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符合政策的目标人群有多少?短期内会新增多少出生人口?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基于2014年全国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等人口统计数据,使用分人群分要素回推预测方法,测算从2016年开始全面放开二孩生育将会形成的目标人群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增出生人口.分析显示:2016年全面两孩政策的目标人群约为9101.0万人,其中40岁及以上的占49.6%;在中方案下,2017 ~2021年将会累计新增出生人口1719.5万人,年度新增出生人口数量在160 ~470万人.虽然全面两孩政策目标人群规模十分庞大,但其新增出生人口数量却相对有限,中国能够平稳有序地度过全面两孩政策累积生育势能的释放期.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2014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按层次递进的方式,分析当前我国育龄夫妇类型和生育状况,得出单独两孩政策目标人群和全面两孩政策的目标人群及年龄构成,利用分类型分年龄的生育意愿数据,分析单独两孩政策对近几年我国出生人口的影响、全面两孩政策对近几年我国出生人口以及未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等人口结构的影响.文章认为,单独两孩政策对出生人口的增加影响有限,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出生人口较多的几年,大约相当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人口较少的年份,之后,预计出生人口将会逐步减少并趋于稳定;总人口峰值出现年份略有后推,峰值数量稍有增加;该政策对今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化、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2000、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结合各年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对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新增出生人口进行估算,预测2017-2050年总和生育率的变化趋势.进而利用队列要素法预测了全面二孩政策对我国2017-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内部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虽然无法改变未来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的大趋势,但是能够减轻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的程度:到2050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低方案、中方案、高方案分别比现有政策不变时多出2993万、5374万和7585万劳动年龄人口;与此同时,该政策的实施能够提高青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降低高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对于优化劳动年龄人口结构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4.
人口出生水平取决于生育水平、 生育模式以及育龄妇女比重.文章利用1980—2010年进入生育期的妇女的初育年龄对其终身生育率进行预测,并据此测算1990年、2000年以及2010年三个人口普查年份的人口出生率,结果表明,这三个年份的出生率估计值均能够以较小的误差接近由总和生育率计算得到的人口出生率真实值.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解释了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出生水平持续下降以及近十年来始终处于低水平的现象,是由30岁以下的年轻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 生育模式(标准化年龄别生育率)和占总人口比重共同下降所致.考虑到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文章还模拟了高、 中、 低三种预测情景下2011—2050年中国人口出生规模的变化,指出即使在文章设定的高生育水平方案下,人口出生规模也只能在短期内实现回升.因此,为促进未来人口出生数量渐进增加,保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生育政策的调整目标仍须适当提高.  相似文献   

5.
2015~2100年中国人口与老龄化变动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将对未来中国人口与老龄化变动趋势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在充分考虑生育政策调整影响的基础上,依托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2015~2100年的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总人口规模将于2029年左右迎来峰值,此后将步入负增长时期,整个人口的年龄结构将不断老化;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将处于持续缩减之中,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1世纪前半叶将快速下降、后半叶则将在波动中缓慢下降;老年人口规模将不断攀升,于2053年左右达到峰值,此后将开始逐年下降,老龄化程度在21世纪前半叶将快速提升,但到了21世纪后半叶,老龄化进程将逐渐放缓.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重新审视农村劳动力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在2021—2050年间的变化趋势,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农村劳动力人口资源,准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七普”和历年人口相关数据为基础,以历年分孩次生育率和联合国总结的发展中国家生育模式经验来设置生育水平参数,以分不同时段的城镇化率变化模型设置农村人口迁出率参数,以分迁移原因的迁移数据模拟农村人口的迁移模式,采用经典的基于队列的人口预测方法,对农村劳动力人口规模、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规模持续下降,2035年、2050年分别降至2.04亿、1.20亿,仍存在农村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年龄结构分布失调,将面临间断性的年龄结构断层;劳动力性别结构严重失衡,到2035年将有1910万被动不婚人群,且随着时间推移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劳动力抚养负担持续增加,但2022—2028年仍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机遇期。由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好总体上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与局部上农村劳动力人口年龄断层的矛盾,畅通劳动力人口双向流动的渠道,也要关注农村男性受到婚姻挤压所可能引发的社会难题...  相似文献   

7.
指标人口增长指标 年末总人口(万人) 出生人数(万人) 出生率(%习 死亡人数(万人) 死亡率恤)生育节育指标 计划生育率(%) 出生性别比 农业人口 一孩 二孩 多孩 非农业人口 一孩 二孩 多孩 育龄妇女人数呢) 已婚育龄妇女人数(亿) 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 本年度施行计划生育手术例数(万例) 男性绝育(万例) 女性绝育(万例) 放置宫内节育器(万例) 取出宫内节育器(万例) 皮下埋植(万例) 人工流产(万例) 总和生育率 人均计划生育财政投人阮)数值时点或时期数据来源128453164712.868216.412002年2002年2002年2001年2002年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国…  相似文献   

8.
王振军 《西北人口》2017,(6):104-110
本文选取不同年龄、不同级别城市和乡村的适龄生育人口,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就甘肃省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时的生育行为和“全面两孩”政策下的生育意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独生子女”政策时的生育水平,单纯的“全面两孩”政策并不能有效地提高甘肃省的人口生育水平,且适龄人口的生育意愿与生育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应调整当前我国实施的人口控制政策,同时针对甘肃省的人口年龄结构失调、男女比例失衡及后续劳动力资源紧缺等问题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以利于甘肃省及全国人口生育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等维灰数递补动态模型”对“人口发展方程”的流动人口预测部分作了修正,从而构建大城市人口态势综合预测模型,并对成都市2005~2030年包括流动—迁移人口在内的总人口及其结构变动作了预测。本预测结果的一般性政策含义是,在维持现行低生育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内缩,人口结构全面深度老化的趋势不因人口流迁而改变。为此,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0.
以2014年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供的包括“单独”、“双独”方面的数据为基础,描述了生育政策调整下被压抑的生育潜能释放的规律性和用孩次递进比的方法预测“全面二孩”政策调整初期的生育行为,与意愿分析方法相互比照,丰富了当下生育政策下生育行为预测研究。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假定2016年“全面二孩”生育政策调整,湖北省第一年内会新增二孩出生量52621人,占湖北省2014年总出生量的7?41%;三年内最低会新增139262人的二孩生育量。城乡对比发现,农村新增二孩生育占到将近六成,且由抢生而导致的堆积主要集中在农村,40岁后的高龄抢生情况不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