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模仿文本与被模仿文本之间呈现出互文或超文的关系,前者为文本间的共生关系,后者是文本间的派生关系,其具体运用便是超文性仿作、戏拟与滑稽反串。细读《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可以发现其中存在多处对莎剧的超文性仿作与戏拟,其中包括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威尼斯商人》情节模式的超文性仿作以及对《理查三世》、《哈姆莱特》与《麦克白》经典片段的超文性戏拟。马克·吐温此举一方面是基于时代背景与读者需求的考虑,另外一方面则与其个人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2.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默是人类语言中最复杂的机制之一.在<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中,幽默大师马克·吐温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塑造了汤姆·索亚这-著名的文学形象,再现了当时美国的社会现实.作者幽默的语言特色在小说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本文从<汤姆·索亚历险记>出发,解读马克·吐温的幽默手法.  相似文献   

3.
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始于19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美国文学的本土色彩,使美国文学摆脱了欧洲文学传统,向独立的美国文学迈进,对真正的美国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以美国本土色彩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克·吐温和他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简要分析了美国文学史上的本土色彩及其对美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呈现了密西西比河沿岸乡镇市民荒诞的生活百态。主人公哈克自由地选择并追求刺激、冒险的生活,始终执着于纯真、乐观的人生态度,昭示了马克·吐温对生存的思索以及他对荒谬世界之人生出路的探求。  相似文献   

5.
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尔贝里·芬历险记>是美国文学的里程碑,它开创了美国小说口语化的先河.作者在作品中大量地使用黑人英语,对于作品的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黑人英语是英语的一种变体,其语音、形态、句法和词汇系统有明显不同于标准英语的特征.它的形成是特定的社会环境、教育背景和经济状态所致,这与民族本身无关.作品中黑人方言的运用对于表现当时的社会状况、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文学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批评界对哈克贝利·费恩是“生态小英雄”的定位,本文提出质疑,认为单从哈克的自然观来看,哈克性格的生态性还值得商榷。通过分析哈克的自我中心主义自然审美,哈克对待自然的矛盾态度以及他对自然的实用主义践行,指出哈克的自然观具有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是非生态的。哈克的自然观深受美国19世纪的流行观念和马克·吐温个人经历的影响,他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是以满足个人需求为目的,并不具有深刻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7.
《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四期刊载的论文《马克·吐温的中国观》从后殖民理论视角展现马克·吐温文化产品中的东方主义。作者用以引证的吐温演说“我也是义和团”中所存在的逻辑悖论和语义重心被“策略化”误读,而这一问题恰恰折射出其论述过程中稀释上下文语境、机械运用理论的弊端。因此,在为马克·吐温的文学粘贴“东方主义”标签时,应该充分对其“非东方主义”的层面给予关注,避免将吐温在某些作品中有关晚清中国人的字面表述简单等同于以中国为“他者”、强化西方中心论的东方主义再现。  相似文献   

8.
马克·吐温是中国译介作品最多的芙国小说家,他的经典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我国流传的重译本很多。众多的重译证明了这部文学名著的显赫地位和马克·吐温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接受芙学理论从读者和译本两个角度分析了名著如《哈克》流传众多重译本的必然原因。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语料库文体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马克·吐温的作品《汤姆·索耶历险记》的写作特点。《汤姆·索耶历险记》这部作品用词丰富,句式简短;通过不同词性关键词的检索,发现有关作品情节和背景环境的很多信息,以及探知以前并未讨论到的作者写作特色;高频三词词簇的检索发现,作者使用很多表示过去事件状态的词簇,并使用较多表示否定意义的词簇,及几个固定的表示时间和地点变化的词簇。语料库文体学分析可以发现隐藏在文本中很多信息,是文学评论及研究的一个可行方法。这种量化的检索与分析方式显示出软件系统在具体、细微、量化地进行文学评论和文学批评中显示出来的强大功能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与莎士比亚的其他剧作相比.其罗马剧《袭利斯·恺撒》中的“市民”形成了一股与悲剧主人公相抗衡的力量.“市民”在一定的意义上决定了悲剧主人公的成败,莎士比亚的剧作在如实地反映了市民的作用基础上,更多地揭示了剧中“市民”身上的好恶无常、偶象崇拜、无意识的生存理性的集体心理。  相似文献   

11.
马克·吐温最伟大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他成功地塑造了儿童形象。他刻画儿童人物形象的精湛技巧在于他擅于把通过儿童人物形象刻画所表达的思想同儿童的纯洁心理,生动优美且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及他们的幽默滑稽性格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马克·吐温 (1835— 1910 )所处的时代是美国 1776年建国后的半个多世纪直到 2 0世纪的初叶。这一时期 ,美国经历美墨战争、南北战争 ,国家基础趋于巩固 ,国土扩张 ,国力增强 ,工业革命蓬勃发展。废奴运动带动农业生产的增长。 185 3年 ,美国海军打开日本门户 ;1898年 ,美国占领了西班牙在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 ;190 0年 ,美国加入八国联军侵略我国。这些说明美国开始强盛起来以后对国际事务的参与。一个关心人类命运的作者 ,必然关心他的时代 ,所以 ,要了解马克·吐温和他的作品 ,勾勒一下他所处的时代是必要的。治美国文学史的学者 ,一般把…  相似文献   

13.
语义韵是指情感在语篇中流动所形成的语篇情感氛围.但是这种情感流动的形成机制,尤其是语言学方面的形成机制尚无人研究.文学语篇中的情感流动也许应该是由情感词汇和级差手段构成的语义韵域在语篇中滚动所形成,其中以情感词汇为基础,级差手段为辅助.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人类文化、认知背景和认知能力的差异,言者的隐喻意图和听者对隐喻理解的差异,通感隐喻在翻译过程中有时被舍弃或淡化。本文采取认知语言学的视角,通过实例分析,论证在文学语言的翻译过程中,保留通感隐喻的修辞特征,可以透视文学家独特的心理体验和认知过程,保持原文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5.
鲁迅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的比较,学界多有研究,但两人文艺批评思想的对话研究,却为学界所忽略。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文艺批评思想通过文学文本呈现出来,而作为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的文艺批评思想通过政治文本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文学文本的生成不能直接归结于作者个人的创作结果或社会的决定作用,而要追溯到文本场的自我生产。文本场是指一组不同的文本资源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正是由于文本场的作用,使得一定作者、一定社会的文学文本既具有丰富性、差异性,又具有相似性、决定性。所谓创作的自由只是文本场及其生产方式的规定性的表现;创作中的偶然只是文本场自我生产内部逻辑的必然。本文的主要意义在于:一是强调文本的自我再生产的能力;二是提出文本场的概念并对其机制、作用及其和作者的创作自由的关系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7.
在19世纪的美国小说创作中,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流浪汉小说在美国的新发展。它体现了传统流浪汉小说的基本特色,又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流浪汉小说的内涵。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小说流浪汉形象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对其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通常是用来表达或增强作品的主题意义和审美效果的。文字译者在翻译处理这些“未定点”时就不能不顾及它们潜在的审美价值以及文学翻译的影响与操作。而采用化隐为显的办法,往往会使文本的文件价值、诗学功能和审美效果丧失殆尽。对读者而言,实际上是被剥夺了原来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反思就能获得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