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西周前期文献资料遗留下来的不多,其中有关莱国的则更少.自宋代至令,各地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与莱国有关的,有些学者已做过不少研究.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启发下,结合新发现的有关资料,对某些铭文试作些训释,并以此探索与之有关的问题.一据山东黄县王道新所撰《黄县志稿·金石目》载,光绪二十二年,在黄县归城鲁家沟古墓中发现青铜器十余件,其中六件有铭文,即莱伯鼎、旅鼎、?鼎、(辶禹)?、朿卣和戈盉.萊伯鼎:" ?伯作旅鼎:.关于"?"字,释者意见不一.柯昌济先生释"?",即古族名(《(韦华)华间集古录跋尾》);王献唐先生释"华",并谓华是不见经传的小国,华伯乃归城的主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三年春,辽宁喀左县北洞村南孤山西坡笔架山顶,窖藏坑内出土六件青铜器,计有:方鼎1、圆鼎2、罍1、簋1、钵形器1件。出土时器物皆立放置,上口平齐,依器高矮坑底呈斜坡状。本期封二选发其中四件,如下: 兽石蝉纹鼎:通高36.5,口径30,腹深17.6,足高14.2厘米,口呈椭三角形,腹较浅、腹下部外鼓、直耳外撇,蹄形足。腹部两层花纹、上部兽面、下饰简化蝉纹、雷纹衬地。夔纹鼎:通高36、口径27.7、腹深17.6、足高14.4厘米,直耳、圆腹、蹄状足、腹起六棱,将腹分为三面六组花纹,每组颈上部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总结近十年金文研究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如新出土青铜器铭文的著录与金文的资料整理,金文工具书的编纂和修订,金文铭文考释与研究,特别是对叔夨方鼎、豳公盨、陕西眉县发现的青铜器窖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取得阶段性成果;此外,金文族氏铭文研究,金文语法研究,社会史研究也取得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西周有奴隶贩卖,五个奴隶价匹马束丝,这是郭沫若同志考释《曶鼎铭文》的重要发现;至今奉为不刊之典,并写入了历史教科书。今细推敲铭文,实有俣释之嫌。谨陈所见,就正方家。 兹先录有关铭文(依《奴隶制时代》释文,个别字依《大系》)及考释如下: 唯王四月既生霸,辰在丁酉,井叔在异为△,〔曶〕 使厥小子(?)以限讼于井叔:“我既卖汝五〔夫效〕 父用匹马束丝。限(?)曰(?)则俾我偿马,效父〔则〕 俾复厥丝束。(?)、效父迺(?)(?)曰于王参门△  相似文献   

5.
徐子鼎     
<正> 1965年出土于费县城北上冶公社的台子沟.同时出土铜鼎两件,另一件无铭文.此鼎通高21.5厘米,两耳四股索纹,立于口沿之上.浅腹圆底,马蹄形三足,腹部饰变形蝉纹一周,重3.2公斤.纹下有铭文"余子汆之鼎百岁用之"阴文九字,为春秋时器."余"作地名则为"(余阝),邾国下邑;作国名则为"徐".徐子国,伯益之后.《路史》云:"伯益  相似文献   

6.
启封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五年三月旅大市新金县元台公社后元台大队的社员平整土地时发现青铜戈、青铜矛和青铜短剑各一件。其中戈、矛有铭文。戈的正面铭文是:“二十一年,启封(立命)(令)(广邑隹)(广乡隹)工师钞冶者”。背面有“启封”二字。根据戈的铭文,我们将此戈定名为“启封戈”。“启封”应是战国时代魏国的属地,因避汉景帝讳而改名为开封。《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开封县,战国魏邑。〈史记·韩世家〉记,韩釐王二十一年,秦攻大梁,‘使暴(?)救魏,为秦所败。(?)走开封’。故城在今河南开封县南五十里。”启封戈是魏国之器,这已是无可争议的了。至于它是怎样到了辽东半岛?亦有史籍可证:《史记·六国表》记:“魏安釐王五年击燕”,《史记·  相似文献   

7.
西周军法判例——《师旅鼎》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文中的军法判例,目前能见到的仅周初成王时器《师旅鼎》和康王时器《小盂鼎》二件。《小盂鼎》审讯的是敌酋敌兵,对研究战俘审判和刑罚种类价值颇高。《师旅鼎》则是对西周军队内部违犯军令行为的审判。铭文虽只有七十九字,但对审判方式、诉讼程序及其相应的刑罚原则等重要司法制度,都有较详细的记载,是一篇难得的历史文献。该鼎全铭如下:  相似文献   

8.
曶鼎王年考     
已见有历日铭文的西周铜器中,唯曶鼎王年说多纷繁,实有深究的必要。铭文分三段。首段记王命曶司卜事及作器,次段记小臣允的讼事,三段记匡偿所寇禾事。前两段分别记有历日,后一段用一“昔”字交代,明确是追忆往事。二三两段又是两个独自的讼案。作鼎者为曶,三段的文字都与他有关。关于曶鼎铭文的最新考释,可参阅李学勤同志《论曶鼎及其反映的西周制度》。(注1)曶鼎铭文载有王年、月日干支、月相,作器的年月日似不难推求,但仅前段历日“惟王元年六月,既望乙亥”与次段历日“惟王四月既生霸、辰在丁酉”,就有许多不好解释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商■鼎介绍     
此鼎陕西扶風出土,解放后归陕西省博物館。通高九三·八公分,口徑六四公分,腹圍二○七公分,重一九三市斤又一○兩,除近年河南发現之司母戊鼎外,此为近数十年来出土青銅器中最大之鼎。(現陈陝西省博物館周秦陈列室。) 鼎铭文在口內,凡兩段,第一段原鑄文:(?)乍父庚鼐(?)册。第二段刻文,以書体研究似为西周晚期所刻,惜被铜繡所掩,不能貫讀。(?)字、不可識,为鑄器人,初釋妇字,(  相似文献   

10.
<正>器体通高30.5厘米,口径24.7厘米。厚唇平口折沿,下腹微鼓,圜底,柱足,立耳。上腹部六组兽面纹,下腹素面无纹饰。柱形足上部饰兽面纹。器身和足跟处的兽面纹均圆目凸出,简洁粗犷,以扉棱作鼻梁。器内壁有七字铭文"作父戍鼎木工册"。孔府旧藏。  相似文献   

11.
“鼎”是所有青铜器物中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器类,其器型演化多样,形制随时代推移而多变。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的两件扁足鼎形制特殊,为现存商周青铜鼎所仅见。两件扁足鼎上铸有“史”字铭文,结合前掌大墓地出土大量带有“史”铭的器物,探讨“史”族迁徙分布情况及大量出现于泗水流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盠作骡尊跋     
此尊铭文,已由段绍嘉何汉南二同志作考释,载在人文杂志创刊号。邦怀有所补充及不同意见数事,今条列如后。铭云:“王初执驹于(厂干攴)。”段何二同志云:“周礼校人”:“春祭马祖,执驹。”注:“执驹,无令近母,犹攻驹也。”铭文中执驹似有牵驹意。邦怀按:郑玄注:“玄谓执犹拘也。”尊盖铭文:“王(?)驹”之(?)字,右旁虽不可识,然从系可辨,左从句,盖为絇之繁文,絇、拘同声,知郑玄训执为拘、是也。“王初执驹于(厂干攴)”者,言王初次祭马祖于(厂干攴),行执驹之事也。(?)为地名,段何二同志云:”周睘尊铭文有(?)与(?)相近,……按(?)字,真书作厈,……此作(?),多攴,与(?)似  相似文献   

13.
小臣缶方鼎与箕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臣缶方鼎是一件很重要的晚商青铜器。五十年代以来,我们讨论过四次,略有进益。最近,《甲骨文合集》第十二册出版,又看到有关材料,觉得应该对这件器物作一次较详细的讨论。 方鼎系清宫旧藏,原在颐和园,现由故宫博物院收藏陈列。铭文最早见于《贞松堂集古遗文》,为摹本。拓本见《三代吉金文存》3,53,2。器形和纹饰都接近《劫掠》63方鼎,惟腹部饕餮纹更似同书61舌方鼎,其大小则比两鼎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14.
洛阳大学所藏垣上官鼎是一件新公布的魏国记容铜器。据该鼎的铭文内容和实测容量,可以推算出战国时期“”的量值约合今53.5毫升。这一数值既可以用来重新考量传世的半灷量铭文之释读,同时也可以合理的解释《考工记》中所见的量名“”。  相似文献   

15.
《中鼎二》、《中鼎三》是北宋时出土的西周重要器物,其铭文与我国南方地区古代历史密切相关。历来对《中鼎》制作的具体年代、历史背景、铭文内容及所涉史实,学术界的认识存在歧异,至今仍有继续探讨的必要。尤其是器铭中之“虎方”问题,更为南方地区古代史研究者所关注。笔者前曾就先秦荆、楚、巴及“虎方”的有关问题撰文陈述已见,承蒙学者们议论。其中批评者的意见更促我思考,今以此文作答。  相似文献   

16.
序 自新中国建国以来,所发现之历史文物,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可称空前。商周铜器铭文及甲骨文而外,以战国文字发现为最多。楚国竹简、晋国盟书、曾侯乙墓之器铭、中山王(?)墓之器铭,皆为研究战国文字有系统之珍贵资料。海内学者已先后发表论著。今读张守中同志编写之《中山王(?)器文字编》,其征集资料之全,摹写文字之精,成书传播之速,为网罗一国文字之第一部字书,信难能而可贵矣。余意晋、楚、曾三国文字,如有同志分别辑为文字编问世,将使读者明辨某国文字之特点,对于研究战国文字,便利多矣。即以中山国文字特点而言,如大鼎:“早弃羣臣”,早作(?),从旦为义符,以枣为音符。周敔(?)有早字,鼎文不用早字而创(?)字。方壶:“遂定君臣之位”,  相似文献   

17.
玄石坡碑铭     
位于苏尼特左旗昌图锡力公社西北约三、四公里处有一个山坡,卧石遍布,呈褐色,因石得名“玄石坡”。 玄石坡有一组刻石碑铭,在阳面立石上刻有六十公分大的“玄石坡”三个大字,立石下有自然台阶,立石顶上凿有十公分深的香炉一鼎,立石北九米远的卧石上刻有“立马峰”三字,卧石后的平石上有四个马蹄印,立石东九米远的卧石上刻有“维永乐八年岁次庚寅四月丁酉朔七日癸卯,大明皇帝征讨胡寇将六军过此”的铭文,立石西南六米远的卧石上刻有“御制玄石坡铭,维日月明,维天地寿,玄石勒铭典之悠久。永乐八年四月初七日”的铭文。 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明成祖朱棣与漠北新汗本雅失里以书谕和,未成。次年复使给事中郭骥以书前往,被杀,明蒙战争再起。明成祖命淇国公立福为大将军,率精骑十万北征,战亡于胪朐河。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正月,明成祖谋征漠北,二月下诏动员全国,命户部尚书夏元吉辅佐皇长孙(?)基留守北京,亲率五十万大军征漠北。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至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又亲征漠北五次,路经名山大川,勒石碑铭,并祭祀。永乐八年四月在赴哈拉和林交战途中,路经“玄石坡”休整补养期间,逐勒此石碑铭。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一年湖北省丹江口市武当山紫霄窝发现一处窖藏,出土几件重要的明代道教文物.其中,有稀世罕见的赤金龙一条,长11.5厘米,重15克;玉简一件,长29、宽1.5厘米,正面镌有铭文,背面刻道符一通.有关刊物曾予介绍,可惜所附照片甚为模糊,释文多误,功用亦不明晓.经向武当山文管所信询,承惠赠三张较为清楚的照片,并知还有一件玉壁同出.几做爬梳对比,方悟此次所出三物的宗教功用相一,是目前见於公开报导有实物可凭的唯一一组较为完整的道教投龙活动遗物,对传统宗教文化的研究很有意义,亦为弄清中国古代道教在名山大川的投龙活动提供了重要资料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截至2015年6月底前,郑州地区已公开发表的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有铭青铜器共计有210余件,其中郑州市区出土13件,荥阳出土20余件,中牟出土1件,巩义出土1件,登封出土8件,新郑出土170余件。商代铜器铭文中以族名为主,比较重要的是在荥阳小胡村发现的"舌"铭铜器群。西周铜器铭文内容丰富,多涉及封国贵族,主要出土于郑州洼刘、新郑唐户、巩义等地。春秋战国铜器铭文则以兵器铭文为主,涉及地名、官名、人名、纪年等信息,主要出土于新郑、登封等地。  相似文献   

20.
陕西长安下泉村出土的多友鼎,是一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文物。田醒农、雒忠儒两同志在《人文杂志》1981年第4期上作了介绍和考释。李学勤同志在同刊同年第六期上也发表了详细的考释文章。这里仅就鼎铭释文和西周时猃狁入寇出入地的问题谈一点认识。 多友鼎铭文共二十二行,有重文一,合文一,共二百七十七字。第六行一数目字中间空缺一个十位数,细审器铭,系原铸就缺,因此不应按缺字计算字数。鼎铭共两个王字,按语气都应是重文。如果将两个王字都按重文计算则全文应是二百七十九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