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现时代的深刻变化,西方有些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他们承认马克思主义曾经是真理,是“上一个世纪下半叶的真理”,而现在已成为“过时”,“失效”的真理。他们宣称自己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依据科学的新成果,创造用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新的  相似文献   

2.
马列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可以改变,但它的基本原理却不会过时。这是我们长期坚持的传统观点。过去,我们在批判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时总是说:“我们的时代没有变,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这种批判的不彻底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肯定“没有过时”,并没有回答“是否会过时”的问题。今天的时代没有变,明天、后天的时代也永远不会变吗?随着时代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会不会过时呢?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现在,很多人害伯提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又是其它三项基本原则的理论基础。这次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用“多元论”、“无用论”、特别是“过时论”来诋毁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因此,有针对性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就完全必要了。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代表人物极力宣扬所谓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扰乱了思想,助长了动乱。认真剖析这种“过时论”的反动实质,进一步认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危害,才能维护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地位,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是源于时代、高于时代的普遍真理  相似文献   

5.
中央党校韩树英在中宣部理论局召开的首都理论界座谈会上发言说,近年来,一些人不仅在各学科方面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观点,而且也发表了从整体上否定、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奇谈怪论。例如:“过时论”,说什么马克思主义不过是19世纪的一种文化现象,过时了,应该送到历史博物馆。他们用宣扬相对主义的手法,否定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被实践不断证实的普  相似文献   

6.
一、肃清“过时论”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和升华。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现在的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地解决时代提出的课题,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地发展,推动着时代的前进。所以在历史的筛选中马克思主义由人类思想园地中的一个学派上升为全世界的工人运动和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成为传遍全球,震撼世界的最有影响的理论体系。但是,一个时期以来,一些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以多种手法攻击和反对马克思主义。奇谈怪论很多,其中一种就是“马克思主义过时了”。  相似文献   

7.
过去,我们在批判和反驳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论时,总是偏重于强调我们的时代没有变,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过时。但是,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过时,并没有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会过时,更没有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不会过时。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会过时和不可超越的。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可超越又是与创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后者,也就必然没有前者。  相似文献   

8.
“无用论”“过时论”“强制论”“方法论”是关于“灌输”的四种错误观点。对这些观点进行剖析,有助于正确认识“灌输”,以增强“灌输”的实效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前特别要着重做好以下两件事。第一,深入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把被搞乱了的思想理论纠正过来,澄清是非。最近几年来,哲学领域也可以说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一个重灾区,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奇谈怪论甚嚣尘上。归结起来,至少有这样几种:(1)“过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过时了,应该送到历史博物馆里去。某些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在  相似文献   

10.
一、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宣扬“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理想已经死亡,没有必要再对它抱一厢情愿的态度”。具体论证有三种: 一是说马克思主义“主题”已经过时。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自十九世纪产生以来,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都是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作论证,主题是阶级斗争和革命。今天人类已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我国则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相似文献   

11.
前一个时期有极少数人打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再认识”的旗号,通过歪曲、篡改其实质内容,宣扬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论”,甚至公然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再认识”,因为“再认识”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环节,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演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繁荣和发展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八四八年二月,《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经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围剿”和攻击,不屈不挠地向前挺进,从一个徘徊于欧洲的“幽灵”,发展成了奔腾于世界的浩荡潮流。但同时,马克思主义已经和正在面临着尖锐的挑战一理论的和现实的,内部的和敌对的。有人声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已经过时了,并且已经被驳倒”。①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也有人疑问,“在那伟大不朽,同时又因涉及每个知识和行动领域而十分浩繁的著作中,什么东西业已死去,什么东西今天仍然有生命力呢?”②更有人因看到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不能的解释或解决现实中的某些问题,而陷入浓重的失望和深沉的苦恼。因此,  相似文献   

13.
哲学界如何更好地为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服务,这是当前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突出问题。今天,国际风云变幻,国际敌对势力正加紧对我实施“和平演变”策略,国内一些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也打着“多元化”的旗号,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力图削弱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正面临严竣的挑战,这是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的大事。在这种形势下,党要求我们能在各  相似文献   

14.
邹玲 《云梦学刊》2010,31(3):99-101
近日拜读陈诚在2009年第3期《学习与探索》中发表的一篇名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如何中国化,兼评“新实践美学论”》的文章,笔者对其中陈先生批评“新实践美学论”的观点颇多异议。  相似文献   

15.
《资本论》是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著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历来反对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资本论》。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探讨经济生活中的新问题,才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但是,用发展观点研究《资本论》应当是在认真学习领会《资本论》精神的基础下,运用《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去探讨新问题,研究新情况,得出新结论;而不能是在新的情况出现后,没有经过严肃认真的研究和探讨,就去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结论。用发展观点研究《资本论》的必要,是来自客观条件的新发展、新变化,来自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客观需要;而不能通过寻找《资本论》的“局限性”,发现它的“缺点”,并断言这里“未必能够成立”、那里又“不免”有误,来证明《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已经过时。当然,《资本论》中的个别具体结论,由于客观经  相似文献   

16.
读了1988年第3期《内蒙古社会科学》发表的乌杰同志的《系统辩证论》一文后很受启发。这篇文章能使人感到,发展玛克思主义哲学在今天已不仅是“理有固然”的问题,而已经成了一种“势所必至”的现实。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在理论上、观念上或口头上已不成任何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结合发展了的科学、进步着的时代和新型的社会实践,具体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系统辩证论》没有“发展、发展”的空喊,更没有“陈旧、过时”的间单否定。而是从文章一开始就具体地说明了“新的哲学的产生是我们时代的必然”。作者  相似文献   

17.
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代表人物曾作出这样一个武断: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所谓“封闭的思想体系”。这个无知的谬说,对于不太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年轻人,可能具有一定迷惑作用。而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不适合中国国情”论,在逻辑上也是以这个谬说作为立论根据的。让我们考察一下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若干基本事实,便可见到他们这个以最新科学术语装璜起来的伪断,距离真理究竟多么遥远。因此,本文的重点,乃在谈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评价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正> 前一个时期,我国法学界出现过一股反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极少数人竭力宣扬“马克思主义法学过时论”,甚至公然否定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存在,以便在“更新”、“发展”的幌子下肆意歪曲、篡改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从根本上动摇马克思主义对我国法学研究的指导地位。这是我们所不能容许的。 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的存在,是一个朗若白昼、有目共睹的客观事实,是谁也否定不了的。  相似文献   

19.
这些年来,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喋喋不休地宣扬什么“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马克思主义“已经不能解决当代的许多重大问题”。对此,我们思想理论战线的同志要旗帜鲜明地给予深入批驳,以廓清理论是非,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颇为流行。这里需要弄清楚的是,“再认识”的基础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再认识,,认识的目的是什么。极少数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正是利用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其代表人物方励之就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过去的东西……它象一件穿旧的衣服一样,必须把它脱下来。”显然,他们所谓的“再认识,,只不过是马列主义“过时论”的代名词,是要用他们那套“新理论”取而代之,进而达到他们否定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