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辩证决定论与非西方社会的发展江丹林本文就当代非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感到困惑的问题─-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争论,考察了马克思辩证决定论历史观的由来和发展。从中,作者揭示了经济基础上的历史决定性和人类实践活动表现的历史选择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文章从这一辩...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PSW)的社会工作实践约有60年的历史了。其实践历史在美国的社会工作者实践历史中曾被称为“小精神科医生”,以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为重点,在探索自身专门性问题的同时,还一直在探讨一个同样的问题:关注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寻求环境的调整和变革的视点为根据,开展社会工作实践活动。PSW在治疗队中,在以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有问题的行动为焦点的、以干预治疗为主导的典型的治疗方案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郭沫若史剧中悲剧人物的意识结构层次,所含的历史精神及其强烈的现实意义。作者认为,人民意识是郭沫若史剧中悲剧人物的总体意识,构成总体意识的是政治、伦理和哲学三个意识层次,仁道意识、利他意识和本体意识是三个层次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看,人民意识实质上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历史精神,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人道主义是其最完备的体现,它的基本特征是历史的进步性、一贯性和悲剧性;人民意识虽是历史的精神,但归根结蒂是现实的反映,它是抗日战争时期所产生的以人民为本位的时代精神在历史人物心灵中的反射。这种反射在读者心灵上的反映,便是强烈的现实感。  相似文献   

4.
《探求》202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辩证法"与"辨证思维",学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辩证思维重要论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提出背景、思想蕴涵、理论特色、现实应用等方面。当前的研究呈现出现实性、继承性、发展性、系统性、前瞻性等特点。通过文献梳理,指出下一步的研究应首先凸显学理意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继承创新发展维度,着重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辩证思维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现实意义、问题导向以及新时代特定历史条件下实践应用等问题的探讨。突出问题导向意识,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位一体"战略布局以及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实践问题加以研究,真正凸显辨证思维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5.
普遍价值是个辩证的概念,只有从同与异、一与多、抽象与具体、理想与现实、应然与实然的矛盾关系和动态发展中才能合理把握.离开了辩证思维,无论是简单肯定还是简单否定,都是错误的.把握普遍价值还必须有问题情境意识,针对具体历史语境中的具体问题.学术界近年关于有无"普世价值"的讨论,实际上涉及的是如何理解当今世界中价值的普遍性、价值标准的共性的问题."普世价值"的否定论者与肯定论者的立场、观点虽然相反,但由于二者都缺少辩证思维,因此都存在理论内部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确立现代意识。现代意识并不是一个空概念,它本质上是反映现代精神和现代活动特点的意识。在邓小平的活动和意识中,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现代意识性,它包括三个层次,即现代的时代观、现代的活动观、现代的思维方式观。要把握邓小平的现代意识理论,便要从这三个层次入手。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分析,以深化我们对邓小平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石少颖 《唐都学刊》2010,26(1):75-80
邱濬的《大学衍义补》一书以其恢弘的史学视角和满富激情的历史评论,对儒家原典中的"华夷之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补释,该书不仅重点诠释了中国传统对外思想发展过程的一些主要特征,而且对古代外交政策中的得失给予了辩证而理性的评价。尽管邱濬受时代影响,对前代历史尚存一些偏见,但是,作为一代政治家和思想巨匠,邱濬的历史批判精神、勇于提出问题的魄力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仍值得我们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8.
编辑及其活动的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湘源 《学术交流》2002,(4):175-177
编辑活动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真知灼见的物化。一旦形成,就变成了人类文化的精神产品,成为文化、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精神的载体。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具有可供人们消费的使用价值,而且还具有文化传播、保存、积累、继承的价值。这就要求编辑要具有精品意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9.
人的意识是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统一。意识之所以二重化为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其根源在于实践活动的对象性与自觉的目的性。从结构上看 ,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根本区别是他反性和自反性 ;从功能上看 ,对象意识指向外部世界 ,自我意识指向人的内部世界 ;从层次上看 ,对象意识是对客体的一级反映 ,自我意识则是二级反映。客观性是认识中的普遍性、规律性。现代科学的发展突出了自我意识与客观性的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需要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10.
历史哲学一直是别尔嘉耶夫整个哲学思想的重要维度之一。在他看来,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人的命运问题,真正的历史哲学是人的命运和历史命运的统一,历史哲学的主题就是人的精神命运和历史命运的问题。这种理解与他对历史本质的理解有关。别尔嘉耶夫认为,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是悲剧性的,这是因为历史的产生首先源于灾难性的历史事件,历史的核心———历史的东西是一种强大的精神现实,所以,人的命运和历史的命运休戚相关,基于这样的理解,在别尔嘉耶夫看来,认识历史不能通过经验,而必须通过回忆,通过神秘的方式以及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神话和传说,使历史的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从而达到认识历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以辩证的观点,从逻辑的角度分析“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外延有褒义和贬义;民族精神的性质和内容有主次,同一内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民族精神的作用有积极的和消极的。辩证认识民族精神的目的就是要对民族精神采取科学的态度,以利于更好地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陈安民 《求是学刊》2013,40(2):157-163
王夫之的历史借鉴思想在《读通鉴论》中有集中的体现,在其卷末"叙论"系统的论述和文中个案评述的结合中呈现出独特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他注重史学在历史借鉴中作为中介的重要性,强调对历史借鉴的自觉意识,阐释了历史借鉴的辩证方法,指出了历史借鉴的广泛性。这一内容丰富而有机联系的历史借鉴思想,对于治国安邦和修身治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丽 《社科纵横》2010,25(11):11-12
本文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领导工作的坚实基础,贯穿于领导活动的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实质是实现辩证思维,要正确认识思维的基本矛盾和规律,分析研究问题善于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坚持逻辑与历史一致的原则。牢牢把握新形势下领导方法的创新,坚持运用科学领导方法、民主领导方法和依法领导方法,推动领导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论中公民意识的缺失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介,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交流载体和社会联系方式,网络舆论在舆论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在提升了公民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同时,发布虚假信息、侵权言论以及缺乏理性精神的公民意识缺失问题亦不容忽视.鉴于此,为促进舆论健康发展,应提升公民传媒素养,使之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增强网络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5.
建构当代民族精神的方法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当代民族精神的方法论思考吴元梁吴元梁,男,1938年生,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建构当代民族精神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所谓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在心理、意识...  相似文献   

16.
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当代脑科学、信息论、控制论和心理学等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使我们从哲学上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意识,就是在一定的主体活动中,对象关系、社会关系通过神经模式在人脑中整合成的关系系统。1、心脑关系问题的各种哲学解答 意识本质问题,也就是意识、人脑和外部世界的实质与关系问题,它从古希腊开始,一直是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二千多年来,学者们对此曾有过多种多样的解答。 (1)唯物一元论。这种哲学理论认为,意识本质上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朴素的唯物一元论把物质、意识的基质设想为某些特殊…  相似文献   

17.
辩证法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他们共同的理论倾向是反对自然辩证法的提法,而主张用历史辩证法取而代之.他们认为:自然界有客观规律,但自然界却没有辩证的发展过程,辩证的发展过程只属于人类.自然界没有实践,没有思想和行为的主体,因而把辩证法归结为自然辩证法,实质上是否定了历史过程的能动性和特殊性,并用自然规律取代历史规律.他们的一些观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实践是辩证法的基础,主客体关系是辩证法的基本关系,总体性思维是辩证思维的重要原则.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辩证法问题上虽然存在一定的缺点,但总体而言,是全面地深化了历史辩证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浅谈构思     
艺术构思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是美学领域中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仅从写作角度谈谈有关构思的几个问题。 构思是艺术创作者头脑中所进行的意识活动,这种活动错综复杂,变幻不定,摸不着,看不见,因此要详尽地描绘它的全过程,探索其行踪是比较困难的,正如巴尔扎  相似文献   

19.
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本质区别精神生产的概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的。在这本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人类的生命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是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精神生产最初是同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的,是物质生产的直接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说: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20.
同中国现代,尤其是五四时期的多数作家们一样,茅盾也有一个忧患的灵魂。面对着茅盾的精神世界,我们虽不能一下子看得出,是由于他忧患于历史和现实而寻找并找到了某种社会理想,还是因为他的意识中一直有一个或朦胧或清晰的人生和社会理想,从而使他为此而忧患一生,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