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城郊农民集中居住区移民社区归属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继红 《西北人口》2011,32(3):27-30
通过对江苏农民集中居住区新移民的抽样调查表明,总体上,移民的社区归属感主要取决于移民社会适应能力、社区居住条件、社区邻里关系以及移民社会交往能力等因素。同时,移民的社区归属感还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需要提高移民社会适应能力,改善社区居住条件,增进社区邻里关系,拓展移民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城镇化与我国的“三农”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十六大报告的一个突破性的提法 ,就是跳出了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局限 ,站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 ,来考虑如何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从而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思路 ,也就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种“特色”集中表现在它同解决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 ,即“三农”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完整的城镇化过程,应是一个包括非农化和市民化在内的“三化”联动过程,这其中,“人口”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显性指标和主体要素,而且皆可在“三化”演进中观察到人口形态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转变特征。回望中国城镇化的研究,至今依然存在“非农化缺位”、“城镇化越位”和“人口学内隐”三个不足。当代中国亿万进入城镇的农村人口,即便取得了城镇“常住”资格,但仍然难以获得“市民”权益,普遍处在有“市民”身份、无“同城”待遇的窘境中。鉴于此,跳出对城镇化的孤立认识,秉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主张,从人口主体视角把城镇化、非农化和市民化的所谓“三化”置于同一个分析框架中,探讨人口形态在“三化”进程中的角色转变及身份异同,并将三种人口形态的转变对应于“三化”进程与“三农”问题,探寻人口形态在“三化”之间的协同共进与顺畅接续。研究认为,城镇化的实现并不在于人口聚居形态的空间变化,即乡—城转变,而取决于人口从业属性的非农转变,即农—工转型;继而阐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需要以从业方式的非农化为引领,以“市民”身份及其权益的平等获得为标志,而不是以聚居形态的城镇化为终结。一个健康有序、持续深入的城镇化,应是...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聚焦渐趋普遍的“老漂族”群体异地养老现象,关注其精神健康。以福利多元和精神赡养理论为分析框架,对广州市三个老年流动人口较集中地区的“老漂族”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政府、家庭、社区、市场等主体的服务供给对“老漂族”异地养老精神需求产生的影响,剖析“老漂族”异地精神赡养的需求和供给现状。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目前的养老福利托底政策和市场补充供给的不足给“老漂族”带来异地养老尤其是精神赡养上一定的困难,建议更多地发挥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提倡养老资源供给模式应将物质服务和精神扶助结合起来,实现养老渠道多样化、社会福利供给主体多元化,形成多元供给主体之间的协调与互补,共同支撑起能够惠及“老漂族”异地精神赡养的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城镇化演进历程,归纳我国城镇化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政策启示。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化进程经历了起步、失常、稳定和高速四个阶段,对城镇化趋势和波动分解发现我国城镇化进程主要表现为,中央强制性政策推动下的地方政府非公共利益无序驱动。未来,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应该坚持:一是中央政策要协调好发展需求“拉力”和政策制度“推力”的关系,防止新型城镇化脱离客观规律;二是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扭转地方政府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非社会利益行为;三是地方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从拆迁等强制性推动向诱导性推进转型,诱导性推进要体现公共服务先行;四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并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镇化进程的自动均衡。  相似文献   

6.
光棍在传统社会中成为一种依附性的力量,嵌入到村庄结构中。光棍是弱势的文化指涉始终是乡土社会实践的“非意外结果”。由此,学者通过“婚姻挤压”和“婚姻排斥”导演出光棍的“被迫性”问题。但是,随着差序格局的理性化和传统村落社区的解体,光棍的“弱势”意蕴逐渐得以“祛魅”。基于经验调查,本文从“主位”视角出发展开对光棍社会地位的再研究,从经济条件的优厚者、婚姻的高价者、家庭结构中的当家者、人情的积极互动者、关系和资源的拥有者五个方面来呈现出光棍较高的社会地位,打破光棍弱势之迷,光棍只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已,这样就将光棍研究进一步推向“主位选择”的纵深层面。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的研究转向引致了城镇化的认知逻辑.城镇化发于人口数量城镇化,现于地域空间城镇化,归于人的城镇化,追求人本精神.人的城镇化过程遵循身份城镇化-城镇化权利-城镇化能力-心理城镇化的演进逻辑,实现身心权能合一.新型城镇化是复合“推力-拉力”推动的弹性城镇化,需要付诸于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行动,在发展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全面落地.“十三五”时期,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方向,六大转型维度定位新型城镇化道路,八大抓手设定新型城镇化落地路线.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宁津县依托社区 ,以农村基层计生协会为载体 ,通过完善组织网络 ,建立活动制度 ,开展“生产、生活、生育”服务 ,贴近群众生活 ,满足群众需要 ,突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特点。推动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参与计划生育并成为主体 ,为实现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思路与工作方式的“两个转变”、推进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村民自治 ,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制度创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 ,为现阶段及今后一定时期我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范例 ,代表并反映了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现有研究更多关注居住隔离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但忽略了不同居住空间类型造成的层级性影响,其背后的路径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发掘。本研究利用2013年CMDS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包含社区、住房及邻居类型等多种邻里因素的分层模型,展开具体的居住空间层级效应检验及其内在机制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社区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况存在明显差异。融合程度既受邻里建成环境、住房等客观物理因素的影响,也与社区活动参与、邻居类型等社会资本条件密不可分,社区环境通过社区活动参与对社会融合产生影响。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城市可以通过增加社区内住房的异质性、改善邻里环境以及鼓励社区活动参与等有效措施,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下半期美国西部因矿产资源枯竭而被遗弃的矿山社区,谓之“鬼镇”。本文以社区理论为视角,指出其形成的外动力是流动人口高度聚集加速了矿产资源枯竭,以及非矿产业的缺乏;内动力是社区制度和组织的缺席导致社会失范,冲突频繁和归属感降低。最后从社区整合角度引发我国当前矿山社区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遭遇”老龄化使得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面临着愈发复杂的局面,并出现一些特殊问题.住在地下室的农村老年人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所面临的养老困境既有普遍性亦兼特殊性.关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村老年人住地下室这一特殊现象,以山东省临沂市C社区为个案进行研究,发现住地下室农村老年人面临着生计、生活、制度和精神四个层面的养老困境,并从社区、家庭、个体三个层面全面解读了养老困境发生机制,最后提出构建多元化养老途径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刘洪银 《西北人口》2012,33(1):33-36
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不同程度地遭受损害,农民市民化进程减缓。农民能否可以带着土地权益转为市民?研究表明,农民"带土进城"保障了农民土地权益,有助于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有助于农民享受城乡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农民"带土进程"不但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了一个缓冲期,还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城镇化的社会成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的适应性与中国半城市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刚 《西北人口》2011,(6):31-35,40
目前,中国正在面临着无法忽视的半城市化问题。半城市化是中国由典型的"城市—农村二元结构"向"纯粹的城乡一体化"转变过程中的过渡阶段,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根据"脱离-嵌入"理论可知,改革开放使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大大地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目前中国城乡之间的经济活动已经完全融为一体,基本完成了"脱离—嵌入"过程。但是在城乡管理制度、城乡文化、生活习惯、社会认同、社会心理等方面尚未完成"脱离-嵌入"过程,导致了半城市化的出现。各级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措施,缩短中国由"半城市化"向"纯粹城乡一体化"转变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城市空巢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传新 《西北人口》2008,29(3):95-100
“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详细分析了“空巢老人”的国家支持系统、社区支持系统、社团组织支持系统及个人支持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认为“空巢老人”是人口转型、经济发展、代际关系变化等诸因素合力的结果,需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支持网络,才能保证这部分老年人能幸福地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15.
何景熙 《人口研究》2002,26(6):7-13
转型时期我国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对有限农业资源的巨大压力所导致的农村劳动力不充分就业乃是当前“三农”问题本质所在。对农村人口“开流断源”即“转移农民 ,减少农民 ,农民变市民”是应对“三农”问题的根本选择。建议立即启动普及基础教育为主体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程” :( 1 )由中央财政直接承担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 ;( 2 )重建农村合作医疗网点 ;( 3)继续强化农村计划生育 ,切断人口过量增长的“源头” ;( 4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的制度创新保障人力资本投资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中国是过去25年中世界上城镇人口增长率提高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和城镇。沿海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主要地区,中西部人口大省和人均耕地水平较低的地区是农村人口的主要迁出地。今后20年是中国城镇化加速阶段,有效促进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中国在城乡间采取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制度安排不仅侵害了广大农村居民的利益,而且造成了巨大的制度性机会成本,使得中国的宏观经济付出了高昂代价。城市化既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张文政 《西北人口》2014,(1):109-113
当前,西北民族地区持续的社会流动背后,也凸显了乡村社区管理的新危机.本文在对社会流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突出的社区文化蚀化、新型管理主体缺失、社会保障运行水平不高、特殊群体关注不够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从重塑社区文化、培养新型管理者、“量身”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和积极开展社会工作等四个方面做了对策建议思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人口、经济不均衡性及重心变动分析,充分揭示了当前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区域偏集依然严重,且还有加剧的趋势,同时“人口一经济”间的契合度也不高,甚至还出现人口重心移动与投资重心移动相背离的情况,这对近期人口空间格局的发展非常不利。为此,研究认为,在当前的中国人口、经济形势下,构建以“多中心集聚”为导向、“人的城镇化”为内涵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是未来进行人口合理再分布的必由之举。  相似文献   

19.
《人口学刊》2018,(1):56-65
"候鸟式"异地养老是我国近年逐渐流行起来、规模越来越大的新型养老方式。现阶段,"候鸟式"异地养老人口以年龄偏低、身体状态较好、有稳定收入、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老年人为主。相对而言,有配偶、有子女、在迁入地有亲友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采取"候鸟式"异地养老的方式进行养老,采取这种异地养老方式的老年人往往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其消费习惯、消费喜好等对迁入地的整体消费结构和物价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候鸟式"异地养老人口迁居的原因主要包括:迁入地空气质量及其他环境质量优秀;老年人患有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疾病,到迁入地养病;老年人通过"候鸟式"迁移在迁入地重新选择居所,得以与亲人和亲近的朋友集中居住,互助养老。"候鸟式"异地养老给老年人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在现阶段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养老思路。目前这种养老方式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候鸟式"异地养老人口也面临很多困难。如医疗保险跨省异地报销问题,异地居住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协助认证问题,无法真正融入迁入地的问题以及医疗服务、社区养老服务、社会管理等供需失衡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困难,才能为"候鸟式"异地养老人口有序流动和健康快乐地生活提供保障,促进迁入、迁出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城镇化,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高低不仅可以反映农村城镇化水平,更代表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本文充分利用问卷调查数据,从“家庭资源的占有及支配”、“个人事务的自主决策权”、“夫妻在家庭中实权比较’’及“妇女对家庭事务决策权的分享’’四方面对城乡妇女家庭地位进行了全面比较,在此基础上,借助“资源假说”理论和“文化规范论”的观点,从资源和文化两个维度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对策建议以切实提高兰州市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