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王阳明和康德分别以"良知"和"自由意志"为核心建立起先验道德哲学."良知"和"自由意志"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处.两者都具有自律性、先验性;都认为意念是善恶的根源;都具有批判精神.两者所涵盖的范围、建立的哲学前提、实现的条件有不同处.中西哲学具有融通互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为摆脱当前道德危机以及建构普世伦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康德与王阳明分别以自由意志和良知为核心建立先验道德哲学。自由意志和良知都 是道德法则的先验根据,具有自律的本质特征;但是二者建构主体道德自觉的思路又是迥然 不同的。通过对二者的比较,说明各自理论的优点和不足,并指出中西哲学可以融通互 惠,对如今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自由视角观照生命本体,追求一种具有个性解放与形而上内在超越意蕴的自由,是贯穿庄子与尼采生命哲学的主线。在通向“逍遥无待”与“酒神狂欢”的自由之境中,庄子强调个体应通过“心斋”、“坐忘”的方式,祛除一切违背本性的外在束缚,返归与道为一的澄明之境;尼采则强调个体要历经从骆驼、狮子到小孩的三种精神变形,持守生命本真,成为具有强力意志、充满激情与创造活力的强者。两者的自由思想对启示人们关注生命、塑造独立人格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由是卢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贯穿其整个政治哲学的主线。在卢梭眼里,自由意味着人的本质。这种本质在不同的状态下,表现不同:在自然状态下,表现为自然自由,这种自由以个人力量为限;在应然的社会状态下,表现为公民自由和道德自由,这两种自由由公共意志来保证和实现。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将“性善论”与阳明“心学”结合 ,提出了“致良知”的道德修养论。他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进行了新的解释。章太炎则将“性恶论”、进化论和佛教法相唯识宗的有关理论揉合成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道德修养论。他把道德修养视为“破我执” ,并提出了“依自不依他”的道德原则。两者的道德修养论都具有“唯意志论”的倾向 ,而章太炎则表现得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康德提出了作为道德律之基础的“自由意志何以可能”的问题 ,认为“自由意志”只是一个“公设”,而牟宗三认为自由意志不是“公设”而是真实的存在。其实 ,康德与牟宗三分别代表中西哲学解决形而上学问题的两种不同思路与传统 :“转识成智”与“由智化境”。由“转识成智”的思路必然导致“道德的神学”,而“由智化境”的思路必然导致“道德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先锋女作家残雪和日本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两人的作品都聚焦人际关系冷漠、精神的枯萎以及社会丑恶,因此可称之为“丑恶叙事”。两者的不同在于:残雪的丑恶叙事背后始终有对精神突围、灵魂自由的期待,与其说她要表现现实的丑恶,不如说她要表达精神理想对现实困境的超越;芥川龙之介在悲观主义哲学和自身经历的影响下,专注于揭示人性的异化,透露着深深的虚无感和幻灭感。  相似文献   

8.
同为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小说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安·兰德与萨特的哲学思想之间存在不可忽略的可比性。如两者都强调个人意志、生命意志以及自由意志等。但是从本质上而言,兰德强调“客观”的客观主义哲学与萨特强调“主观”的存在主义哲学在具体哲学观念上有很大的分歧。具体表现为,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前者强调存在的实体性,意识(理性)反映存在的被动性,后者强调存在的自在性和自为性,以及意识作为自为存在的主动性;前者强调自由的理性本质、绝对性以及目的性,后者强调自由的非本质性、处境以及非目的性;前者强调自我与他人的无冲突论、人只对自己负责,后者强调人总是处于与他人的关系中,人不光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还要对他人的选择负责。  相似文献   

9.
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伦理学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斯宾诺莎哲学中,伦理学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认为,斯宾诺莎伦理学坚持从理智中引伸出道德的基础、内容、标准和理想来,具有理性主义的显著特征;其思想内容可凝结为“意志和理性是同一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在理智的指导下控制情感”以及“至善即对神的理智的爱”等相互联系的著名命题。斯宾诺莎把理性主义全面、深刻地贯彻于伦理学中,具有强烈的反宗教神学道德观的历史意义;在理论上也富有令人注目的辩证法因素。此外,面对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掀起,斯宾诺莎伦理思想所蕴涵的现实意义尤应为我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10.
人是否有自由意志,是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哲学命题。极端决定论者认为人的行为都是被决定的,人没有自由意志;反决定论者用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原理来反对决定论;温和决定论者既承认万事皆有因,又坚持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自由意志论者则肯定人是自由的。这种巨大的分歧使得我们很难真正知道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中西伦理思想在不同的传统背景下发展而来,具有不同的特征.总的说来,中国伦理思想是内向型的,重人伦、亲情和家庭,而西方恰恰是开放型的,重个体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全球伦理作为一种共享的全球性道德理想,需要在全球各种文明中寻找思想的资源.从中西伦理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过程、探讨的主要命题及创立的德目、整体主义的价值原则和作为普遍道德律的"黄金规则"来看,中西伦理思想异中有同,这一切在全球伦理受到前所未有关注的今天,随着人类在发展中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加剧、全球意识的形成,使全球伦理的建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道德之于人类实践的意义是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牟宗三的观点与康德哲学多有共同之处,都认为道德是人之所以成,道德是无条件的自律性、普遍性行为。二者不同在于:康德否认人先天地拥有完全的善的意志,认为道德是意志对理性的无条件服从,这种服从的前提是人有意志自由,但这只能是一个设准;牟先生则认为人不仅先天地拥有完全的善的意志并随时呈现,同时这种意志也是一种智的直觉,对无限的本体的直觉,是人绝对而无限的性体,是万物的生生之源。牟宗三将他与康德之间的差异解释为对人是否可以既有限而无限这一本质问题的不同理解。这种不同理解背后的根源则在于东西方哲学的不同传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分析孟子的“窃负而逃”的主张入手 ,阐述了儒家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和家庭人伦秩序之上的社会政治伦理秩序设计 ,指出儒家对这一秩序的维护是 ,对每一个具体的道德主体赋予判断“真礼”与“非礼之礼”、“真义”与“非义之义”的职责和权力 ,判断的依据是能否保证家国一体的伦理秩序设计的稳定。儒家的这一伦理秩序设计导致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可能产生规则至上、规则统治的法治主张  相似文献   

14.
在“大我”对“小我”的压制、伦理原则的等级化以及道德二难境地的消除这三个方面,“十七年”文学作品显示了一体化伦理规范的强大威力;在其压制下,个体自由伦理逐步泯灭。这种道德理想主义极端化的后果便是道德专制。  相似文献   

15.
大学之道在于求知和求善的统一,求知是手段,求善是目的,在此意义上,大学是一个伦理实体。“平民大学”坚持的是平等主义哲学,它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大学所具有的伦理特征以外,蕴含着在“资源-权利”层面上的公平公正性;在价值取向上对绝大多数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在“意识-人格”层面上对平民意识和平民人格的塑造,培养“人中人”的平民归属感和幸福感的深刻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6.
传统语文德育目标有继承性,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可以从西周到清末的文教政策和历代教育家的言论中找到线索,这条线索的核心内容便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直到辛亥革命以后,语文德育目标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先是吹进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的空气,接着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念。今天的语文德育目标不能割断历史,要从历代语文德育目标中吸取民族精神的营养.又要兼容其他民族的先进思想,使其既有深厚的民族精神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7.
旅游者的活动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大。宗法伦理等道德观念使人们的旅游活动受到限制的同时 ,也使人们更加追求旅游的精神享受。地理环境和古代哲学思想也使得我国旅游者的出游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对现代旅游者而言 ,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更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语境下,中国作为消费社会的特征已经显现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处于体制之内,还是体制之外,都呈现出与以往文学表现截然不同的精神取向与身份特征.他们挣扎、徘徊于理想与现实、追求与堕落之间,既满怀理想,又屈服于生存的现实需要,浙渐成为欲望的奴隶.相伴而来的是价值失范、道德危机、精神荒芜.他们的文学存在,成为90年代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文学回应.同时,也显示出了中国作家在价值取向与精神立场上的困惑与迷茫.而文学叙事者如果失去了对人的道德、理想、哲学的形而上思辨与精神观照,放弃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与独立思考,文学也就失去了本应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秉持传统伦理精神中的尚俭理念提倡和践行节俭,发挥了传统节俭之德应对现代化进程中诸问题的“道德锁匙”作用。党提倡和践行节俭的道德实践涤荡了奢靡之风和浪费现象,磨砺了党的奋斗意志,密切了党群关系,彰显了党的德性,诠释了“知行合一”的党德价值观,体现了党的道德自信精神。同时由于中国传统节俭之德内蕴着丰富的生态爱护情怀,党提倡和践行节俭的道德实践还具有继承和拓展传统生态伦理意蕴,以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