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析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发展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转轨时期 ,就业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最大难题 ,非正规就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新途径 ,必将成为我国就业政策的首选。文章着重介绍了非正规就业的理论、特点、正功能 ,参与群体和领域 ,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的非正规就业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非正规就业的基本概念、发展背景和关键问题,进而估算我国非正规就业的数量和发展潜力,分析现行国家政策与制度方面的问题,提出促进我国非正规就业合理发展的对策体系。  相似文献   

3.
城乡就业差异研究由来已久,普遍的观点认为农民工更多的填补了非正规就业岗位是其就业弱势的主要标识,这一结论忽略了相同市场背景下的城乡就业差异。本文利用面板数据的随机效应模型分别对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选择和相同市场背景下城乡劳动力工资决定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农民工不仅更多的填补了非正规就业岗位,而且在性质相同的非正规就业市场上,他们依然处于就业的弱势地位。因此,非正规就业不是农民工就业弱势的全部表现,劳动力市场分割(以非正规就业为标志)也不是农民工就业弱势的全部制度根源,换句话说,即使打破了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城乡就业差异也不会因此而消失.  相似文献   

4.
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发展现状与政策措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当前和未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非正规就业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并成为扩大就业和实现再就业的主渠道。针对我国非正规就业存在的问题 ,应采取措施促进非正规就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朱浩 《西北人口》2006,(6):17-19,23
非正规就业具有短暂性、临时性和灵活的特性,使其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运行机制,也决定非正规就业的保障具有自身的特性:整体缺乏劳动保障;从业对象抗风险性差;应得保障权利得不到保护。迫切需要根据非正规就业的特性对其劳动保障采取现实措施。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非正规就业的角度出发,从政府、企业、个体3个层面分析了珠三角外来工参加社会保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劳动合同法对促进外来工参保具有积极作用,招商引资对外来工参保有消极作用;个体层面的变量对于保护型险种(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影响比较大,对于生产型险种(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影响较小;企业层面的变量对外来工参保影响最大,签订劳动合同是农民工参保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外来工进行政策干预的重点在于签订合同、政策向劳方倾斜和进行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7.
我国非正规就业的性别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谭琳  李军锋 《人口研究》2003,27(5):11-18
基于第二次中国妇女地位抽样调查数据 ,本文分析非正规就业的性别特征及相应的收入和就业环境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 ,非正规就业中的行业和职业性别隔离是我国非正规就业的最重要性别特征 ,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收入方面的性别差异 ,而且也为非正规就业的劳动权益保障和就业服务提出了具有性别特征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为了了解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特点,对山东省内的农民工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800份文卷,回收650分,其中完整问卷479份,数据分析时,对缺失数据采用了个案删除的方法。通过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等,从务工时间、务工地距离、务工收入、务工经历和土地影响方面,分析了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基本状况。最后从促进农民工非正规就业和提高非正规就业收入的角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就业"倒逼机制"为逻辑起点,探讨就业"倒逼机制"、农户教育理性变迁、大学生非正规就业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以农村大学生非正规就业路径校正农户教育理性的偏离。  相似文献   

10.
城镇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收入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延吉  秦波 《人口学刊》2015,37(4):92-103
本文基于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运用倾向值匹配方法控制内生性,通过比较非正规就业与正规就业的收入差异厘清既有理论中的认知矛盾。研究发现,非正规就业者总体的小时收入和月收入并未显著低于正规就业者,但该群体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由于缺乏正式制度保护,非正规受雇者、特别是女性非正规受雇者存在显著的低收入现象;而非正规自雇者的收入水平显著高于正规就业者,这一收入优势在欠佳的制度环境下还有所放大。因此,二元主义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理论分别与非正规受雇者和自雇者的特征更为契合。本文认为,两大理论在本质上都追求高效、廉洁、善治的正式制度。对受雇者而言,政府应适度介入,加强劳工的权益保护;而对自雇者而言,政府应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改善治理绩效,降低自雇者参与正规经济活动的制度成本。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迁徙的空间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关劳动力迁移的研究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向来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各国都希望通过乡村发展等措施来缓和乡村人口移入城市,或是把大城市人口分散到郊区或偏远地区,以求区域间的均衡发展。本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2000年中国各县劳动力迁徙情况,研究发现迁入地经济越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越高,工业越发达,未来发展潜力越大,吸引的外来劳动力也越多。研究还表明,中国劳动力迁徙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采用空间误差回归模型要明显优于OLS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产的局部均衡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于企业劳动力需求的规模效应、替代效应和治污与减排效应,并利用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各项影响途径,以分析在多重机制的综合作用下环境规制对于总就业及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与总就业之间呈“U”型关系,随着环境规制的增强其对就业的影响由负向转为正向,而我国目前仍处于“U”型曲线的下降阶段;依据污染程度和技术水平划分就业结构,发现行业的异质性导致U型曲线的形态及位置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水平、分行业实施差异性环境政策并促进行业技术升级对于实现环境治理与就业的双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1996~2006年中国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首先从整体上估计了工业品进、出口对工业行业总体就业的影响,并分部门检验了工业品贸易的就业效应,以考察工业品进、出口对就业影响的行业差异.整体估计结果表明,工业品进口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工业品出口能够促进就业.分部门估计结果表明,工业品进、出口对就业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部门差异.但从长期来看,不能过分依赖出口贸易拉动就业增长,必须增加国内需求;也不能因为工业品进口暂时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而采取限制进口的政策,而应该在扩大进口规模的同时不断优化进口商品的结构.不同的部门要根据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采取不同的贸易和就业策略.  相似文献   

14.
二元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理论分别从经济发展、全球贸易、政府管制等视角解释了非正规就业的形成机制,但三大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适用性仍缺乏全面检验。为此,本文通过分层广义线性模型处理嵌套数据和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异质性问题。研究发现:从事非正规就业的概率与经济增速存在正向关联,但会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显著下降;全球贸易对非正规受雇群体的扩大具有显著影响,而当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时,正向影响将逐步减弱并转为负向,但该影响对非正规自雇就业并不显著;有限且有为的亲商型政府未能减少非正规受雇就业,唯有亲劳工的政府施政才能加快其体面劳动进程,而行政能力和制度环境的改善会促进非正规自雇群体的正规化。总之,三大理论并不存在冲突或替代关系,而是对不同时期或特定类型的非正规就业群体具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partly revises the dynamic equilibrium (DE) theory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SWB), sometimes termed set point theory. Results from four national panel surveys show that correlations among measures of SWB diminish over time, and that the SWB set points of a minority of individuals substantially change. These results mean that DE theory requires revision to make it more dynamic and enable it to better account for medium term change in SWB. The paper identifie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lif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subsequent changes in SWB. Data come from German, British and Australian panel surveys in which SWB has been measured for between 9 and 20 years. Panel regression random and fixed effects models were used to analyse the data.  相似文献   

16.
Child poverty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 in Germany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third official Poverty and Wealth Report of the German government in 2008 which—inter alia—focused on the situation of children and families. However, child poverty is not only caused by low household incomes and impacts of child poverty are not only restricted to financial consequences. The capability approach takes into account this multidimensionality of well-being and poverty of children. It conceptualizes human well-being as not only depending on financial means but also gives the same importance to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conversion factors which determine how far financial means can be converted into personal well-being. Before 2008 the capability approach had only been applied to the well-being of adults in Germany, but not specifically to the well-being of children. However,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why a capability analysis for children will differ from a capability analysis for adults. Adults’ capability sets comprise dimensions that are less relevant for small children while other valuable capabilities have to be added. Furthermore the capability set depends to a large extent on the age of the child. The paper focuses on a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analysis in the capability perspective of 5–6 years old children. In the domains of “Education/Leisure”, “Health”,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Income” child poverty is measured by predefined indicators. The relationship to the social and personal conversion factors of the caretakers is then evaluated. Additionally, a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 is analyzed.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城镇就业和经济增长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第二,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城镇就业的促进作用有限,然而对经济增长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第三,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对城镇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并且要滞后两年才能显现出来.因此,为了促进就业增长,应当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为主,同时辅之以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从而夯实就业增长的基础.鉴于利率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应当保持利率政策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空气污染与公共健康: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Grossman提出的健康生产函数基础上引入空气污染因素并以烟粉尘排放量作为代理变量,采用2000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空气污染对居民公共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烟粉尘排放造成的大气颗粒物污染对我国居民公共健康的损害非常显著,当加入经济发展、公共卫生和环保绿化等因素后其影响程度出现明显减弱,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降低空气污染对居民的健康损害风险,这也是污染导致的健康损害风险省区间存在显著差异的重要原因。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对空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害风险的抑制作用呈现倒U型变化特征且拐点值较大,当前各省区公共卫生财政支出水平对居民因空气污染造成健康损害风险的抑制作用尚不明显,这主要与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不完善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结构效应密切相关。公共卫生支出的拐点效应也表明居民自身为空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害承担更多的医疗卫生成本,这无疑对落后地区和贫困群体造成更大的经济负担,不利于实现空气污染治理的公平。今后应严格控制烟粉尘排放,提高公共医疗卫生和环保绿化设施等公共服务水平,有效降低居民暴露概率和污染带来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