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当代中国农村宗族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社会科学界对中国农村宗族的研究具有悠久的传统,近年来更形成为一个热点。这个课题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持久兴趣,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还在于为社会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提供了综合参预的机会。国际学术界(尤其是国际人类学界和社会学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是随着战后区域社会文化研究的蓬勃开展而逐渐加深的,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这说明了两点:一、对中国农村宗族问题的关心已经不属于传统的经学范畴和经世致用的目标;二、其学术地位的提高是和国际学术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把一些以往并未给以足够重视但确实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提出来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2.
作为当代中国一项日益突显的重大社会事实,宗族复兴吸引着诸多不同学科研究者的共同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梳理既有的研究成果,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化、城市化与全球化等新社会情境当中,宗族不再是同质化和统一性的实体,而是由大量纷繁的边界跨越与流动所建构的共同体,应当尝试引入"想象社群"的观点,来与"宗族复兴"的议题相结合,从而推动宗族研究取得更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人口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阶段中国人口控制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这是因为我国农村地区拥有80%以上的人口,且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水平不高,农村社区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备,受传统生育观念影响较深的农民生育行为的转变尚需较长的过程等。但人们往往忽视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我国广大农村社区某些特有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农村宗族复兴具有经济基础单薄、组织机构松散、家法族规宽松和宗教功能弱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从农村宗族问题看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实地社会调查发现,在中国广大农村宗族活动又重新抬头,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所要面对的现实。由于宗族活动的存在,使原本有着差异的农村和城市,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其规则必然是不相同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难点。因此,中国走有计划的现代化道路,是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7.
《琼州学院学报》2015,(6):102-106
宗族组织于上世纪80年代在农村地区广泛复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在传统社会时期为保障族人生活及地区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当代宗族组织自身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保障性功能发挥更无从谈起。故以其保障功能为出发点,总结发展问题,探析发挥路径,使其在新时期拥有更多参与感与正面作用,对我国社会保障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战略的深入推进必然要求在价值观层面寻求意识形态方面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必须实现从理论形态向中华民族主体的价值观念的转变,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因此,借助于文化生态学的观察视角可以发现,重构当代中国文化生态是提升核心价值观塑造实效的重要路径,具体而言包括提升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构力与阐释力、厘清异质价值观以重构文化生态场域、以制度建构推进教育机制等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陈兴贵 《天府新论》2016,(2):124-130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新的意识形态指导下,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生,这为宗族的复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重庆松溉罗氏宗族以元末明初入川的罗祥胜为始祖,于1992年开始新修族谱,1995年开始举办清明会,2006年开始重修祠堂,上述活动预示着罗氏宗族已经开始复兴。松溉罗氏宗族复兴历程表明,传统文化的再生产是当代中国农村宗族复兴的文化机制,农村社会的意义危机是宗族复兴的外在社会动因,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是宗族复兴的经济基础,服从当前政治的总体要求是农村宗族复兴的生存策略,族内精英的文化实践是宗族复兴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0.
国家和社会关系视角下的农村宗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举 《兰州学刊》2002,1(3):40-42
本文采用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理论框架 ,分析了近现代社会以来国家强度进入农村社会的过程中 ,农村宗族文化的嬗变及其功能的消解 ;指出了国家调整农村政治关系的过程中 ,农村宗族文化与现代制度文明实现对接与融合的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我国农村宗族问题的研究非常活跃,主要围绕农村宗族势力复萌的原因、功能及对策而展开。其中,在原因方面分歧不大,但在功能和对策研究上存在较大分歧;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许明 《社会科学》2006,(1):102-105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时代精神、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学艺术也不断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文艺学正是在对现时代文学艺术变化和文学理论自身的双重反思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近些年来,文学创作日益呈现出边缘化和多样化的局面,而文学理论则在各种西方理论思潮的影响下不断 "越界"、"扩容"。如何认识文学创作在人类精神文化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确认文艺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及其问题成了当务之急。有鉴于此,2005年10月在中南大学举行的"新时期文学理论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三位长期从事文艺学研究的理论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审视了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别结合自己从事文艺学研究和参与文学理论重大问题讨论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宗族文化与乡村民主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宗族文化复萌对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它对乡村民主化建设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宗族文化容易强化宗族意识、纠结宗族矛盾、妨碍法制建设、抑制独创精神、操纵乡政等,影响乡村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农民的政治参与,延缓乡村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15.
16.
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是经济收入低、个人能力差、社会支持网络弱化和权益缺失的综合体,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流动人口的贫困特征主要为非居民化的,地域聚居的居住模式;流动儿童教育受到排斥;就业培训机制不完善、培训错位;存在健康风险;就业权益受损;社会保障严重缺乏等.应从改革和创新现行制度;建立流动人口权益保护制度;加强政府责任;建立政府、社会、社区、个人四者相结合的社会整合机制等角度来实施对贫困人口的减贫.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曾经是一个人口流动率极低的国家。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当地乡镇企业以及异地转移。这种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许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热门话题。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本文试图从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背景、转移状况、影响转移的因素以及转移所带来的影响等角度,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全面回顾,并指出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幸福是个人和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幸福生活的实现离不开消费,消费文化影响着人们对消费的态度和消费方式的选择,进而影响着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它的兴起却对人的幸福造成全面不利的影响。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既应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扩大居民消费创造物质前提;又应批判消费主义,构建和谐消费文化,这样才能发挥消费及消费文化对实现人的幸福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宗族再研究:历史研究中的人类学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作为一个人类学家,我研究的是文化生态学,这个学科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家庭和亲属关系的探讨。人类学研究的主要手段是实地调查。因此,我和我的夫人华若壁(Rubie S.Watoon)在香港新界农村住了三年,调查研究那里的宗族关系,我研究新田村的文族,她研究厦村的邓族。下面拟从人类学的观点出发,对中国宗族历史研究的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美国,人类学研究与社会历史学研究的关系十分密切。我本人与研究社会人类学和社会历史学的许多学者都有密切交往。最近我要出版两  相似文献   

20.
改革攻坚源发于我国后发现代化语境下政治权力主导的渐进改革模式。改革攻坚是针对处于体制核心领域即政治权力系统中严重阻滞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消极因素而言的。这些消极因素包括实体因素、体制因素与具体问题因素三个相互交织、相互强化的层次。改革攻坚意味着政治权力系统必须针对自身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制度规范性与治理有效性。中国改革大致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攻坚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