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戊戌与五四,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至关重要的两个时期,是中国近代化发展道路上两座里程碑。两者都涵纳了近代文化革命的基本精神和宗旨,昭示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主线和脉络。因此,全面阐释戊戌思潮对五四思潮的影响,弄清两者的内在联系,不论是对深入认识戊戌思潮... 相似文献
2.
知识分子与批判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的批判者在近现代不满现状的社会思潮中,总是可以看到,知识分子于其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近现代的异端思想,更几乎无例外地与一些知识分子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在近代西方,薄伽丘的《十日谈》赤裸裸地讴歌世俗的情爱,无情地嘲讽宗教的道德,马丁·路德把得救的钥匙送到了信仰者手中,莫尔提出了一个比现实更美好的乌托邦,康帕内拉展示出一个光彩照人的太阳城,无政府主义者公然怀疑世俗权威的作用,圣西门、欧文以自己建立的“新村”向现社会挑战。这一切异端都是知识人提出的。在中国近代史上,康有为提出了托古改制的方案,孙中山主张共和代替君主,新文化运动把矛头刺向传统道德,一伙大学教授、学生,接受、传播马克思主义。所有这些异端思想又是知识人提出的。 相似文献
3.
4.
戊戌:近代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初成教军章科学与民主是五四思潮的主流,是五四文化革命两面光辉旗帜。长期以来,它们一直与五四紧密相联,被视为激进民主派代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潮最高水平的理论界标,也成为近代思想文化革命全面高涨的最核心内容。然而,对其源流问... 相似文献
5.
6.
文章认为,五四的精神主旨是彻底地反封建:它坚持文化上的开放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近现代文化做出了“顺应”的反应;它提出的“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体现了人类文化精神的内在本质和永恒的主题,代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五四新文化运动没有从整体上彻底完成反对封建旧文化、建构现代新文化的任务,使五四精神出现了断裂。这就造成了建国以后不能全面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对其他一些西方有价值的文化思想和精神更是极力加以排斥;在此同时,各种封建主义文化复活并顽强地发挥作用,终于酿成了生产力落后、科学不发达、人的素质下降的恶果。因此,我们必须回过头来解决文化问题,这就需要全面正确地评价和估量五四,恢复、继承、发扬和发展五四的精神和传统,重新建构我国现代新文化。 相似文献
7.
8.
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当时中国人的品性分为四大特点:以家族为本位、以感情为本位、以安息为本位和消极厌世主义.针对这些品性,他们提出了新的个性精神建设方法:提倡个人独立主义、注重创造精神、要努力且正道以得、培养忠诚勇敢的人格等. 相似文献
9.
现代马克思主义者在严格确定哲学问题的存在方面所遇到的困难的严重性,只有新实证主义的各种流派在围绕这个同样的问题进行激烈争论时所遇到的困难才比得上。笼统地说,现代马克思主义者和新实证主义者的目标是相同的,即研究搞形而上学的哲学 相似文献
10.
费耶阿本德哲学的实用主义批判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耶阿本德哲学虽然不是从美国的实用主义的哲学传统中生长出来的,却充满着实用主义的精神:从思想来源看,费耶阿本德哲学充满了实用主义的批判精神;从思想内容看,"什么都行"的认识论无政府主义是最彻底的实用主义。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小说《呐喊》和《彷徨》,是“五四”时期最具批判理性色彩的精神小说,这些小说揭示和批判了礼教吃人的罪恶,描绘出具有深邃象征意义的“鲁镇”文化环境和“未庄”文化环境,于深层次的民族心理结构中,发掘出封建专制统治下,愚顽的封建意识所造成的国民心理的痼疾,小说表现出强烈的思想启蒙和改良社会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虽然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两个差异明显的思潮和流派,其理论主张也有着诸多明显的不同,但在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上却有着内在一致性;许多后现代主义大家的思想和理论虽与马克思主义谈不上深刻的一致,但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其与马克思主义的怀疑、批判精神的相似和继承之处,又要注重它们之间的重大区别,在批判的基础上认真审视并力求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3.
吴廷嘉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7,(1)
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观和文化观,在戊戌维新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意识形态方面的深刻而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使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史、文化史和学术史得以肇始。戊戌思潮激发起中国政治生活和社会风俗的种种变化,这两方面虽然各有鲜明的特点,但是,新旧交替的因素多、周期长、错综复杂,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戊戌人物既是新社会观和文化观的开路先锋,又是旧营垒的宿将和传统观念的殉葬品,他们是过渡时代与过渡社会的过渡人物。正是这种各方面都自相矛盾又自相统一的状况,构成了他们独特而鲜明的个性,规定了他们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孔学堂》2015,(2)
当代新儒家的课题是如何完成哲学与文化的现代化,但同时不陷于西方现代化中所衍生的现代性的黑暗面。本文通过与批判理论之比较展示儒家对文化之批判性的一面。批判理论以客观知识为依据而对意识形态作出批判,使人能从自我幻骗与自加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以克服现代性之黑暗面。哈贝马斯批判工具理性之僭越,以实践理性复归主位来完成现代化。后现代主者则以为现代化实只是理性对个体之压迫,因而反对理性之论述而寻求个体之解放。本文以为两者都对西方现代化的诊断只对了部分,实践理性是批判的根源,但实践理性也可以对个体产生压迫。文化之能持续不断依于文化理念之是否能合理地持续发展,此即文化理念之是否能达到反省的自我认可。儒家以仁心为历史文化之原动力,仁心促使文化理性地发展,同时也是文化发展之批判根源,具备理性的反省认可的要求。本文最后从儒学作为一批判理论考察五四文化运动之性质,指出这是中国文化寻求现代化的要求,但也是一自挖传统的文化运动,不能达到理性的反省的认可。当代新儒家之开新外王正是寻求以实践理性之仁心回归正位,发挥儒学传统之批判功能,以为中国建立超越西方现代化的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中.意识形态问题一直占有重要位置.马尔库什重新阐释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将其分为暴露的意识形态批判和解放的意识形态批判,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意识形态理论,并以此为依据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意识形态批判进行了批判,修正了其非历史的美学化倾向和人类学化倾向. 相似文献
16.
救亡、变革、启蒙是戊戌思潮的主题,批判与创新是戊戌思潮的根本精神。这就决定了它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使变革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使变革成为近现代中国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它使人们认识到,当时中国的变革乃是社会的转型,而在此过程中,人的近代化至关重要。它对推动中国近代的观念变革、文化革新,哺育一支新型的知识分子队伍,也曾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中国近代特殊的国情所决定,戊戌思潮在理论上带有明显的不成熟性和急躁情绪。同样是由中国近代特殊国情所决定,在戊戌时期思想启蒙与政治变革是同步展开的,因考虑服从现实斗争,也势必要影响思想启蒙的深入。 相似文献
17.
七十年前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以挽救祖国危亡为目标的伟大群众斗争,它表明我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表明一个具有现代科学和民主思想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走上了我国的政治舞台。在这场运动中,先进的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合作,形成了强大的民主革命阵营。他们经过艰苦的选择而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相似文献
18.
科学和民主,是五四运动的战斗口号。六十年前,我国革命先驱者曾经高举这两面光辉的旗帜,向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进行了彻底地不妥协地革命斗争,立下了伟大的功勋。当年战斗在新文化运动前哨的革命先驱者之一、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旗帜鲜明地把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他通过随感录、杂文,以及小说,热情奔放地宣传科学和民主,不仅奠定了中国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的基石,而且为解放思想,发展科学,实现民主,繁荣文艺创作等方面,开拓了前进的道路。 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 相似文献
19.
城市与生活的关系构成城市意义研究的基本问题域,让生活更美好则是批判与建构城市意义的核心价值场.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对"怎么发展城市"已经创制了一系列实践典范和成功经验,但城市化进程中所滋生出来的、让生活变得更糟糕的城市问题需要我们反思和澄明人类究竟"为了什么发展城市"这一世界性的意义难题.我们应该以生活的名义叩问城市意义,展开"去生活化"的城市空间批判,倡导一种以"美好生活"为理念规范和引领域市空间变迁的新型城市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