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演义》之前,诸葛亮形象的传播大致遵循两条线索———一条是智慧形象传播史,一条是人格形象传播史。前者传播的结果使诸葛亮演化为"智慧的化身";后者传播的结果使诸葛亮被定位成"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在诸葛亮人格形象的定位问题上,杜甫起到了开创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的原始形象受到历代的智化,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为诸葛亮艺术形象的最终确立提供了塑造源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盛行于上流社会的诸葛亮“儒雅”形象与中下层推崇的诸葛亮“民间”形象有效地舍二为一,成功地重塑了诸葛亮的历史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木牛流马是诸葛亮智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诸葛亮北伐功业的标志之一,是其"名垂宇宙"的文化符号之一。唐宋诗人常常将"木牛流马"与"八阵图"视为诸葛亮智慧的象征和最伟大的发明。唐宋诗人在描写木牛流马时也是常常与诸葛亮北伐联系在一起。唐宋诗人不仅将木牛流马看作是诸葛亮的杰出智慧,更将其作为诸葛亮坚守信念、统一天下的文化符号,"看木牛流马,恢复神州"。诸葛亮木牛流马对唐宋以后的中国文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士临戎驾木牛",进一步强化了诸葛亮在文学作品中的智慧形象。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斩马谡"作为《三国演义》的一个看点,千百年来一直传颂不衰。诸葛亮不徇私情、铁面执法的典型形象,早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了。记得上中学时读这个故事,也是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铁面感动不已,随着时间的留  相似文献   

5.
张冬云 《南都学坛》2006,26(3):64-66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倾注全部热情和笔力塑造的艺术典型。诸葛亮的“羽扇纶巾”形象有一个较漫长的形成过程,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魏晋野史传说中的名士形象、宋代词作中的儒将形象、元明杂剧中的道教军师形象。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外部形象流泻出疏淡闲雅、潇洒飘逸、从容不迫的精神风范,表现出道家“自然”人格的特征。同时,诸葛亮又具有“儒者气象”,体现了“以道持守”的儒家道德人格,两者相济互补、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6.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在全国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的比较优势.蜀汉英雄是三国文化旅游的亮点,四川最大特色和优势是诸葛亮.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开发,要以蜀汉英雄为主线、诸葛亮为重点,树立"四川三国游--剑门蜀道三百里,魅力诸葛两千年"的形象,大手笔、高起点建设三国旅游精品,把我省建成世界级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剑门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元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烈,散曲来自社会底层,既歌颂诸葛亮的功业,渴望诸葛亮式的抗元英雄出现,又感到前途无望,充满宿命、虚无,世事皆空的观点.元杂剧则传颂了关羽、张飞与诸葛亮等"失败了的"英雄人物的悲剧,反映了"关公崇拜"与"诸葛亮崇拜"现象,推动了戏剧艺术形式的成熟.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者"形象是千百年来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共同的情感结晶和智慧结晶,它寄托着罗贯中对功名的渴求和智慧的迷恋。就"智"的构成而言,它以兵家文化兼容其他。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对诸葛亮的"多智而近妖"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否则就可能失之于偏颇和武断。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生成的诸葛亮形象作为一种范型在后世小说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临摹和再现。笔者旨在借鉴结构主义功能单元方法论,在符号学与结构主义双重维度上,对作为脸谱、符号的诸葛亮范型进行切分,提取塑造范型的功能元素,重新阐释诸葛亮形象的内涵,并以《说唐》中徐茂公形象为例探讨范型衍生形象对诸葛亮范型的摹仿。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中国一些武侯祠的楹联进行介绍,并同关帝庙楹联等相比较,指出武侯祠楹联的用典及思想内容不约而同地符合传统文论"切"的标准。各祠楹联所述之语一般切合历史上诸葛亮在当地经历的某些事件,表达了人们对诸葛亮的崇敬。楹联之所以体现出"切",是由诸葛亮原始形象、楹联作者的身份学识这两方面决定的。文末还论述了当今一些武侯祠因互相翻刻楹联,而造成同一联在新地方不能表现出"切"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