2004年省内中西部城市居民收入较高,南部和西部城市居民收入较低;相对于全国其他省份,2004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偏大。收入差距的扩大与收入的实际增长相伴随,解决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并采取相关措施调节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