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夏大学学报》一九八一年第四期刊载了顾吉辰同志的《李继迁卒年辨正》一文。该文运用大量的史料拨正了李焘等人关于李继迁卒于景德元年正月之说,这一点,笔者对顾同志的卓识是十分钦佩的。然而,顾同志的考证也还有纰漏之处:一、材料审之不详,二、材料搜之不全,故所得的结论依然是不能令人完全信服。 何以谓材料审之不详呢?《辨正》云:“八说(指李继迁卒年)咸平六年。未指明确切月份。元脱《辽史》卷一一五《西夏传》。”我们查《辽史》卷一一五《西夏传》:“(统和)二十一年,继迁薨,其子德昭遣使来告。六月,赠继迁尚书令,遣西上阁门使丁  相似文献   

2.
《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注文,一向为治史者所重视。它的注文除了李焘原注之外,还有后人附益和清人增注,以补充原注之缺,亦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可资参考。而其中不可避免的也有失实,讹误之处。例如:对李继迁临死之前的遗嘱,《长编》卷56中一段注文考证有误,现摘抄如下: 李继迁兵败被伤,自度孤危且死,  相似文献   

3.
李继迁,是西夏国建国的奠基者。然而,在对这位叱咤风云、名赫一时人物的所卒年月问题上,因史籍记载不一,互有凿枘,致使后人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关于李继迁的卒年月,据史籍记载,凡有九说: 一说宋真宗咸平六年(一○○三)十月。明张溥《宋史纪事本末》卷十四《西夏  相似文献   

4.
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杰出的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揭旗反宋,志图恢复其祖先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割据的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相当于今陕北地区的定边、靖边、横山、米脂、榆林、绥德、子州等市县,以及内蒙古与审旗南部、宁夏东部部分地区),即所谓“祖宗故土”。但在与宋屡经战争较量之后,李继迁又主动把攻取的目标转向偏在西北的灵州(今宁夏灵武),从而使灵州成为宋夏激烈争战之地,直至灵州为李继迁攻取。是什么原因促使李继迁作此选择呢?李继迁夺取灵州,对西夏建国又起了什么作用呢?本文试图对此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曹雪芹几乎耗尽了毕生心血,为文学圣殿增添了稀世奇珍《红楼梦》,然而他本人却不仅湮没当世,名不见史传,而且直到现在,我们对他还知之甚少,以至连他的生卒年月也还没有完全弄清,这实在是历史性的缺憾。胡适于1928年写了《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一文,提出了雪芹卒于乾隆壬午除夕的看法,简称“壬午说”。周汝昌于1947年发表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一文,认为曹雪芹卒于乾隆癸未除夕,简称“癸未说”。  相似文献   

6.
刘勰的卒年,言人人殊,向无定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刘勰条[一九四页];说他是宋宗室刘道怜之孙,卒于宋后废帝元徽元年[四二七]。这显然是把两个根本不同时代而只同姓、名、字的的刘勰,混为一人)。现姑就《梁书·刘勰传》末“(撰经)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定林)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朞而卒”数语,作初步试探,冀有知人论世之助。  相似文献   

7.
近期校勘《唐文拾遗》(以下简称《拾遗》,发现卷二《玄宗文》今人系年及原辑者误收他人文章以致讹误者三则。现据有关史料、史历,厘正如次。一、《授颜真卿监察御史制》载《拾遗》卷二第10页。日本学者池田温编《唐代诏敕目录》(三秦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253页,系年为“玄宗中”。所引出处为“四颜真卿17.la”(即《四部丛刊》本《颜鲁公文集》17页1栏)。按该书此页为《颜鲁公文集》卷三《表》下,所载《谢赠官表》并无此制。经查是书后附其门客因(殷)亮撰《颜鲁公行状》98页载:“天宝元年秋,扶风郡太守崔琇举博学文词秀逸,玄宗御勤政楼,策试上第,以其年授京兆府礼泉县尉。黜陟史户部侍郎王珙以清白名闻,授通直郎、长安尉。六载,迁监察御史。制云:‘文学擅于登科……’”此制与《拾遗》字句小异。又据是书第90页载宋人留元刚所编《颜鲁公年谱》天宝六载下载:“公年39,正月迁监察御史。”据以上史料即可判定玄宗此制撰于天宝六年正月。《唐代诏敕目录》系于“玄宗中”,失之。  相似文献   

8.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居于我国西北部的党项族平夏部酋豪李继迁揭起反宋大旗,领导党项人民与宋进行斗争。宋宝元元年(1038),李继迁之孙李元昊建立西夏国,与宋南北对峙,从此,宋夏间战火更炽。宋人所谓的“西北边患”即是指西夏在缘边一带频繁不休地侵扰活动。宋、夏争战历时140余年,其争夺最剧的即今陕北地区,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关于清代学者阮元的卒年,《清史稿》、《辞源》、《辞海》及有关文史书籍都无一不说是1849年。但笔者最近在查阅清代另一位学者梁章钷(1775一1849)的《称谓录》(杭州贾景文斋本)时,从该书的自序中发现阮元的卒年并非1849年。阮元卒谥文达,但这篇写于“道光二十八年戊申霜降之辰”的序言却有“忆昔尝与阮文达师谈艺及之”云云,且结尾又叹:“惜文达早骑箕天上,不获与之商榷。”道光二十八年即公元1848年,那么据此可以认为,阮元的卒年应在1848年霜降(农历9月)之前。 梁章钷与阮元交谊很深,阮长梁十一岁,梁尊阮为师,他们二人常在一起“辨证金石,讨论隶古”(见林则徐《梁章钷墓志铭》),应该说,梁章钷的序文是可信的。还应该说明一下,《称谓录》刊刻时,曾经梁章钷之子梁恭辰校勘,这种可靠性程度就更高了。  相似文献   

10.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战斗的无神论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生于东汉尤武建武3年,即公元27年。其卒年,学术界至今未有肯定而一致的说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意见: 以《辞海》、《中国哲学大辞典》(冯契同志主编)、《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为代表,认为王充卒于公元97年。任继愈同志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认为,其“卒年大约在公元100年前后”。侯外庐同志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认为王充生卒年为公元27——104年。而在其后出版的他所主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又说王充卒于公元99年。  相似文献   

11.
张旭卒年 ,史无确载。由于对相关资料理解、认识上的分歧 ,学界围绕这一问题自来颇多异说。我们认为 ,在纠缠于资料而难以确证的情况下 ,考察张旭之仕履经过 ,就成为确定其卒年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李颀的江东之行可知 ,张旭在开元二十三、二十四年 (735年、736年 )之际结束常熟尉之职而赴京 ,其任左率府长史 ,约在此后不久。约在开元末年 ,而任金吾长史。其天宝五载 (74 6 )退居洛阳时 ,年初逾六旬。由此 ,结合李白《猛虎行》所叙与张旭天宝十五载 (75 6 )三月在溧阳酒楼会晤之事 ,和他《草书歌行》诗中“张颠老死不足数” ,我们认为 ,张旭卒年应以乾元二年 (75 9)为是。张旭《千文》末“乾元二年二月八日”之注 ,应是张旭所书。  相似文献   

12.
主父偃献策推恩与汉武帝下推恩令应为元朔二年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敏先生在《武帝令诸侯王自裂地分其子弟之制的创立年代质疑》(以下简称《质疑》,文见《秦汉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380—382页)一文中对司马光认为“主父偃的建议、《王子侯表序》所载的推恩令及《武帝纪》所载的元朔二年春正月诏,同发生于一年,三者所指是同一回事”提出怀疑。他认为:“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之事,应发生于元光元年之后和元朔元年之前,即公元前134年之后和公元前128年之前。旣然主父偃献策于这段时  相似文献   

13.
关于司马迁的生年,经过历代学者的考证、争论、筛汰,形成了两种流行的意见。 其一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迁为太史令”句下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注引《博物志》:“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也。”按照这条注释所示元封三年(公元前一○八年)上推二十八年即汉武帝建元六年(前一三五)乃司马迁的生年。 其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句下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注“迁年四十二岁”。按照这条注释,从武帝太初元年(前一○四)上推四十二年即汉景帝中  相似文献   

14.
西汉蜀中辞赋大家王褒与蜀中名臣何武早年颇有经历交汇,这为寻觅出作为历史疑团的王褒卒年和何武生年,提供了重要线索。再结合《汉书·楚元王传》刘向父子的事迹、《汉书·匈奴传》的某些记载以及王褒某些文学作品所提供的重要信息,王褒的卒年可以确定在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0年),何武的生年则基本可推定在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  相似文献   

15.
关汉卿的生卒年,近百年来,许多知名学者精心考证,推断出许多观点。他们的依据资料基本相同,生年依据是《青楼集序》《录鬼簿》,卒年依据是[双调·大德歌]。观点虽不尽相同,但绝大数观点有一共同点:关汉卿是由金入元之人,活了八十多岁,生于金末,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我今以关汉卿[南吕·一枝花]《赠珠帘秀》为据,进行考证,断定关汉卿卒于大德八年(1304)春以后不远。  相似文献   

16.
关于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李华的卒年问題,我国学术界向来有不同意见,而且各有各的资料根据。寻根溯源,最早记叙有关李华卒年问題的,是唐代著名古文家梁肃的《为常州独孤使君祭李员外文》。该文见于《唐文粹》、《文苑英华》和《全唐文》等古籍。《唐文粹》(卷三三下)所收这篇梁文的开端处有如下一段文字: “维大历九年五月日,朝散大夫守常州刺史、赐紫金鱼袋独孤某谨以清酌之奠,祭于故尚书吏部郎,赵郡李遐叔三兄之灵”。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的《〈铁路杂志〉题辞》(以下简称《题辞》),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对于研究孙中山的铁路思想乃至民生主义,都有特别意义。然而他的写作年代不明。 台北正中书局1973年版《国父全集》(以下简称“台本”)第四册以及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孙中山全集》(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18.
岑参去世年月辨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岑参的卒年卒月,目前文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颇具代表性。一种是赞同闻一多先生在《岑嘉州系年考证》(以下简称《考证》)中所提出的大历五年(770)正月说,另一种就是以郭沫若先生论定、陈铁民、侯忠义先生《岑参集校注·岑参年谱》(以下简称《校注》)总其成的大历四年(769)岁末说。他们的意见,《校注》作了概括性的总结: 关于岑参去世的年月,学者间有不同看法。赖义辉《岑参年谱》(载《嶺南学报》一卷二期)定岑卒于大历四年,根据是杜甫《追酬故高蜀州(适)人日见寄》诗的序文:“今海内忘形故人,独汉中王(李)瑀与昭州敬使君超先在。”未提及岑参,可见其时岑参已殁。诗序署明作于“大历五年正月二十一  相似文献   

19.
世綵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卷第一有《请迁玄宗庙议》一文,《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外集》卷第一亦载之,并注引宋樊汝霖云:“此议旧史载於《礼仪志》(按:指《旧唐书·礼仪志》),曰:长庆四年五月(按:原文为正月)礼仪使奏云云。公时岂以吏部侍郎为礼仪使耶!是岁穆宗崩,肃、代、德、顺、宪、穆,明皇帝亲尽当迁,而(?)穆宗及高祖、  相似文献   

20.
周颙卒年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典律诗发展史上,周颙应占有一席之地。其《四声切韵》一书较早提出了四声之目,嘉惠于学林颇臣。梁武帝萧衍不谙四声之说,特意问周颙之子周含“何谓四声”(《见梁书·沈约传》),可见在当时人心目中,周颙实是四声的发现者。可惜,关于周颙生卒年,史传没有明确记载,所以歧说不一。《南齐书》本传仅云:“颙卒官时。会王俭讲《孝经》未毕。”王俭于永明三年领国子祭酒,七年五月卒。据此,陈寅恪先生在《四声三问》中推断周颙卒年“当在永明七年五月王俭甍逝之前,永明三年王俭领国子祭酒及太子少傅之后。”日本学者铃木虎雄先生据沈约《与约法师书》中“去冬今岁,人鬼见分”一句考订周颙卒于永明六年冬。(见《沈约年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