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霸道并非一直为儒家所拒斥。从汉至唐,儒家主流学者认为,霸道是本仁祖义的政治,王霸同本仁义,且由霸道可以通向王道。理学兴起以后,霸道经历了一个不断变质的过程。二程认为霸道是假借仁义的政治,并从心、事、功等维度否定“王霸等同”。但二程仍肯定霸者采用仁义规范,并认可部分霸者具有德性,这显示出他们“贱霸”的不彻底性。朱熹则在批判继承二程思想的基础上认为霸道是虚仁假义的政治。他认为,霸者虚仁假义,霸政残德害礼,霸功与仁义毫无关系,霸道不可通向王道。霸道之所以如上变质,一方面是因为汉唐“是霸说”存在诸多矛盾,另一方面是因为理学家认为霸道是追复“三代理想”的绊脚石。然而,霸道的负面化也限制了理学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刺激了“尊霸贱王”的诞生。  相似文献   

2.
1924年11月,孙中山先生最后一次东渡日本,在神户发表过一篇演说,题名“大亚洲主义”,主旨却是讲“王道”与“霸道”,希望日本不要“霸道”。演说的结语是:“你们日本民族既得了欧美的霸道的文化,又有亚洲王道文化的本质。从今以后,对于世  相似文献   

3.
陈亮是南宋事功之学的著名学者,其反理学思想的形成,既继承和发展了早期事功学者的有关观点,又与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学术发展道路密切相关.随着理论思考的不断深入,他对理学的态度也越来越激烈,最终引发与朱熹的辩论."朱陈之辩"主要围绕对"道"的理解、"王道"与"霸道"、义理与利欲、成人之道等问题展开,反映出两人在哲学观、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的理论分歧.这场辩论是事功之学和理学两种思潮尖锐对立的一个缩影,其实质是双方对社会现实看法的差异和新的历史环境下对儒学的不同改造与发挥.  相似文献   

4.
张燕婴 《求是学刊》2007,34(4):46-50
孟子的"仁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用"王道"反对"霸道",体现出道德至上的观念:另一方面,"仁政"也具有功利性诉求,即追求一种长期性的、终极性的大利。为理解孟子仁论的这种两面性,需要把功利分为物质的与精神的两个方面,孟子宣扬的功利是"仁德"之利的方面,其终极目的在于以道德干政。他的"仁政"说试图提供一套能够使执政者统一天下并长治久安的政治方案,希望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共同获利。  相似文献   

5.
陈雪雁 《创新》2016,(2):70-75
传统经学诠释中,孟子的"《诗》亡"说被分解成《诗》的某部分、《诗》流传的某环节或《诗》的某方面功能的衰亡;而孟子本义则是作为文学样式的《诗》与它所指引的政教文明方式的整体式微.注疏通过种种限定造成对孟子本义的割裂式理解.孟子"《诗》亡"包含了文章样式的颓败、经典地位的降格及政治、教化与文明样式的衰微.在王道衰微霸道兴起的政教文明格局中,为王道政治奠基的《诗》经衰亡,指引匡正霸道政治的《春秋》经兴作.  相似文献   

6.
罗西 《东西南北》2008,(3):24-24
真正的的强大不是唯我独尊,而是关爱别人。中国男人往往喜欢单纯温柔、小鸟依人、年纪比自己小的女人,小李后主早就写绝了:"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那种无助的娇羞,楚楚可人,可以大大满足中国男人霸道的大男子主义情怀。现在,女性与时俱进,脚大了,所以也不"偎人颤"了,男人就顿觉失落,很难再霸王起来。相反,在女人眼里,如今男人世界再无风景,女人已经没有肩膀可依靠了。男人把抵御风险的任务交给了女人,自己则躲在女人的背后享受女人的关爱。男人传统的霸道没有了。  相似文献   

7.
小布什政府凭借美国超强的综合国力大行"霸道",在世界造成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冲突,也难以应付全球问题,更不可能实现世界和谐。中国春秋时代的齐国曾在诸侯国中推行"仁政",成功地构建出一个相对和谐的"国际社会"。古今中外历史证明,"霸政"逆潮流而动必将失败,"仁政"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8.
国君与车夫     
经历"必然"之路,才有不可逆转的结果。从前,郭国的国君出逃在外,他对为他驾车的人说:"我渴了,想喝水。"车夫把清酒献上。他又说:"我饿了,想吃东西。"车夫又拿来干粮。国君问:"你是怎么找到这些东西的?"车夫回答:"我储存的。"国君又问:"你为什么要储存这些东西?"车夫答道:"是为了让你在逃亡的路上充饥解渴用的。"  相似文献   

9.
正ofo最终失败的原因其实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戴威不够"霸道"!创始人成"老赖",ofo全线崩盘!从200亿估值到全线崩盘;从富豪榜35亿身家到列入"老赖"名单;ofo和戴威,用鲜血给我们书写了一本启示录。  相似文献   

10.
正投资圈如此评价这位创投界"湘军":"投资人"是人中之人,而熊晓鸽是"投资人"中的投资人。他率先将西方的风险投资模式引入中国,被称为"中国VC第一人"、"中国VC拓荒者";他是马化腾、李彦宏创业时期的贵人,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投资神话。他就是IDG创始合伙人熊晓鸽。他常常以90后自称:"在你有90后心态的时候就要疯狂一把,敢想敢干。"  相似文献   

11.
正齐白石1864年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名纯芝,字渭清,又字兰亭;27岁改名璜,字频生,别号白石山人,又号寄园。在近现代中国画坛,齐白石是极为独特的一位,他"出道"晚、"学历"低,却功力深、名气大,且十分长寿。他是民国时最著名的"北漂"画家之一,也是当时最纯粹的艺术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剑德 《学术交流》2004,(9):152-154
匡超人人物性格的形成、他的变质,一方面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是匡超人变质的首要内因。当尽孝与科举功名道路发生冲突时,匡超人选择的是后者利己原则,这是理解匡超人这个人物变质的关键,也是这个典型人物的总特征。过人的精力、智力和外"乖"内"韧"的性格是匡超人变质的又一重要内因。未发迹的他已初露势利之心。匡超人自身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才形成匡超人这个典型人物。他的变质堕落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且更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3.
纪彭 《东西南北》2013,(17):65-67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看镜中影像。张灵甫是镜中太耀眼的一颗历史明星,日军咬牙切齿地称其部队为“支那第一恐怖军”;妻子们看张灵甫,或是鲁莽残酷的刽子手,或是耿直柔情的好丈夫;骄横自满、凶悍霸道、自取灭亡……直到今天,再向镜中望去,我们该用什么角度解读张灵甫,我们对他有多少误解。  相似文献   

14.
作为启蒙主义者,鲁迅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要立"真人",传统这个"染缸"必须彻底清洗。但是,现实中传统的强大和毁灭的力度又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小的变革的于事无补,大的变革的困难重重。于是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与虚无。另一方面,他又根植于传统,强烈的忧国忧民的儒家情怀,使得他又"以血荐轩辕"的精神,在充满了黑暗的"无路之路"上寻求解决的探索之路。"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也是鲁迅此时最真实的思想写照。于是有了《狂人日记》的"序"中"狂人"治愈后的"候补"——绝望;有了日记文本中极力展示"狂人"在病中的深刻,并让她发出微弱地呼喊:"救救孩子"——向绝望中索要明天的希望。文本的分裂性,希望与绝望相互嘲弄所形成的结构反讽,正是鲁迅内心紧张的反映。我们认为,能在绝望中进行惨烈的抗争,才是鲁迅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5.
肖伟胜 《唐都学刊》2005,21(3):21-25
苗族诗人何小竹游移于汉、苗两种语言罅隙之间的写作姿态,其诗歌"下笔如有鬼"的独异品格一方面是他充分发挥苗文化巫术文化传统的结果,另一方面又给予他进行"语言还原"诗歌实践强大的支援力量与依据,从而使得他在"非非主义"中赢得了独树一帜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曾令巍  鲁力 《唐都学刊》2015,(2):109-113
《仪礼》中有"射不主皮"与"主皮之射"之分,参照郑玄注与《论语》等文献发现:前者是基于道德本位的立场,比于礼乐之节去考量德行的礼射;后者则是侧重于尚武勇力的带有军事性质的习射。然而在它们背后却隐藏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导向,这两种导向也是二者逻辑发展的可能性结果:王道与霸道。因此,以射之"主皮"与否为出发点,通过儒家对射礼的政治性与道德性诠释,以期对考究王霸之别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一生好佛,但同时他又不忘世事.他虽一度皈依佛门,希冀以陶渊明式的田园隐居生活了却一生,但他毕竟是一个入世的知识分子,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在他内心根深蒂固,于是入世的意志和出世的思想在他身上奇妙地统一在一起,使他既不完全入世,又不完全出世,以青灯古佛为伴.这种徘徊于自然与社会之间、出世与入世之间,试图"统合儒释"的真诚愿望,在他的山水游记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迹,形成了他散文中独特的佛教意蕴.  相似文献   

18.
普京喜欢老贝,不仅仅因为两人性格相近,也因为老贝有实力。虽然老贝执政期间负面新闻不断,却总是逢凶化吉。在普京看来,这就是本事。他说:"我确实认为,他是欧洲最伟大的领导人之一。他执政是意大利的稳定因素。"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说:"贝卢斯科尼真诚正派又豪爽,但这样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不是个政治家。"普京回答:"也许他的确不是个真正的政治家,但你看,你都下台了,他还是总理。"  相似文献   

19.
包莉秋 《学习与探索》2007,1(4):203-205
集学者与革命家于一身的章太炎是国粹派在文学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复杂并徘徊于"求是"与"致用"间。他的文学功用观则从政治的立场出发体现了其致用精神,他主张"修辞立诚"却又自觉强调文学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 《青岛画报》2012,(9):86-89
提到演员李立群,观众们对他一定不会陌生,他既能演绎朱元璋、魏忠贤、祝鸿才等大反派,又可以诠释田教授这样的喜感小人物,还可以变身魏惠王、姚天章,气场十足;文青们则会对他在"表演工作坊"舞台上的精湛表现津津乐道,《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暗恋桃花源》、《台湾怪谭》都是戏剧院校上课必须温故的;而提到电影,资深影迷们会记起,他是《恐怖分子》、《光阴的故事》这两部"台湾新电影"时期力作的主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