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中,文学受众尤其是读者群体发生了以“文人读者分化”和“市民读者的扩张”为两大趋势的转向。这一“读者转向”,促成了完全不同于前代的“读者想象”、“读者取向”的发生,并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到清末民初的文学诉求和走向。在“文学改良”倡导乃至“通俗小说”的兴起中,都可以看到读者的转向、想象乃至取向对于清末民初文学生态、生产乃至文学格局、文学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功能对等"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即译文和原文在交际效果上具有象似性.纵观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基于象似性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不仅构成其核心理念,而且有助于指导、优化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3.
"情"在《周易》中的含义可分为两种:一种指大千世界中万事万物的情状,是形而下的具象世界;另一种相当于"道",是形而上的层次.而在"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中,有一个"形上等级制":书→尽辞→尽言→尽象(卦)→尽意(情).在这个"形上等级制"中,"情伪"不是指具象世界中的真假之象或虚实之象,而是与"道"相似,具有形而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功能对等以言语交际为基础展现出译文和原文之间具有象似性特质,在交际效果上表现为读者反应的象似性映射,在翻译过程中表现为语义和语体的象似性对照。由于读者的多层次结构以及语义和语体的多重涵义,功能对等的理论体系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象似性翻译标准,这对翻译实践更具指导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从古至今依次被赋予政治、经济与文化意义的内涵.葛兰西与哈贝马斯从文化意义上规约市民社会,代表了市民社会研究的当代转型,同属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传统;他们将市民社会界定为社会文化领域,强调的是市民社会的合法化功能与社会整合功能,从而视市民社会为国家统治合法性的主要策源地.但是,出于不同的理论立场与理论诉求,他们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国家统治合法性的实现方式以及对待市民社会的态度等问题上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意象包括属于意层面的情与理和属于象层面之物与事四个核心要素.要生成意象,意与象自身的存在乃是先决条件.创作主体在或受外物触发、或欲表达内在情志时,常先择象以为载体,通过审美加工来将个体之意寄托其中,以构成观念形态的“意中之象”;继而,其借助于文字等媒介将其外化,构成以文本形态存在的“着意之象”.当文本意象得以构成并有效传播后,读者一方面通过阅读对其进行理解、阐释,另一方面,在个体创作中有意加以借鉴、模仿,从而构成读者意象.对这种构成过程进行解析,有助于作者与读者明晰意象的生成、传播与接受问题,认知文学本体性的构成要素,把握其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7.
《列那狐的故事》是欧洲中世纪文学的最重要成就之一,代表了新兴的市民阶级的声音。故事采用寓言象征性的写作方式,实际上暗含了一个多层次空间的象寓世界;它以儿童式的心灵和目光叙说了一群动物之间的斗争生活,为我们折射反映了当时社会市民阶级的现实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对现代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易》之"象"与《诗》之"比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易传》的阐释下,按照《易》之所成及所指,《易》之"象"有以下三类含义:一、卦、爻以及其征象;二、象征,模拟;三、物象,意象.《易》之"象"与《诗》之"比兴"相类.《诗》之"比兴"离不开意象,某些意象具有原型的意味,内涵丰富.《易》以"象"认识自然和社会,《诗》以"象"表情达意,它们以取象思维为基础,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写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前,对"市民社会"的分析研究已经达到了当时的政治和哲学研究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但是对于市民社会究竟是怎样构成国家和法的基础,"市民社会"本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些都仍然是模糊不清的.那么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在法哲学分析上所达到的限度,以及这一分析成果为之后的经济学研究所奠定的基础性作用就构成了马克思对"市民社会"进行经济学研究的动因.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从"市民社会"这一"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人手,剖析了西方现代性进程,认为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市民社会又是承载现代商品经济和大工业生产的实践领地;由于市民社会内蕴着深刻的矛盾,因而必须超越"市民社会"走向人类社会,即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按照马克思的基本立场,中国目前的社会建设首先要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其次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培育公民社会;最后要促进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克服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