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论汉语称谓的困境与缺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言语交际中存在着称谓难的困境。但是,称谓的困境不等于称谓的缺环。称谓的困境是个人对称谓词语如何选择的问题,是个人运用语言时的一种语用现象,与汉语称谓系统无关。同其他语言相比,汉语称谓词繁多,为人们选用称谓词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汉语称谓词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称谓缺环理论有悖语言的系统性原则。称谓困境的根本原因或症结在于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期环境下的称谓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谓语是人际交往中必然运用的语言要素,也是影响人际交往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变迁与时代发展和社会文化变化息息相关。然在当今这个日益世俗化和功利化的社会,稍一不慎就会陷入称谓困境,带来交际障碍。同时社会的急剧变革也不断催化新的称谓词,如许多不合语言规范的网络称谓语也应运而生,由此造成称谓词的浪费和混乱。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加强称谓文化建设,以构建平等、和谐、友好的新型人际称谓系统。  相似文献   

3.
汉语亲属称谓泛化的文化心理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每一种语言的称谓系统中都沉淀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与汉民族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基于“泛伦理化”和家国同构的意识形态及传统文化会引导出亲属称谓的泛化。情感原则是人与人相互称呼时,讲究亲疏远近、注重关系的融洽和情感的交流,从“情感”、“关系”的角度选择称谓词来称呼对方,它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重视人伦、重视人际关系和谐的文化心理。汉语称谓中,最能凸显情感原则的恐怕就是亲属称谓的泛化了。亲属称谓词的泛化用法与亲属称谓词的常态用法相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相似文献   

4.
考察愿文中的社会交际称谓词 ,总结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找出其在愿文中发展演变的痕迹 ,并简要分析称谓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亲昵称谓,又叫昵称、爱称,是用来表示喜爱、亲昵的称谓,具有较一般称谓词更为鲜明突出的感情色彩,在汉语的交际中运用十分广泛,是称谓大家族中极富特色的一类。其主要特点是名目繁多,形态丰富,具有浓郁的汉文化气息,反映着中国人极富个性魅力的审美趣味。一、亲昵称谓的构成作为汉语称谓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亲昵称谓的构成也显示出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洒脱气派,恰与礼貌称谓的保守严谨相映成趣。1.巧用姓名,构成亲昵称谓。姓名是识别社会成员的重要标志,是进行社会活动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其突出特征是符号性、指称性。在一…  相似文献   

6.
高佳 《中州学刊》2006,(6):234-236
中国曾在很长历史时期内实行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由此而出现了妾这样一个社会群体,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妾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不同的称谓词能反映不同人的地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古汉语妾称谓词反映了纳妾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现象,揭示了妾的来源和职能,体现出妾与妻的对立及妾的卑贱地位。  相似文献   

7.
称谓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因此英汉称谓也就难免体现各自语言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操不同语言的两个民族人民的情感.称谓是人们日常交际生活中应用最为频繁的话语之一.根据使用范围,称谓可分为面称呼语(direct address)(以下略作面称)和他称呼语(indirect address)(以下略作他称).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实际交往过程中对同一个人或同一集团使用的面称与他称并不总是一致.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说话人对听话人或谈话中涉及之人选用不同的称谓会产生各种言外之意,从而达到各种不同的交际目的.正如美国语言学家罗杰·布朗曾指出的那样,"有时某个代词的选择明显违反集团规范及说话者平时的习惯.这表明说话者的某种情感或态度,就好比两人之间的称呼变动一定意味着他们相互之间态度的变化."(Braum,Friederike.1988).  相似文献   

8.
刘群  尚国文 《理论界》2010,(5):144-146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体系十分复杂,各种称谓语都有其特征和适用范围,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应根据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称谓语。本文探讨现代汉语中"的"字短语作为职业称谓语的使用情况,而对这种"的"字职业称谓形式的语用特征及其演变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职业称谓语的社会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9.
语言与词汇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语言学界 ,尤其在文化语言学界已成了不刊之论。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伯就曾指出 :“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 ,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汉语动植物词语多数在文献中流传了几千年几百年 ,是汉语词汇中最稳定 ,发展得最缓慢 ,词义变化最少的部分。因此 ,动植物名称中所反映的汉民族文化也最为可靠和真实。本文试从大量的带有“奴”之称的动植物词这一相对较小的词场出发 ,考察一下传统的主奴观念在它们身上留下的印记。植物词语中的主奴意识  木奴 ,指给人带来经济价值的树木…  相似文献   

10.
汉语社交称谓语"先生"的古今嬗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社交称谓语"先生",在发展中发生了很大变化.指称对象从有德识的长者到普通人,呈现通用、泛化的趋势;与交谈者之间的身份差距以及亲疏程度等相呼应,"先生"这一称谓使用的原则从"等差"演变为"情感"."先生"演变的原因不能从称谓自身中去寻找,而应该到称谓之外的社会和交际的人中间去寻找.其使用形式的多样性为称谓者根据不同的需要而有所选择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词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文化的动态.文章基于英汉词汇的发展探讨了人类言语交际活动中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趋同现象,指出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层面的变化说明文化身份和文化趋同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并存,两个民族在认可文化趋同的发展的同时也倾向于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2.
马丽 《兰州学刊》2007,(5):149-151
所谓性别称谓词是指能体现性别的称谓词。汉语性别称谓词反映了汉民族文化,表现出新的时代特色,呈现出不对称性、相关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汉语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非常丰富。文章列举了"右扩式"亲属称谓词的表现形式,总结分析了其构词特点。指出"右扩式"称谓词除了"中心语素 词缀"这样的构词方式之外,还有其他的构词方式,如:"中心称谓语素 与之称谓含义相同的语素"等,并指出"右扩式"亲属称谓词中表示姻亲关系的居多,在语音表现上不受双音节基本音步规律的限制,多为三音节。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它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人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掌握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语言是交际的一个主要途径。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表现最为明显。只懂语言不懂文化很难顺利进行有效的交际。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许多文化现象都是由语言来传承和记录的,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语言,一直是文化语言学的重要内容。汉民族的婚姻文化、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等文化现象有一部分记录在汉语方言特殊称谓词语中。文章主要讨论从这些文化现象中看汉语方言特殊称谓的问题,分三个部分讨论:婚姻制度与特殊称谓;民俗文化与特殊称谓;传统观念与特殊称谓。  相似文献   

16.
山西方言“父亲”、“伯父”、“叔父”称谓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玉卿 《广西社会科学》2005,(12):153-155,166
山西方言称呼"父亲"、"伯父"、"叔父"这三种亲属关系的称谓词非常丰富,内部差异很大.对山西省106个方言点的亲属称谓词进行了调查,把表示这三种亲属关系的称谓词分为三类,并描写了这三种称谓类型在山西全省的分布情况;同时,还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这三种称谓类型的发展变化,并指出了其发展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论现代汉语词的双音节化及其发展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音节词占优势是现代汉语构词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必然趋势。除了语音简化的因素外 ,人们还应更多地考虑到其他方面的重要因素 :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交际功能的需要在词的双音节化进程中起了推动作用 ;汉族人民对对称机制情有独钟的民族心理情结 ,及其在双音节化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催化剂和原动力作用 ;现代汉语构词手段的灵活多样 ;短语凝结成简称或合成词 ;双音节化在人民群众口头语言和词语运用中的强大魅力。词的双音节化是汉语词汇不可逆转的内部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性别歧视是社会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所持有的缺乏充分事实依据的偏见,是一种偏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歪曲了的社会态度。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大量的性别歧视语。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及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直接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社会价值观、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思维方式。汉语和英语中女性受“歧视”的现象反映的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语言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熊焰 《学术研究》2007,2(5):116-120
现代文言文的存续并不是出于现代人日常交际的简单需要,而是反映着现代中国学人和文学家的一种复杂的精神需要,也应和着中国现代语言品格建设的文化诉求,体现着现代中国语言文化发展的一种深刻的精神力量。现代文言文的生存和在一定意义上的发展,体现出文言传统的习惯势力与白话文环境势力之间从紧张对峙到达成平衡的文化运行轨迹,体现出现代人文知识分子对文言文的情感认同和功能认同的文化心理。在文化情感认同和文化趣尚意义上写作和倡导的现代文言文,是中国现代语言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任何从政治保守乃至商业运作的角度倡导的文言文,都只是现代语言文化建设中的逆流。  相似文献   

20.
婚姻习俗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晚清以来,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社会生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福建作为近代中国较早开放的地区,其婚俗文化也在时代、社会的变迁中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涉及婚姻的各个方面。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婚礼形式的改良,而且包括婚姻价值观的深刻变革。恋爱自由、婚姻自主逐渐成为主流婚恋观。婚姻礼仪逐步摒弃繁琐的传统程序,而实行文明结婚。研究近代福建婚俗的变迁,探讨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变迁,对于我们今天也有着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