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我们党在现阶段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而只有坚持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道路,不断提高社会的组织化程度和水平,着力培育和壮大社会中间阶层,努力形成一个现代社会中间阶层的结构,才能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最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的提升,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由于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而且是我们党在重要文件里第一次提出这样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正> 在战略目标的选择上,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传统的发展战略”和“新发展战略”两类。前者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追求的目标,但“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有缺陷的指标,它不能全面确切地反映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提高的状况,也不能反映经济效益和产品结构的状况。后者则企图弥补前者之不足,在前者的基础上把财富分配、人民生活、生活质量等问题考虑进来。但是这些或者尚嫌不足,或者尚有一些问题难以解决。刘国光同志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一书中认为,我国的新战略目标不是单一目标,而是由一系列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是综合性、多层次的目标。这一目标不仅在数量上规定了工农业总产值,同时強调了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不仅规定了产品产量的增长,同时也规定了国民收入的增长;不仅提出了经济发展任务或目标,同时把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摆在应有的地位,使经济发展和人民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经历了较大的波动,中国共产党重视重工业忽视人民生活的观点由此而来。事实上,从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纲领“二五”计划文本中可以看出,“要重工业又要人民”是党制定“二五”计划的指导思想,党规定的“二五”时期人民生活的目标也从“逐步改善”提高到“丰衣足食”。因此全面客观地认识党在这一时期的民生思想,对于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社会,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树立和落实新型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和促进人民共同富裕,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社会管理和社会法制健全,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社会稳定有序、安定祥和;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和谐”的发展理念,具有内在的“和谐”本质与全新的理性视野。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观对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理性思考;可持续发展观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前提;可持续发展观以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基石;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据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就要确立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确立生态补偿和生态创造价值意识,强化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价值信念,并实现生态伦理价值观念的普及化。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提出的“小康”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最为宏伟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已得到初步实现。在此基础上,奋发有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又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一发展过程,是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是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党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优质资源的创造性运用,体现了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8.
自1921年成立起,中国共产党就担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基础上,共同富裕理论经历了酝酿、形成与深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党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提出“共享”发展的新理念;基于全球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与人民情怀、天下情怀,提出构建人类“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这是实现“共富”发展目标在新时代的理论飞跃。在“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实现“共富”、贯彻“共享”理念与构建“共同体”需遵循守正创新、人民至上、胸怀天下的立场观点方法,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9.
王芸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0):15-18
追溯“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基础,立足当代视野,从国家发展观、党的执政理念、社会共同价值准则等层面剖析“以人为本”的必要性、内涵及实践理路,有助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出发,论证了“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发展进程。从自然、社会、人这3个雏度,分析了“以人为本”,为科学发展观明确了价值向度的路径选择;指出了“以人为本”也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而提出的更具有时代精神的执政新理念。而面对文化领域纷繁乱象,具有强大解释力和凝聚力的“以人为本”将提供价值导航。  相似文献   

10.
辛谭 《华人时刊》2005,(12):5-5
中国一些经济学者分析认为,“穷人经 济学”将是“十一五”规划的理念之一。未来 5年,中国在追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 “政策取向将关注增长的均衡、机会的均等 和社会的公平”,避免陷入“穷人更穷、富人 更富”的贫困陷阱。 “穷人经济学”不仅仅从道德上容易获 得大家的共鸣,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它也有助 于提高宏观经济效率,从而提高社会福祉。 “穷人经济学”需要关注收入分配和资 源分配,注重‘增长的均衡”即社会民众整体 收入水平的均衡增长,特别是关注民众收入 金字塔塔基的稳步提高。按照福利经济学的 一个基本观点,只有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收 入水平提高了,才意味着社会福祉的增长。政 府需要调整收入和资源的分配,使得现有社 会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 譬如对于“富人”而言,收入增加后,个 人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使得其中用于消费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