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三国虞翻以后,会稽余姚虞氏家族人才辈出,代有士人、官吏留名青史,绵延了四百多年。可以说是魏晋至隋唐时期江南边家大旗的一个典型代表,本文梳理了虞氏家族的发展经历,探讨了其延绵不衰的原因,了解当时政治、文化制度与世族制度的关系,以期进一步理解历史上南方文化进步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隋唐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学术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佛道三教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汉代以来中国思想学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走向。隋唐三教鼎立的思想学术新局面的出现,是三教各自的发展与三教关系长期互动的结果,而从更大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也是隋唐帝国强盛的文化表现;其本身又对隋唐的儒学、佛学和道学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为唐宋之际形成绵延千年之久的三教合一思潮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传统美育思想的发展来看,魏晋时期是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时期。由于魏晋时期,我国封建制度内部的经济、政治状况又有了新的变化,封建统治者不得不在具体制度方面作出某些必要的变革与调整。这是传统美育思想的发展由两汉时期的相对稳定向魏晋时期的相对变动转换的根本原因。同时,魏晋美育思想的发展,既是两汉美育思想的终结,又是隋唐美育思想的起点,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魏晋风度论     
所谓风度,本指风格与态度,这里所论的风度是指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范,指风靡一代甚至几代的文化思潮的特征。魏晋风度就是指魏晋时期文化上的奔放、洒脱的时代精神与社会风范。确切地说,风度作为魏晋特定文化的术语,既表现为社会风范,也表现为意识形态,两者分属于世俗文化与学术文化的范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后者集中反映前者,又推动指导前者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性格内涵经历了魏晋、隋唐、宋元等时期在不同领域里的诸葛亮故事的演变与发展,其形象依次呈现为隐士而名士、道士而神仙、忠臣而贤相等三种不同的形象气质。这三种形象气质的形成,无不隐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魏晋六朝文论所由以产生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 ,即门阀士族制度下 ,儒学仍是统治形态的思想基础 ,吸纳了玄、佛义理 ,取得学术上的进步 ,继续影响文人的思想意识。与此同时 ,文学形式日益丰富 ,对文学本质规律的探讨进一步深化。这两方面共同作用 ,使文论的综合特点表现为 :在政教伦理批评的框架下 ,总结文学新变 ,经世致用与抒情言志不可分。魏晋六朝文论奠定了其后文论的基本样态 ,其消极影响是 :压制了对文学自身规律的深入探求  相似文献   

7.
门阀制度是封建地主阶级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门阀制度的影响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文章将这一时期划分为东汉末年、曹魏和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个阶段,将门阀制度放在不同阶段进行讨论,以找出其政治内涵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论晋商经营体制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商在几百年经营中,所形成的经营体制深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作为经营主体的晋商,其自身以及其所创建的具体的经营理念和经营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已有法律制度的模仿和套用,在法律精神、法律原则上都体现了传统法律文化的意旨。分析晋商的经营体制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晋商,我们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法治社会对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西方早期政治发展理论,是其时特定政治实践及欧美学术背景下兴起的一个理论流脉:其研究路径,体系功能、社会进程、比较历史、政治文化等;其内在主题,为低度发展国家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论证方向与条件;其理论阶段,强调发展普适主义阶段及偏倚政治权威理性化阶段。其理论缺失的根源是价值偏执。其理论现实意义:为政治、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政治学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0.
读书的境界     
郭宗忠 《社区》2012,(17):4-4
对于中国这个典籍浩博的大国,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极强的延续力。以学术而论,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近代新学,此起彼伏,相承不辍;以文学而言,由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发其端,汉赋、魏晋诗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续其绪,高峰迭起,波澜壮阔。而一代代延续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弥久不衰的传统,就是读书。  相似文献   

11.
自从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把魏晋文章与魏晋风度概括为“清峻”、“通脱”之后,长期以来,人们多从正面肯定魏晋时代独立的人格追求与自我意识的觉醒及其审美理想;然而就魏晋士风、世风来说,并不完全值得嘉许。从刘义庆(403-444)编撰的记录汉末至东晋的士族阶层人物的轶闻趣事的笔记《世说新语》中,不仅可以看到魏晋风度的积极一面,更可以看到其消极的一面,看到其所谓“清峻”、“通脱”后面的虚伪、颓废、病态与无奈。  相似文献   

12.
汉初儒术"独尊"之时就标志着魏晋玄学所产生的土壤已开始被孕育,魏正始年间王弼的"贵无论"玄学标志着魏晋玄学的初步形成。整个魏晋玄学围绕着"有"、"无"之辩,"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展开和发展,郭象"独化论"玄学是其发展的高潮,到东晋中后期玄学发展趋于尾声。晋末"佛玄合流"是对魏晋玄学的佛教哲学化发展,而隋唐时期的"重玄学"则是魏晋玄学的道教哲学化转向。  相似文献   

13.
魏晋以来,以洛阳、建邺(今南京)为中心凝聚成南北两个风俗区。南方从“地广人稀”到“地小人众”,其风俗文化也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选择。隋唐时期,饮茶、“试儿”、生日、拔河、踏青、族谱等诸多的民俗事象纷纷由南方传到北方,这种“文化北返”的现象说明,南方在风俗文化上已居新潮和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4.
魏晋风流是魏晋时期品评人物的一个常用术语,同时也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主要表现在魏晋士人的生活态度、对待事物的情感和情爱方面均有不同流俗之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就反映了魏晋风流的这些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5.
北魏丧葬制度系承袭汉魏、西晋并融合东晋、南朝之制而来 ,但也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北魏丧葬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与北魏社会的汉化过程大体同步 ,不仅对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的丧葬制度产生了直接影响 ,而且对隋唐的丧葬制度及其演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魏晋是一个极富艺术精神的时代,各种艺术都悄然发生着变化,文学也不例外。《世说新语》蕴含有一些新的文学思想,诸如文学的含蓄美、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正是魏晋士人的时代追求。  相似文献   

17.
汉族风俗形成和发展论--汉族风俗研究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族风俗随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而形成和发展,其经历了先秦时期的孕育,秦汉时期的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异和重构,隋唐时期的整合和发展,五代宋元时期的变异和重构,明清时期的重新整合和发展,近代汉族风俗从古代风俗向近代风俗的历史性转型等七个时期.  相似文献   

18.
从汉代"阳儒阴法"到魏晋"礼法之治",有两个变化:其一,"法"之地位的提高。从问题的提出到外化为政治实践,再上升到理性层面的认可,其中间环节正是汉末社会批判思潮。其二,"礼"之地位的突显。即在"儒"对"法"、"名"思想的涵摄中,礼因兼具"儒"的教化性、"法"的规范性和"名"的可检验性,因此成为融汇儒、法、名三家的思想资源,汉末社会批判思潮也正是这一融汇过程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虚实"范畴源自老庄论"有无",在魏晋六朝时期经玄学之争实现了由哲学、美学领域向文学和艺术领域的重大转化,并在玄学思潮、言意之争、人物品评和文学创作等共同构筑的场域中,内涵日益丰富起来。文学批评史中的"虚实"范畴不单来自哲学和思想史,而且与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魏晋六朝时期的文学实践为"虚实"含义的演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该文在论及"虚实"在魏晋六朝时期的发展面貌后,以刘勰"隐秀"说与当时"永明"诗风为个案,透视"虚实"发展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玄学思想方法对魏晋诗歌的艺术风貌有较大影响.委运自然的思想形成了诗境的平和淡远;言意之辨尤其是得意忘象的思想方法使诗歌意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冥观静照的思想方法又与诗歌的静态清趣之美有直接关联.此外,有关南朝诗论家对于玄言诗"淡乎寡味"的评价,应该从玄言诗人的创作追求与评论家的诗学观念两方面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